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直接消耗系数的调整一直是投入产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一般初等关联函数能说明事物发生质变和量变的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强弱,采用可拓关联度能较好地反映直接消耗系数调整的难易程度.为了保证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结合最优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调整灰色直接消耗系数.采用该方法调整的直接消耗系数不但可以反映经济系统发展的平衡性,而且能够体现系统过渡的协调性.模拟案例表明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指数分解法, 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和最终能源消耗系数, 并建立能源强度分解模型。然后, 利用 RAS 方法将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分别分解成结构和效率系数。通过 1987?2005 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结论: 1987?2002 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受到投入结构变动的影响, 2002?2005 年能源强度反向上升是受到完全生产完全需要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 真实的能源效率和真实技术进步对其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旅游产业关联与波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琪 《河南科学》2009,27(11):1466-1469
以2005年《河南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河南省旅游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最终依赖度系数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为:河南省旅游业属于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均较弱,与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部门联系较为紧密,最终需求对其生产诱发作用很小,属最终消费驱动型产业.  相似文献   

4.
随机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基于给定可靠性下产出量的控制方程.在随机投入产出方程中,当直接消耗系数和最终需求为指数型随机变量时,方程中随机变量分布中参数间的关系有3种基本情况:所有参数都相等、所有参数两两不相等、有部分相等而其余则两两不相等.实际上,前2种情况是第3种情况的特殊形式.运用独立随机变量和的分布理论,基于直接消耗系数和最终需求分布参数间的第3种关系,导出了随机投入产出模型中产出量所满足的方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指数分布的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随机模型来描述经济系统的变化情况,是符合实际的.为此,运用随机变量和的分布理论,在直接消耗系数和最终需求为指数型随机变量的条件下,导出了n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的确定性等价方程.  相似文献   

6.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直接消耗系数是反映系统内部经济技术联系关系的基础概念.借助直接消耗系数,不仅可以使用间接推导法编制出投入产出表,还能发挥关键参数的作用建立起科学的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实现对经济系统进行数量分析的最终目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都证明,直接消耗系数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胡雪芳 《科技信息》2009,(31):17-17,27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这些新的变化将引起为社会提供人力、技术的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上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本文根据常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提出了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发展的途径,并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投入产出弹性系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部门间的关联程度,需要计算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根据矩阵理论,对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弹性系数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直接消耗系数变动所引起的各个部门产出的相列变动,而且还考虑了最终需求结构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最后计算了中国1992年和1995年18部门的弹性系数,同时将投入产出表中部门间相互关系最为敏感的连接通过图表示出来,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数值结果表明本方法是有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老工业基地劣势产业的界定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特点,以重庆市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补筛出区域劣势产业的候选产业,进而分析其收入需求弹性系数、比较优势系数、比较利税率系数、技术进步率等指标,得到各候选产业的综合基准系数,并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应当退出的劣势产业,论文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加权影响力系数、加权感应度系数、标准化税收综合系数和标准化劳动力综合系数6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重庆工业近年来对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欠合理仍是制约重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1.
钢铁是维持现代社会经济系统运转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引发了对钢铁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钢铁的生产与消费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威胁人民群众健康.从消费侧视角出发,探究钢铁足迹的脱钩趋势和演变特征,对理解我国的钢铁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核算并分析了1995—2016年中国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趋势,并揭示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钢铁足迹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6年,我国钢铁足迹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经历了从强脱钩到扩张性耦合、再到弱脱钩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钢铁需求差异.从最终消费需求结构看:2016年我国73%的钢铁足迹由投资拉动,其中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和交通部门贡献了98%的投资相关的钢铁足迹;家庭消费贡献了14%的钢铁足迹,轻工业、其他制造业、交通部门和生活性服务业贡献了约82%的家庭消费引发的钢铁足迹.基于我国钢铁足迹的演变特征与脱钩趋势引导终端钢铁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部门以需定产、合理消费,有助于实现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需求上升规律作用下的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需求总量增加和需求结构升级。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扩大消费增加需求总量,促进经济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和产业机制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过程。面对广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状况,通过采取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建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扩大等措施,有利于加快实现广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运用投入产出法对重庆市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中国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分析预测了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状况。采用了国际间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GDP能源消费强度、人均电力消费、交通用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大幅度增长;中国未来GDP能源强度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电力消费和油品消费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消费率水平明显偏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主要地位且富有弹性.应夯实内需基础,逐步建立和巩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居民消费的提高,阻碍了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进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严重阻碍国民经济运行,制约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为此利用Panel Data模型深入分析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并从分配角度探讨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建立了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非线性动态规划模型——中国MARKAL-MACRO模型,并以此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碳排放的基准方案以及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可能影响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若从2030年开始减排,减排率为10%~46%时碳边际减排成本在45~254美元/t之间;实施碳减排将导致化石能源等影子价格的上升、各种能源服务需求的下降,还将引起终端以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最终能源消费量将由于燃料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服务需求的减少而减少,一次能源在高减排率下煤的比重将大大下降,而低碳和无碳能源特别是核能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中国未来碳减排的空间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