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一种简单和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包覆聚苯乙烯(PS/SiO2)核壳型纳米复合微球.首先在氨水的醇溶液中,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通过乳液聚合为聚苯乙烯核心,再在核心表面使正硅酸四乙酯(TEOS)水解缩聚,从而在PS微球表面包裹一层SiO2外壳.研究了氨水的用量对PS/SiO2纳米复合微球尺寸和形态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超微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利用共沉淀结合氢气还原法制备球形核 - 壳结构的γ - FeNi/SiO2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确定样品的相组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的形貌,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样品的磁性能.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核 - 壳纳米结构形貌的重要因素;pH值为9左右且还原温度为700 ℃,制备出的纳米粒子具有近似的球形核 - 壳结构:纳米颗粒是以γ - FeNi合金为核心,其平均粒径大约为80 nm,外面包覆非晶SiO2壳层的核 - 壳结构;随着SiO2质量分数增加,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明显下降.随着还原温度升高,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略有增加,其饱和磁化强度明显增大,但矫顽力下降,这主要归结于铁镍与铁镍氧化物界面存在交换耦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一种简单的通过溶胶-凝胶结合氢气还原制备Ni/SiO2核壳纳米复合颗粒,然后以乙炔为碳源通过在适当温度下裂解乙炔制备碳包裹Ni/SiO2核壳纳米复合颗粒的方法.结果表明,频率直到1GHz所得样品的复合磁导率的实部μ′几乎保持不变,而虚部μ″一直保持在很小的值.本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获得具有好的软磁性能的软磁复合物的方法,尤其是在高频范围.它的物理机制为:由于Ni核之间的非晶氧化硅壳层的绝缘作用,导致了样品的电阻增加,减少了高频阶段的涡流损耗作用,使得复合物的复合磁导率的实部μ′几乎保持不变,而虚部μ″一直保持在很小的值.抗酸性研究表明,通过表面包裹碳,Ni/SiO2核壳纳米复合颗粒的抗酸性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沉淀法制得球形单分散Bi2O3纳米粒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球形单分散Bi2O3/Cu-O-Cr核壳结构复合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技术表征所合成材料的成分组成、晶体结构、微现形貌以及颗粒尺寸,并对Bi2Oa/Cu-O-Cr核壳结构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包覆前先对Bi2O3粒子进行表面铵离子(NH4^+)功能化是形成均匀核壳纳米结构的关键;铜铬包覆层以氨配合物的形式包在Bi2O3粒子表面,形成棱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度为78nm.核厚为60nm.  相似文献   

5.
用微乳液法合成了ZnS:Tb/SiO2核壳结构纳米晶,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尺寸、形貌、荧光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S:Tb纳米晶的粒径为3nm,ZnS:Tb/SiO2核壳结构纳米晶的粒径为5nm左右,这样就得出壳的厚度约为1nm。在ZnS:Tb/SiO2核壳结构纳米晶的发射光谱上可以观察到有5个发射峰为460、489、544、584和620nm,分别对应ZnS基质的发光和Tb^3+离子的^5D4→^7F6、^5D4→^7F5、^5D4→^7F4、^5D4→^7F3跃迁。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磺化聚苯乙烯(Ps)微球为模板制备出了以Fe304-PANi(聚苯胺)为壳,PS为核的具有核壳结构多功能Fe304.PANi/PS复合微球.采用溶剂抽提溶解去除Ps核得到Fe304.PANi具有导电导磁双功能中空微球.中空微球空腔尺寸大小一致,约为190nm,壳层厚度约30nm.通过控制Ps模板磺化时间来同步控制微球空腔大小和微球壳层厚度.Fe304-PANi/PS复合微球及中空微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超顺磁性.所制备的中空Fe304微球及中空Fe304-PANi微球对模拟污水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84.2%及86.9%.  相似文献   

7.
为了弥补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MC)易被光降解的缺点,提高其与皮肤的相容性,利用自模板法与溶胶-凝胶法相结合制备以OMC为核,SiO2为壳的纳米微球.得到的核/壳微球具有光滑的表面、规整的球形形态及明显的核/壳结构.在本方法中,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胶体粒子,作为核/壳微球的前驱体,并对其制备过程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的H2O/Si摩尔比及酸的用量.然后利用自模板法使乳液液滴外表面首先被固化,以其自身作为模板,制备了OMC/SiO2核/壳纳米微球.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低温氮气吸附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分析以及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法对核/壳微球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
以Stber法制备的SiO2纳米微球为模板,利用二氧化硅模板表面的静电吸附作用,采用层层自组装法,生成厚度可控的硫化镉纳米晶包覆层,制备出CdS包覆SiO2核/壳结构及Mn2+掺杂CdS核/壳结构纳米球.利用牺牲模板法,以HF为蚀刻剂,还可控制备出CdS空腔纳米结构和Mn2+掺杂的空腔纳米结构.采用XRD、EPR、TEM、SEM、Uv-Vis和PL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核/壳与空腔纳米结构的组份及微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Mn2+掺杂CdS核/壳结构样品的EPR谱可见6条谱线,g因子约在2.002~2.005,这6条超精细结构谱线来自占据Cd2+格位的Mn2+离子,可归属于Mn2+中允许的磁偶极跃迁.Uv-Vis谱分析结果显示CdS空腔结构纳米球的吸收边相比CdS体材料发生很大程度蓝移,且禁带宽度增大.CdS空腔纳米结构的PL谱分析结果表明在530 nm处出现一个较宽的发射带,可归属于CdS空腔纳米结构的表面缺陷态发射;相对于实心纳米结构,CdS空腔纳米结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Mn2+掺杂CdS空腔纳米结构的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当Mn2+掺杂量相对于CdS物质的量之比为2.0%时,其荧光强度最大.CdS包覆SiO2核/壳结构及CdS空腔结构纳米材料在光子晶体、生物荧光标记及生物催化等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  相似文献   

9.
以二硫化钼为核,聚苯乙烯为壳,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苯乙烯/二硫化钼(PS/MoS2)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微球。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能量色散谱仪等多种方法,对PS/MoS2纳米微球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分散性试验考察了PS/MoS2纳米微球在油溶性单体双环戊二烯(DCPD)中的分散性。试验结果表明:聚苯乙烯包覆在MoS2的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粉体呈球形且粒径尺寸均一。分散性试验表明PS/MoS2纳米微球在DCPD中具有极佳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液聚合法原位合成以无机物SiO2为核、苯乙烯-丙烯酰胺共聚物(PSAm)为有机/无机壳的核壳粒子,并负载Fe(Ⅱ)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了PSAm/SiO2核壳载体制备过程中搅拌速率、乳化剂用量等对反应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偏关显微镜(PLM)、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PSAm/SiO2核壳载体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等离子体杂化理论解释了SiO2/Ag/SiO2/Au多层纳米壳的法诺共振现象,并利用有限元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其消光特性。结果表明:具有对称性的多层纳米壳结构可以实现法诺共振。进一步证实了SiO2/Ag/SiO2/Au多层纳米壳的法诺共振是由其内球壳和外球壳的偶极-偶极耦合杂化产生。通过选择合适的几何参数,SiO2/Ag/SiO2/Au多层纳米壳法诺共振的位置可以调谐至600~900nm。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能球磨法(HEBM)对SiO2纳米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SiO2与六甲基二硅胺烷(HMDS)/HDI/SiO2有机无机杂化颗粒.采用红外光谱(FT-IR)、静态接触角(CA)、滴定法、热分析(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粒度分布对制备的颗粒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HDI在SiO2颗粒表面的接枝密度随着改性剂与颗粒的质量比的提高相应增大,且HDI在颗粒表面的饱和接枝密度为2.14个/nm2(滴定法).HDI与HMDS在SiO2颗粒表面成功接枝,并形成了有机包覆层,HDI和HDMS在颗粒表面的接枝密度分别为2.33 个/nm2与1.79个/nm2(热分析法).HMDS/HDI/SiO2改性颗粒具有很强的疏水能力,与水的接触角达143°.改性后的2种杂化颗粒相对于纯的SiO2颗粒,在非极性溶剂中都表现出更为优越的分散性能.  相似文献   

13.
XeF2是一种可以在常温下与硅发生反应的气体,可用作对硅进行干法刻蚀的工作气体,其对硅刻蚀特性呈现各向同性.研制了一个使用脉冲法对二氧化硅/硅体系进行XeF2刻蚀的系统,刻蚀系统简单且操作容易.利用该系统成功地刻蚀出"蘑菇状"的SiO2/Si结构,得到的刻蚀选择比大于1000.  相似文献   

14.
在合成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的过程中,加入经过KH550表面处理后的纳米SiO2-TiO2复合粒子,制备了新型的纳米SiO2-TiO2形状记忆聚氨酯复合材料.讨论了改性形状记忆聚氨酯产品的形状记忆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SiO2比例的增加,复合产品形状固定率有所增加而形状回复率减小;当纳米SiO2与TiO2的配比为2∶8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加,但随着纳米SiO2所占比例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反而减小;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和维卡软化点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纳米SiO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iO2,考察了溶胶的浓度和pH值对凝胶时间的影响,并用FT-IR,XRD和TEM研究了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相及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溶胶浓度和溶胶pH值对凝胶时间影响较大.在温度为600℃时,经过烧结晶化,可制得纳米二氧化硅,其平均粒径20nm,外观形状呈球形,且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石崇  李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1):87-87,89
分析了保温材料对于船舶冷库的作用,介绍了SiO2气凝胶机理及其应用情况,根据船舶敷设机构,进行了SiO2气凝胶复合保温材料典型工艺试验,试验表明该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冷库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17.
对SiO2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形貌特征、晶体结构、理论研究方面作了综合评述,概述了其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简述了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姚英  何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35(2):199-201,211
探讨了利用工业废弃物石灰窑气和水玻璃,采用碳化法制备白炭黑的工艺过程。对影响碳化过程及白炭黑产率、物性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给出了实验结果的微观解释。通过比较、筛选,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温度在85~95℃之间较好;反应达到2.5h时,反应基本完全;原料液浓度的调节可综合考虑经济指标,选取合适的稀释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L-脯氨酸为模板,仿生制备用于固定脂肪酶的二氧化硅载体.SEM、IR表征得知,制备的仿生载体为粒径约3um的SiO2微球,氮气吸附表征得知,SiO2微球内部孔径大小约16.8nm.载体固定脂肪酶的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最佳条件:酶液质量浓度5mg/m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7h,pH=8,最高固载率可达82.3%,酶活1067U/g载体.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解法制备壳-核式SiO2/TiO2复合颗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钛酸丁酯、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了单分散的SiO2/TiO2复合微粒;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方法对所得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AFM和TEM的观察结果表明,SiO2/TiO2复合粒子呈核一壳结构,内核粒径约130nm、表面SiO2包覆层厚度约30nm.XRD分析表明复合微粒内核为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表面包覆层为非晶态SiO2.此外紫外-可见吸收谱表明该复合微粒具有优良的紫外屏蔽和可见透过的光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