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人们按既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来决定自己的经济活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我们在财富观上。更重视的是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或者说是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我们更注重精神财富,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孜孜以求的是人们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和情探的完美,并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因此,受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受到抑制,但却涌现出不少道德的楷模。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财富的源泉、动力和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构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财富观。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财富动力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创造财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人们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受不同的财富观念的支配,不同的财富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导向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财富创造的动力和激情。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是中国经济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更重视如何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财富而不是如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不具有西方那种征服自然的强烈意识;对人们生财取利的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先秦儒家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富而好礼”,认为“义”是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终极价值;在对人们的求利欲望的分析上,把经济政治化、经济道德化,给本来作为手段、作为财富形式的金钱本身披上道德的外衣。受儒家传统财富观的熏陶,中华民族缺少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冲动,但却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致富思源”,这个“源”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包括那些对民族发展与富强产生积极作用和巨大推动力量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未来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重新认识先秦儒家的经济文化思想,并实现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财富观上,孔子和孟子认可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但否认有了物质财富人就会快乐,鼓励人们去追求以仁义道德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并主张将符合“道义”作为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标准。在财富的占有、分配和消费上,孔孟主张财富应由天下人共有、均享和依礼消费。孔孟对财富的认识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是对其合理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我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富观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重商主义的货币财富观到重农主义的使用价值财富观,再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要素财富观,最后发展到马克思的商品财富观,这种发展演变表明人类对于财富的理解不断地发生着转变,表明财富不仅仅是有形的看得见的金银、货币,更应该包括那些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联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资本,并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被纳入同一个市场,每一个人的经济生活都成为这个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物质经济极大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财富的理解与追求财富的动力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财富被颠倒地、抽象地认为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的物质财富。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新地正确理解财富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财富,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本文谈论的财富主要是指物质财富。和谐社会的财富创造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约束,只有以正确的伦理道德原则为行动指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全民财富,才能造福世界,才能给全人类带来福音,带来幸福。本文的宗旨在于通过论述财富创造,伦理道德,幸福这三者的关系呼吁健康积极的经济生活,以创建美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思想源头活水的先秦儒家,通过对义利关系的分析奠定了儒家伦理财富现的基础,主张“以义制利”、“见利思义”,认为“义”是体现人的尊严的终极价值;强调“少私寡欲”和“相互不争”来达到社会安稳、人伦有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的重视超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的价值原则上,主张把贵贱原则凌驾于贫富原则之上,阻止富裕的商人凭借他们的商业财富来改变原来的贵贱等级.因此,先秦儒家的财富观是一种伦理型财富观.在近代,它受到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变迁,先进的中国人从追求富强之“技”、解决生活世界之“用”上升为对意义世界评判标准之“体”的追寻,使得中国社会原来重和谐的中心价值,转为重财富与权利追求的“目的获求”价值,但却未能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以及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可的财富理念.  相似文献   

7.
新富人     
过去十年是人类历史上财富增长最快的十年,也是创造无数富人的十年。尽管一些依靠.com而名声大振的“大亭”已经销声匿迹,但这并不妨碍百万富翁数量与日俱增。现在,全球有720万人的个人财富超过100万美元,百万富翁的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200万,他们控制了全球1/3的财富;同时,全球还有425名资产在10亿以上的富翁,其中274位在美国。 时代何以造就了如此多的“新富人”?这些身家上亿的富人们如何管理他们的财产?从一文不名一跃到社会最顶层的新富人们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烦恼?新富人的秘密,我们为你细细讲来。  相似文献   

8.
 现在每年都举办“财富论坛”,关于财富的排名和刊物也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富观的内涵也会变化。对于饥饿的人,口粮就是财富;对于贫穷的人,有点钱就是财富;而对于基本解决了温饱,奔向小康和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眼前的口粮和钱币已不足以概括财富的内涵,不足以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而且,如果我们不仅关注个人财富和企业财富,而且关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话,就必然要更加关注精神财富和公共财富。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与语言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种生活力式.是一个民族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一整套行为模式、生活态度、风俗习惯及文化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向全球宣告:地球环境的恶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灾难。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每况愈下,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人一自然失调造成的,是人“错”的位的恶果,因此摆正人和自然的位置,追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成了全人类根本的大事。 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 从古人类的研究中可知,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发展已经有400万年历史了。自从地球上有了人之后,人与自然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英国土壤学家威廉·配弟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