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分析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拔2.8m的海滩沉积剖面,运用其上下层沉积的浅海底栖褐藻14C年龄与现代同种属褐藻体14C年龄内差的方法,消除了南极海源有机碳14C年龄的老化问题,从而建立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近800a来的海平面变化序列.结果表明:800aBP~230aB.P间海平面上升78cm,其上升速率为0.136cm·a-1;近230a来海平面上升约16cm,其上升速率为0.07cm·a-1.说明近800a来该地区海平面上升过程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拔2.8m的海滩沉积剖面,运用其上下层沉积的浅海底栖褐藻^14C年龄与现代属褐藻体^14C年龄内差的方法,消除了南极海源有机碳^14C年龄的老化问题,从而建立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近800a来的海平面变化序列,结果表明:800aBP~230aBP间海平面上升78cm,其上升速率为0.136cm·a^-1,近230a来海平面上升约16cm,其上升速率为0.07cm·a  相似文献   

3.
赵烨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6):659-661
在考察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滩沉积剖面中的同种浅海底栖褐藻(Halymenia sp)的 14 C年龄,即15~17cm层褐藻 14 C年龄为(885±70)a、92~95cm层褐藻 14 C年龄为(1440±75)a、现代褐藻14 C年龄为(695±70)a,并利用不同时段褐藻 14 C年龄内差法消除了南极海源有机碳的14 C年龄老化问题;分析了地质湾海拔6.84m的海岸低阶地上残留古湖相硅藻沉积层的 14 C年龄为(2430±75)a.从而建立了研究区近2500a海平面变化系列:在公元前4~13世纪初海平面相对快速下降,其速率为0.31cm/a;在13世纪初~18世纪中期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速率为0.14cm/a;自18世纪中期以来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速率为0.07cm/a.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浮游硅藻的多样性,丰富南极硅藻研究的数据,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该半岛设置了10个采样点,进行了定量(600 m L)采样,并利用硅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硅藻75种,未鉴定出11种。硅藻总细胞密度为1.64×10~5~2.06×10~5ind/L,平均细胞密度为1.85×10~5ind/L。优势种为极细舟形藻(Navicula perminuta)、冰川舟形藻(Navicula glaciei)、南极楔形藻(Licmophora antarctica)、南极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tarctica)、Pseudogomphonema kamtschaticum、碎片菱形藻(Nitzschia frustulum)和Thalassiosira cf.maculata共7种,平均优势度为0.06。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33~2.13,平均值为1.60。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6之间,平均值为0.58。因此,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浮游硅藻的生物多样性较好,该地区水体质量总体为β-中污,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
冒险的念头充满我的大脑,每时每刻!探索世界最后的净土——南极,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如今,我就要搭乘国家地理探险号,和专业探险家们一起航行至南极大陆了。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即将成真:沿着遍布企鹅的海滩散步,在平顶冰山上滑行,乘着皮艇在清冷神秘的海上漫游……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家在南极大陆的冰上挖了个深洞,往里面灌满不冻的墨水,并用喷灯加热。冰的纵切面上就显示出一条条清晰的分界线。原来,那里的冰是由降雪形成的,长年的低温使得所降的雪不会融化。夏季受阳光的照射,雪的结晶就比冬季下的雪的结晶排得紧密些。这  相似文献   

7.
黔人南极行     
正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8.
孙立广 《大自然》2010,(1):37-40
走近海豹家族 憨态可掬的企鹅是南极的标志性生物,它身着自色背心,披着黑色礼服,以标准的绅士姿态行走在南极的雪域苔原上。每当回忆起十多年前和它们相处的日子,笔者仍然魂牵梦绕。  相似文献   

9.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南极冰川表面冰坑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坑(ice doline)是指冰川表面因塌陷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由于冰坑的规模通常较小,相关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匮乏,加之其形成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已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冰坑形成后的表面特征分析得出,对形成前冰面的应力应变状态尚缺乏有效观测数据支撑.在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期间,中山站至内陆出发基地的达尔克冰川表面发生了塌陷,形成了冰坑地貌.在达尔克冰川开展长时间序列的无人机遥感监测,获取了塌陷事件发生前后多期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利用该数据处理得到的塌陷区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模型(DOM),分析了塌陷发生前后冰面地形变化和融池分布,发现此处冰坑地貌的形成与冰下径流、冰上的融水过程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11.
南极企鹅是南大洋环境变化的"生物指示剂",研究南极典型地区企鹅栖息地分布与种群数量,将为探讨气候变化对企鹅影响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企鹅物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指导.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技术为企鹅遥感识别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以南极半岛的阿德雷岛、拜尔斯半岛以及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翼无人机航拍影像,采用面向对象法提取了企鹅数量与分布状况,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极典型区域企鹅数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阿德雷岛、拜尔斯半岛和企鹅岛的企鹅总数分别为5 063、3 260和982对,识别精度分别为87%、98%和91%.结合历史资料发现,阿德雷岛企鹅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基于2016年无人机遥感识别的企鹅数量与10年前企鹅总数基本持平,企鹅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东部沿海地区;阿德雷岛主要企鹅类型是金图企鹅(Pygoscelis papua),数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对海冰较为依赖的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 adeliae)呈现下降的趋势.拜尔斯半岛帽带企鹅(Pygoscelis antarctica)逐渐减少,金图企鹅数量则在增加.发展南极典型区域长时间序列无人机航拍企鹅栖息地技术与企鹅数量识别方法对完善企鹅制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南极大陆高空臭氧含量对全球平流层大气温度场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进后的CCM1(R15L12)模式,以国家气象中心1991年1月16日的全球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积分到1998年7月31日。结果平流层上、中、下部温度下降的趋势均较为明显,同时部分区域温度略有增高,这在北半球更为显著。结论整体而言臭氧减少可造成平流层各层的温度降低,从而影响到平流层的大气环流及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南极地区夏季Landsat 8卫星短波红外影像获取近年世界各国南极内陆考察车辙印、机场跑道、中转站等考察足迹信息.一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路线特征,并通过相邻3个年度南极考察内陆考察轨迹对比了解考察轨迹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对比分析世界各国内陆考察起止点、中转站和路线轨迹差异,并结合南极冰上、冰下地形数据,冰雪积累率和冰流速等辅助数据,探索各国南极考察路线特征,通过对各国南极内陆考察活动和路线断面特征的对比分析,了解世界各国的极地考察水平.  相似文献   

14.
居敬 《少儿科技》2015,(1):42-43
<正>南极地区不是游离于人类社会文明的神秘冰雪世界,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展海洋和极地考察、探索地球奥秘具有重大意义,每年都会有大批工作人员涌入南极洲。于是,在这个没有分明的四季、没有永久居民的地方,人们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增进友谊,增添生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南极爆发性增温后微量气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上的卤素掩星试验(HALOE)提供的资料,分析了2002年异常的南极爆发性增温以后的南极附近平流层微量气体的分布.结果表明,这次爆发性增温以后,除南极臭氧洞明显减弱外,南极平流层其他微量气体的分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沿70°S纬圈的剖面上,2002年微量气体分布表现出明显的2波型特点,与未发生爆发性增温的2003年和2001年(代表通常年份)强的1波型分布特征相比,各种微量气体混合比在纬向分布更加均匀.通过比较还发现,在通常年份极涡所处的位置上,2002年O3和CH4的混合比有所增加,HCl和NO的混合比有所减少,而NO2和H2O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特点不同.这与爆发性增温之后极涡和动力输送的变化有关,同时由于增温导致极地平流层云中相关冰相反应的减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