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气波增压器的原理和特点,并着重介绍新型排气系统、热管中冷器以及气波增压器和柴油机的匹配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试验表明:采用新型排气系统、热管中冷器以及改进增压器内部通道设计,使气波增压柴油机的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船用增压四冲程柴油机中冷器传热恶化对性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大发6PSHdM-26H柴油机中冷器的功用及运行影响因素,并根据其工作机理和结构特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确立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中冷器传热恶化对柴油机运行性能影响的计算结果及分析.指出中冷器传热恶化对柴油机有效耗油率的影响是双重的,污阻气流阻力增大和冷却能力变小,均使柴油机有效耗油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柴油机在低工况时中冷器出现的过冷问题,提出了可调式簧片中冷器的设想。利用AutoCAD2007和SolidWorks2016建立了普通中冷器和可调式簧片中冷器的二维、三维模型,通过Hypermesh建立了有限元网格模型并用Fluent模拟简化了中冷器内部流场。对低工况下两种中冷器流场进行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显示,可调式簧片中冷器流通能力良好,能有效改善柴油机低速过冷问题,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增压空气和冷却液对中冷器散热性能的影响及阻力特性,采用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和换热器模型,对重型柴油机水冷中冷器内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中冷器内部流动阻力损失和传热性能,并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口处空气回流较大,增加了空气流动的阻力和流动不均匀性;增压空气流量越大,冷却效率越高;空气出口温度控制在30~40℃,散热效果较好,满足使用要求;冷却液温度对中冷器冷却性能影响较大,温度每升高10℃,换热效率降低5%~10%。  相似文献   

5.
中冷器是Z12V190型柴油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虽然结构简单,但实际工作很容易出现泄漏故障.本文根据实践经验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冷器的故障判断和检修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深床微粒捕集效率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柴油机排气的特点 ,从宏观的角度建立了一个计算捕捉器内气流中的微粒分布及微粒捕集效率的基本数学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更确切地描述捕捉器内微粒的捕集过程及影响微粒捕集效率的各种因素 ,为柴油机排气微粒捕捉器的优化设计及进一步建立定量的捕捉器微粒捕集数学模型提供了基础 .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试验装置的特点;论述了关于长行程回流扫气柴油机气口设计的几 个原则;提出了关于扫气效率同扫气过量空气系数之间关系的修改数学模型 及应用概率统计理论确定数学模型  中参数 b1和b2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学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2):5295-5299,5307
利用气门正时优化和DOE软件对一两缸增压中冷柴油机的配气相位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的气门正时在柴油机不同转速下的充量系数、燃油消耗率、泵气损失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合理的配气相位的凸轮轴进行试验验证,达到优化柴油机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增压中冷技术是大中缸径柴油机实现强化、节能节材、改善环境污染、扩大功率覆盖范围的主要措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调研,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捕获量。群众渔业必须扩大向外海和深海发展进行跨洋作业,要求进一步增加主机功率。为此,中策公司在原来 N6160ZLC型柴油机基础上开发了 N8160ZLC型柴油机,适应市场需要。   随着柴油机不断的强化,要求涡轮增压器提供更高的压比和空气流量,要求提高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中冷器。与此同时对涡轮增压器及增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即性能要求和可靠性要求,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增压内燃机中冷器和散热器布置匹配问题,研究中冷器和散热器不同布置形式的散热特点及对内燃机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利用风洞试验和内燃机冷却性能台架试验,结合中冷器中不同的流动介质,针对不同的布置形式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布置形式不同,对各自散热效率、热分布、模块整体风阻等的影响较大;风冷式传导介质,串联式风阻较并联式大,并联式散热效率优于串联式,但串联式热分布更均匀;水冷式传导介质,两种形式各方面差异较小.在实际设计中,根据内燃机中冷器不同的冷却介质、整体空间等选择最优的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1.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一套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实验平台,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测控系统.进行了改变冷却水体积流量和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制热量、压比、喷射系数、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冷却水体积流量减小或进口温度增加,喷射系数增加的同时,升压比也增加,而喷射器效率却降低;在测试工况范围内喷射器效率最高达到34%,升压比最高达到1.165;在蒸发温度为-5℃时,制热系数达到3左右.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循环的压缩机压比与传统循环相比减少了12%~14%,喷射器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循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空冷机组在夏季高温天气不能满发的问题,采用喷雾增湿以降低入口空气的干球温度,选用波纹板式增湿型空冷器对3种喷嘴布置方式的降温特性、空气侧与热水侧阻力、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冷却效果及热水冷却效果方面,压力式螺旋型喷嘴较优.得到了3种喷嘴布置方式的波纹板式空冷器阻力降关联式、换热系数关联式.通过对喷嘴喷雾降温特性的研究,拟合得到了接触系数与空气质量流速和水汽比关联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提高CO2热泵的效率,基于Fluent软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超临界CO2在蛇形管气冷器中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主要探究蛇形管内超临界CO2的流动特性,通过改变操作压力、CO2和冷却水的质量流量,分析蛇形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蛇形管中离心力周期反向,会使温度和速度梯度呈周期性的内侧和外侧交互扩散的趋势;超临界CO2压力越靠近临界点,平均传热系数越高,压力为8 MPa下的平均传热系数相较于9 MPa和10 MPa分别提高了24.37%和42.53%;超临界CO2的平均传热系数随着CO2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冷却水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冷却水质量流量的增加不会对峰值点的传热系数产生影响,但会使峰值点出现的位置提前。研究结果为超临界CO2热泵蛇形管气冷器的设计、运行及热效率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散热对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型家用制氧机用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分析了散热对压缩机各方面性能的影响机理,对研制样机进行了3种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散热是影响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排气压力的升高,排气温度升高,容积效率下降,电功率升高;自然冷却方式下压缩机的性能最差,额定排气压力下压缩机的容积效率仅为20%,而动盘强制冷却的效果最好,静盘强制冷却的效果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动盘背面的强制冷却是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切向入口压力与冷气流率两个特定因素对涡流管制冷性能的重要影响,通过系统的实验方法研究了涡流管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随此二者因素的变化规律,并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给出相应的经验方程.结果表明:当冷气流率不变时,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都随入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绝热效率几乎不受入口压力的影响;在入口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都随冷气流率的增大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某一冷气流率下,制冷效应、单位制冷量和绝热效率最大,但是最大值所对应的冷气流率值却完全不同;对于本实验所用的涡流管,给出的经验方程能很好地与实验数据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模拟计算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带膨胀机CO2跨临界热泵系统的性能和运行特性,对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它们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5%.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口温度和流量,以及冷冻水进口温度和流量对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冷却水来说,降低进口温度和增加其流量不仅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而且能够降低最佳高压侧压力,使系统能够在更加安全高效的工况下运行.对冷冻水来说,增加冷冻水的进口温度和流量对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非常有利,而对最佳高压侧压力的影响并不是太大.通过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可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操作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型轿车用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系统能量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动机排气能量在涡轮机-压气机-中冷器中的传递过程,得出了涡轮机回收排气能量的潜力和增压系统的能量流特性.结果表明:增压系统能量流分布和排气能量回收效率主要取决于发动机和增压器的运行工况;外特性下,在增压...  相似文献   

18.
流体在并联管组换热器中的流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换热器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离散模型计算方法可得到流动工质在并联管组内的流动特性,在对离散模型的建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来确定离散模型中的关键系数,即集箱中的静压变化系数和支管进出口的阻力系数,通过离散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说明与简化的连续模型相比,离散模型是一种更为符合并联管组流动特性的理论模型,同时也表明了用BP算法来确定离散模型关键系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探讨了地理位置和季节性环境参数的变化对闭式冷却塔热效率的潜在影响.首先,通过试验设计对不确定性随机变量进行量化和表征以确定合理的采样方案.以北京和广州为例,统计了当地各季有代表性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和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法来计算原始数据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以及相关系数矩阵,再利用哈默斯利序列采样将随机变量离散化以确定样本方案.接下来,将生成的样本方案传递到闭式冷却塔的过程模型中,使用COMSOL软件实现对其热质传递过程的三维严格模拟,并得到采样空间内的热效率概率分布模型.随机模拟结果显示,使用现有确定性设计方法有较大概率导致闭式冷却塔处于设计不足的状态,不同城市间环境参数不确定性的差异会对闭式冷却塔热效率概率分布有较大影响,这表明需要对闭式冷却塔进行详细的柔性设计.  相似文献   

20.
烧结多孔壁面发汗冷却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有效的热防护技术,分别采用均匀青铜颗粒和不均匀青铜颗粒烧结而成的多孔板作为实验段,对平板发汗冷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汗冷却能有效地减少壁面和高温流体之间的换热;颗粒直径越小,相同条件下的冷却效果越好,但是需要的压降越大;在相同的压降下,不均匀颗粒多孔板中,直径大的一侧压阻小,相当于增大了注入率,因此壁温下降幅度更大。合适颗粒直径的选择与孔隙率、压降和强度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