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是美国造出的。但你知道吗?对研发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做出重要贡献的,却是中国的科学家,并且是位女科学家!她叫吴健雄,江苏苏州人氏,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一1939年10月,有科学家得知德国正在研制原子弹后,认识到一  相似文献   

2.
珍珠港事件促使原子弹研究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己在德国取得成功,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其中著名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纳粹迫害,已于1932年离开德国到美国定居,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的他们告知美国: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因此呼吁美国抓紧研制原子弹,当时军界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们看作怪人.  相似文献   

3.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0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  相似文献   

4.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创造着一个个惊人的奇迹,从最初的穴居到今日的高楼林立,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脚步飞速前进。随着地球环境日益恶劣,探索未来居住领域成为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尽管移居太空的设想已为人们所熟知,但许多科学家认为,未来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水下!  相似文献   

5.
聂云 《科学大观园》2006,(21):40-41
越南战争自1961年开始后,逐步升级。到1965年,美军正式将战火燃烧到越南北方。由于美军作战伤亡越来越大,一些官员开始考虑在越南战场使用原子弹的问题。对此,美国一些科学家曾进行全力的劝阻,向美国国防部呈送了一份有关使用原子弹后果的秘密报告。最终,美军放弃了在越南战场使用原子弹的考虑。最近,美国有关方面将此事予以披露。向国防部呈送秘密报告从1959年开始,美国有一群科学家每年夏季都要聚会一次,为美国国防部讨论有关防务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群美国顶尖级科学家,对军事科技有着极深的见解。因此,他们的观点受到了国防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人类号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是,人类却不是在所有方面的能力都超过动物.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比如,有些动物可以在黑暗中看得出东西,有些动物可以嗅到几千米之外其他动物发出的气味,探测到猎物肌肉伸缩发出的电场等等,这些能力是人类所无法拥有的.但你需要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免成为这些动物的"晚餐".  相似文献   

7.
彬彬 《科学大观园》2014,(17):27-28
<正>不久前,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猩球黎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对于科幻电影的剧情,人们也许并不会信以为真,但是剧情难免会引发人们思考:将来是否真的可能有某种生物取代人类而成为地球的主宰?对于这样的忧虑,科学家们认为,有人类的存在,很难再进化出其他超级智慧物种。在美国科幻大片《猩球黎明》中,因为病毒的漫延和攻击,人类世界已几近崩溃,而获得超级智慧的猿族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开甲院士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他设计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和增强型原子弹等不同方式的几十次核试验,推动了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试验技术协调发展。他是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及时提出了向地下核试验方式转变的建议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实现了大气层试验向平洞与竖井试验的转变。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称号。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真正将核武器用于战争只有一次,那就是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进行的原子弹轰炸.1945年8月6日和9日,随着两朵蘑菇云在日本广岛、长崎腾起,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宣告了人类原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正戴面具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掩饰,但科学家却认为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发明并使用面具,将雕刻、绘画与面具相结合,造型精彩多样。作为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面具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科学家发现了3个约1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这一发现与分子生物学的预测结果比较吻合,因而为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证据。这次发现多少有些偶然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对技术的伦理责任:三则案例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原子科学家反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斗争”的失败,美国科学家对日本在中国使用细菌战的态度以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遭受的挫折三个案例的分析,具体探讨了影响科学家对技术的伦理责任发挥的七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被人们当作奇迹广为传颂。他闪光的科学思想被看作是射向茫茫宇宙、放出夺目光辉的火箭,引导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他还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视为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日益增多的学者正在努力发掘。他的思想火花燃起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早在他生前就已得到一切不为偏见和无知所左右的人们普遍承认。然而,爱因斯坦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1],p.XⅥ)他“是一个正直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奋斗终生的伟大的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战争不仅是人类的灾难,更是地球环境的杀手.无论是美国在二战中向日本扔下的原子弹,还是美军在伊拉克投下的贫铀弹,不但造成了许多平民死亡,更给当地贫民留下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反对战争、保护环境现已成为全球民众的呼声,一些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研制节能环保武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美国物理学界的自我改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当代的世界科学中心,物理学在这个国家是怎样崛起的呢?对此早有一个流行的回答:三十年代法西斯在西欧的猖獗使大批欧洲科学家流亡国外,而美国稳定的民主制度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吸引了他们,使他们最终移居到美国,正是这些欧洲的难民物理学家造成了美国物理学的崛起。如果回顾一下这些人在研制原子弹时的作用,看看这些大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美国学生中有许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不难理解流亡的欧洲物理学家确实对美国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发明带来的种种舒适、便利和幸福生活的时候,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人类两千年来最伟大的发明呢?原因何在? 日前,美国的《世界日报》为此特地专访了一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和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国际知名的科学精英们有些提到了大家公认的发  相似文献   

17.
<正>消灭自由基、服用二甲双胍、激活端粒酶……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长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感悟和经验主义,而是开启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近日,有科学家发表报告称,通过详细分析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评分系统"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8.
鲁伊 《科学大观园》2011,(14):61-62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的祖先是狼,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成功驯化的却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虽然多年以来一些中外科学家针对狗的驯化时间和起源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还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经过中国和瑞典科学家近10年的合作研究之后,在对狗起源上的一些模糊认识也许会逐步变得清晰起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人员说:  相似文献   

19.
<正>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染病防治,在战胜疾病的道路上,我国医学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纵观历史,传染病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正如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McN eill)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提到的:"才智、知识与组织都无法改变人们在面对寄生性生物入侵时的脆弱无助,自从人类出现,传染  相似文献   

20.
被戏称为"胡桃钳人"的原始人类是人类的远古近亲,因其强大的颚部和巨大的牙齿而得名。科学家表示他们可能更喜欢吃草。这种原始人类属鲍氏傍人100万年前曾与人类的直系祖先共同生活在非洲大陆。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波尔得分校的马特·斯波海默教授指出,科学家长久以来一直认为鲍氏傍人喜食坚果、籽和硬果,原因就在于他们长有强大的颚部肌肉和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