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代乡村文化的都市迁移造成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了近代中国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2.
晋、徽商衰落的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实力的两大商帮,但两大商帮发展到近代都随着封建王朝的消亡而走向衰败,晋、徽商衰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因素呢?在文化更为繁荣昌盛的今天,从文化层面分析晋、徽商衰落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晋、徽商精神,从历史借鉴中有选择地弘扬晋、徽商精神,以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现代经济,会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积极宣传改革教育的主张,身体力行创办学堂、学会,推动百日维新中国教育改革令的颁布。这一切,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以后近代教育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思想条件;科举制受到有力冲击;开办新式学堂之风从此长盛不衰;培育了一批从事教育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戊戌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积极宣传改革教育的主张,身体力行创办学堂,学会,推动百日维新中国教育改革令的颁布。这一切,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以后近代教育制度的推行创造了思想条件;科举制受到有力冲击;天办新式学堂之风从此长盛不衰;培育了一批从事教育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试图通过变风变雅与先知书的比较来探寻中国周代社会末期和以色列王国衰落时期的一代文化精英救国方略的时候,我们发现,恰恰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两个民族的文化精英表现出了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停废科举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影响深远.在此判定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前人有关科举制废止后所产生的政治社会后果的研究作一番梳理.认为:科举制的废止和清政府的倾覆有着重要的关系;其次科举制的废止割裂了文化的传承和连续;再次科举制的废止改变了农村既有的生态,对加速农村的萧条和混乱起了重要作用.而这样的后果,与这一政策制定者和推行者所期许的目标相去天壤.运用目标达成模式对其作以评估,则科举制废止无疑是一项失败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主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维革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文化探幽》一书,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并勾画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格局,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就要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把时代精神融于学术研究之中,颇具启发作用的佳作。  相似文献   

9.
胡维革先生所著《中国近代文化探幽》一书,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书中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并勾画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格局,提出了: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就要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把时代精神融于学术研究之中,颇具启发作用的佳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技在一千多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停滞不前,而西方科技却在近代迅速掘起,发生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这种逆向运动,是发人深思的,这是中西方近代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必然结果。考察中西方近代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开放的思想观念,民族进步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种思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伍的最基本原因,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从李约瑟难题论述了封建科举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申报》是近代上海的一张极具典型性的中文商业报刊,它从创办、繁荣到最终停刊,从外资独家经营到为中国民族资本家所有的历史过程,代表着多数近代上海中文商业报刊所经历的兴衰,也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直至衰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孝德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其起源看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对生命的敬重;二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并且这种孝的特征是以“父义”为前提的,具有双向性。但在封建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孝”逐渐走向了这两层含义的对立面,因此在近代受到批判,并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4.
应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包括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经济在内的中华经济系统的演变。认为中华经济辉煌几千年,近代百年的衰落和现代的兴起,是科学技术、人口、体制、文化、自然地理条件五个主序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浅谈科举制     
1905年9月2日,清廷一纸上谕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百年后的今天,把科举放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现在我们可能都能认识到一件事情是有两面性的,有利也有弊,当然科举制也是这样的。先谈一下科举制的弊。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属性,提出性别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制的结构性要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男女角色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宋代为例,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科举制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别互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一场持续的反孔运动,这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对这段历史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和中国启蒙运动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再评价,也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对立交融的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影响很大。整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之长以创造中国文化现代精神,是中国近代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把握与回应这一历史性课题,于1938年审时度势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洛阳的科举活动与河洛文化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在唐代、武击和五代做过都城,举办过科举活动。唐高宗时,利举制一些做法的创立成型,与洛阳有关。武则天把洛阳科举活动和执政柄革命唐命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儒学的经世致用功效;首创武举,拓宽科举制领域;强调和发挥河洛文化的主导作用。武则天之后,唐廷或在洛阳出台科举制政策,或在洛阳举行考试。五代时期,洛阳依然有科举活动,十国举子也前来应试。科举制既以河洛文化为主导思想,又作为新成分补充河洛文化,在国家分裂之后复归于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书推介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20):123-123
新学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 刘大椿,吴向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定价:39.80元 通过叙述16~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重大科学文化事件.介绍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艰难前行和最后兴起的历程.回答了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这个“李约瑟难题”,有助于了解中国近代文化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