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究民族山区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对振兴民族山区旅游经济、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指导意义。以贵州为案例地,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实证探讨其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贵州省旅游景区等级分布上呈现"梭形"特征,不同类型景区地域分布差异较为明显。自然景区与人文景区整体均呈现集聚分布特征,但局部空间集散特征差异较大。自然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分散的点状格局,且具有沿行政驻地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征;而人文景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密集、外围稀疏"的"十字架"放射状格局,且呈现明显的等级性与沿铁路网分布特征。贵州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条件、政策法规、区域经济与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合理规划、强化提质、整合规划、完善保障、人才建设等措施可优化贵州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与业态提升。  相似文献   

2.
旅游资源可以激起旅游者的各种旅游活动,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通过分析齐齐哈尔市现有旅游资源特征、分布及交通通达度等情况,得出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与黑龙江省其它区域对比分析得出齐齐哈尔市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分布零散,开发程度低等问题制约了民俗旅游的发展.为此,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和规划设计了旅游线路及重点开发区域,为齐齐哈尔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以甘肃省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地域空间特征以及发展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部分中部地区次之,甘南临夏地区和部分陇南地区最低;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县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由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哈长城市群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分异特点,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四个时间断面为基础,描述2000年以来哈长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得出:哈长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显著,但是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有扩大现象;空间集聚发展的态势从负相关转为正相关,各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呈现逐渐增强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低、高水平县市数量所占比重较大,南北地域分布两极分化特征明显,其中,北部地区较多县市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南部地区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金城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南充特色地域文化,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进行定量评价,探索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即"森林公园+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为南充市金城山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块状聚集在敦煌市城区及周边,嘉峪关市和肃州区、张掖市中部以及凉州区,县域空间分布不均;交通站点密度、县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强;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整体交通可达性程度较低,且差异显著。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数量可观、等级较高,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交通因素主导了其空间分布,交通可达性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河西走廊"国保"单位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该区域文物旅游的潜力,以数理统计法、不平衡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西走廊58处"国保"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保"单位主要以带状分布的形式集中于地势平坦的走廊中部地区,空间集聚程度高,共30处"国保"单位分布于河西走廊重要流域水系5km的缓冲区内,占总数的51.72%,交通(主要公路、铁路)沿线5km的缓冲区内分布有"国保"单位29处,占总体数目的50%,"国保"单位在自驾游、短途旅游和本地旅游方面存在较大旅游潜力。甘州区、凉州区、瓜州县、嘉峪关市4地是"国保"单位的主要集聚中心,古建筑类主要集中于甘州区,古墓葬类主要集中于凉州区,古遗址类主要集中于瓜州县,石窟寺及石刻类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居多。河西走廊"国保"单位空间分布表现为文脉随水脉而动的特征,具有典型的地理实体依赖性,"国保"单位旅游潜力主要表现在旅游交通及旅游资源方面。旨在为该区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的提出,使区域间的合作得到优化升级,面对机遇与挑战,新疆旅游景区的发展该何去何从?研究表明:(1)新疆景区资源较为丰富,但景区的吸引力不足,旅游对经济的贡献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却均低于陕西,甘肃和青海.(2)新疆A级旅游景区具有空间依赖性,并非随机分布.(3)从全域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以及人文旅游资源显著影响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其中人文旅游资源的影响最显著;从局域来看,新疆西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分布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旅游资源较敏感,东部地区对交通条件以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敏感.基于以上分析,以丝绸之路为视角,提出了"规范、提质、全域、共享"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洞天福地"是道教真人居住的物产丰饶、风景秀丽之地,绝大多数成为如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洞天福地"的研究多局限于利用文字描述其旅游及文化价值,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引入"福地"这一区域概念,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分析了"洞天福地"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其次建立BPI模型得到中国"福地"分布区域.结果显示,"洞天福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东部,大部分在植被茂密、降雨丰富的丘陵或平原地区,且受河流、唐代交通干线、州城、商业中心的影响;中国BPI值为2.81以上的"福地"呈条带状分布在中国中东部的平原丘陵地区及东南沿海一带,与"洞天福地"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鄂西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鄂东综合旅游区、鄂中名胜古迹旅游区和鄂西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风景区.从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前2个已有起色,鄂西旅游区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如何合理开发该区旅游资源,迅速发展鄂西旅游业,对振兴湖北经济、推动中部湖北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鄂西旅游区必须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以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了2011年、2013年及2015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搜索指数.运用季节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引入G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关注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各年关注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节假日、周存在"前兆效应";(2)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大多数地区呈现出持续的"低—低"集聚现象;(3)GWR模型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影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从局域视角看,各影响因素作用整体上与OLS模型结果一致,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典型的农业大县——沭阳县为研究单元,分别以江苏省、宿迁市为参照区域,对沭阳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以沭阳县为参照区域,探讨了37个乡镇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域差异.研究表明,沭阳县综合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呈超载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有待加强;相对资源承载力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特征,35%的乡镇相对超载,65%的乡镇相对富余.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9个地州市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分析2005-2011年省内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却逐渐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地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有较强的不平衡性.结合累计循环论分析影响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最后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上海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服务设施网点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其人口分布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超市网点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银行网点分布则表现出明显的中心"高—高"集聚.另外,灰熵关联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微观尺度上上海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布局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借助超图地图(SuperMap)软件,采用最邻近距离模式和基尼(Gini)系数等研究方法,对济源示范区11个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态势进行测定.发现济源示范区旅游景区总体空间结构呈均匀分布、区域内空间结构呈集中分布且集中度较高;临近景区之间资源属性单一,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不合理.提出区域统筹规划,对景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  相似文献   

17.
文化空间已经成为城市或区域发展的重要功能空间,城市内河也是一种文化空间资源,它的独特形态、环境和文化,使其具有显著的休闲旅游价值.休闲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尤其是对目的地文化空间的解读与设计.在对文化空间理论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依据福州城市内河的区位、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做出了福州城市内河休闲旅游的主题区选择和开发设想.以期对类似文化型城市内河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理区划分析入手,论述了自然地域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形成的客观基础,分析了自然地域分异等级单位与旅游地理区划等级单位之间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在旅游地理区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商洛市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旅游区规划、深度开发,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收集以国家标准(GB/T18927-2003)为依据进行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商洛市7大类旅游资源的丰度、结构、品质、功能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商洛市旅游资源的特征为:(1)旅游资源总体较丰富,主类较全面,但基本类型丰度相对缺乏,各类资源比例不均;(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3)旅游资源的整体品质还不够好;(4)人文旅游资源的数量远大于自然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但自然旅游资源独具特色;(5)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采集新浪微博相关数据,运用客流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空间二元视角探究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客源地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旅游节点空间结构特性.研究表明:(1)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7月至10月为出游旺季,1月为出游淡季;(2)旅游者的时间分布模式与旅游节点的空间性质具有较强的映射关系;(3)张家界属于"午后型"景区,各旅游节点时间分布模式以"午后型"居多;(4)"流动空间"的通程时间与签到率呈正相关关系;(5)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占比显著;(6)东部沿海地区、近地域地区出游潜力巨大;(7)旅游节点空间距离越近,"下游"旅游节点签到行为越容易导致"被屏蔽"现象.据此,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