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程度之间的空间相关性,以贵州省为例,利用InVEST模型,对全省生境退化程度进行评估,进而利用GeoDa软件分析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程度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2010年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程度空间异质性突出,东部、西部和南部贫困发生率大于中部和北部,中西部生境退化程度大于东南部和南部.(2)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以负相关的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为主.贫困发生率越大的地区生境退化程度越小.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的双变量LISA聚集图中,以高-低相关和低-高相关为主,其分布集中于东南部和中部.贫困程度与人为地类空间格局的差异是造成贫困发生率与生境退化之间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依据土地权属调查资料建立村域尺度的林地生态风险模型,探讨乡村林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模式.研究表明:(1)林地生态风险与地形因子有较大相关性,村域坡度越小,风险水平越高;(2)林地生态风险水平总体呈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趋势,风险水平较高(或较低)的村域趋于和同类的村域相邻;(3)每个村域的风险关联模式及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低—低"型村域在县域北部高海拔地域上呈现出连片分布态势,"高—高"型村域在县域中南部地域上形成连片分布格局,"低—高"与"高—低"型村域则以分散分布为主.研究结果为有效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群中小尺度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对天山北坡城市群10个主要县市的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进行空间化模拟.采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2002年和2012年DMSP/OLS(defense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operational line scan system)夜间灯光数据与天山北坡城市群统计型数据的关系,建立天山北坡城市群1 km的GDP密度图,GDP空间分布模拟结果在分产业水平上拥有较高精度.结果表明:1)两期夜间灯光指数与第二、三产业值具有明显相关性,第二产业相关系数为0.75、0.83;第三产业相关系数为0.86、0.87;2)从GDP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一线;各县市GDP密度由城市核心区向周围区域辐射递减,城郊和农村地区的GDP密度显著低于建成区的GDP密度;3)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模拟的GDP空间分布结果十分可信,尤其是第二产业2002年和2012年的GDP模拟结果与统计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58%、0.01%.通过对比两期的GDP空间化模拟结果发现: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对后期更加准确地预测此区域经济走势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IPCC方法,核算并分析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EKC模型检验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由3.15 t·人~(-1)增至9.21 t·人~(-1),增长近3倍。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存在明显地域分布和空间分类差异,北方表现为高—高、高—低型,呈显著正向增长,南方表现为低—高、低—低型,碳排放呈负增长。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正向效应。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呈倒U型并处于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后期,自西北向东南EKC曲线呈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上升阶段后期—下降阶段。中国低碳减排任务应协调区域差异,制定符合实际的减排措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方法,利用武汉市2001—2010年的生物资源及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计算武汉市生物资源、能源人均生态足迹,并结合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原因,对未来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年来,武汉市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0.75 hm2左右,但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01年的1.58 hm2和0.90 hm2上涨至2010年的2.43 hm2和1.65 hm2.能源消耗量的日益增加是导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上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虽然人均GDP增长和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但万元GDP生态足迹的下降反映该市能源利用率有所提高,能源消耗增幅低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6.
采用核密度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马尔科夫链等非参数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整体呈现出"总体趋向分异,板块趋向收敛"的空间转移变化格局.(2)密度分布曲线经历了先向右偏移后向左偏移的转移变化;核密度值(0.6~0.8)集中区,人均GDP不断降低,表明低状态水平的县区相对更加"落后";核密度极值区则由"双核"演变到"单核",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值的收敛区域.(3)湖南省4个状态水平的稳定性是高状态低状态中高状态中低状态,在由低状态到高状态的4个区域背景下,低一级状态向高一级状态转移的概率之和由小变大.最后,根据不同状态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服务设施网点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其人口分布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超市网点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银行网点分布则表现出明显的中心"高—高"集聚.另外,灰熵关联度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微观尺度上上海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布局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石油消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将碳排放量和城市人口密度作为低碳环境和城市化水平对石油消费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地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密度、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量对石油消费的影响效应。由分析结果得出,无论是从长期均衡效应还是短期波动效应来说,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密度、碳排放量对石油消费起正相关作用,而人均GDP、能源效率对石油消费起负相关作用。其中,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碳排放量的短期效应大,而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的长期效应大。针对上述结果,提出了东部地区短期内应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实施石油储备、碳减排等措施,而长期应制定完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紧缺等问题,从"山-海-原"("山"指低丘缓坡地,"海"指沿海滩涂地,"原"指低效用地)角度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利用经济发展适宜性和生态安全评价指数数据,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理论创建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模型,优化配置2020年福建省土地开发指标.研究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数据评价的经济发展适宜性与GDP年际变化显著正相关.福建省经济发展适宜性从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2)到2020年,福建省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的71.09%(约14.1万公顷)可来源于低丘缓坡地("山"),集中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8.51%(约5.6万公顷)来源于低效用地("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0.39%(约0.087万公顷)来源于沿海滩涂("海"),主要为晋江市和东山县.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优化配置方法可为多山多丘陵的地区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开发空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增长,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基于1985-2009年经济和环境统计数据,选取人均GDP和典型环境污染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二者相关性计量模型.结果表明:甘肃省的各类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3种曲线关系,呈现倒“U”型、“U”型、弱一元线性.并根据甘肃省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经济和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域的人均GDP,运用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和Getis-Ord G指数分析县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性,通过标准差椭圆研究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近年来发展差异程度逐步扩大,经济热点地区集中在东南部;经济重心较为稳定,有缓慢向东转移趋势,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走向,呈空间收缩趋势.从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和加强地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居民点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点分布经常作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指示因子.文章以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计算出的福建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居民点密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并基于这种考虑,利用GIS技术定量地分析福建居民点分布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道路网、河网、与海岸线距离的关系,认为这些客观存在的关系是进行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与Arc GIS方法相结合,分析家庭户规模和结构分布状况及时空演变,并对家庭户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家庭户规模以小型户为主,其特征北高南低,大型户则是北低南高;家庭户类型以二代户为主,一代户特征北高南低,三代户及四代户则是北低南高.住房条件、医疗条件、经济水平、城镇化率和教育等因素对家庭户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全球变暖的情况愈演愈烈气候变化成为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数据,分析了碳排放总量、省域碳排放强度、人均、地均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从生态承载力系数、经济贡献系数两个方面,分析了各省域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6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碳排放量大的地区已经由中南、西南、华北地区逐步蔓延到了西北、东北地区。②从碳排放强度角度分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GDP增加速度大于碳排放量的增加速度,说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引起农田生态系统CO2的大量排放;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由2003年的1.63 t/人增加到2016年的2.21 t/人,其中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增长量最大的新疆,增长了99.34 kg/人,上海市出现了减少现象,人均碳排放减少了11.17 kg/人;从地均碳排放来看,由2003年的1.95 kg/m2增加到2016年的2.43 kg/m2,呈现下降趋势的只有北京、上海两市,研究区内其他29个省(市、区)的农田生态统地均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增长量最大的广东省,增加了45.55 g/m2;③我国西南和东北地区生态承载系数相对其它地区较高,研究区的经济贡献系数在0.230~16.752之间,基于2016年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之间存在差异,将我国31个省(市、区)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京等4市5省1区属于"高—低"型地区;吉林等4省1区属于"低—高"型地区;河北等13个省3区属于"低—低"型地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1990-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根据基尼系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自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并且已具有集聚趋势.选取1990、2000、2010年三个时间断面,运用ArcGIS软件对各县域单元人均GDP、NICH指数、Local Moran’s I进行地图可视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圈层结构,经济基础差的地区发展速度慢.到2010年出现了两个高水平集聚区,是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最后,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块探索区域经济差异格局演化的原因,发现政府政策的倾斜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社会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仍十分显著.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农产值、文盲率等7项指标,采用量图分析法,将全省18个市县行政区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种类型.确定今后扶贫的重点市县.让真正需要扶贫支持的市县得到必要的扶贫支持.尽快的脱离贫困.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技术的GDP空间化处理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基于LANDSAT TM信息获取的1∶10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建立与统计型GDP数据的多元相关关系模型,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的GDP系数,在GIS支持下计算出西部12省区1 km2格网GDP空间分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