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和物质实体,对周围区域有着吸引和辐射影响,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城市综合实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对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分析与划分,有利于明确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状况,对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选取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13项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后得到四川省21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得分值作为权重,采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得到四川省主要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加权Voronoi图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四川省主要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为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引导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目前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加权Voronoi图几何性质的独特性、在空间分割上的合理性以及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可行性,试图将其应用于城市体系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城市断裂点理论的性质,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对其扩展,发现了包括传统断裂点在内的城市吸引范围的理论上的准确边界,提出了“断裂弧”的概念.通过构建两种不同形式的加权Voronoi图,提出了确定区域中心城市和划分城市经济区的新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空间资源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赋予经济意义,城市的空间资源在城市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oronoi图可以理解为空间目标或经济客体的空间影响范围,本文以常规Voronoi图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城市综合实力,通过专家打分得出控制因素量,综合计算山东省地级城市所拥有的空间经济资源相对值.  相似文献   

4.
在后危机时代,明确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海南省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和地域景观等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2011—2013年18个市县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抽样标准差的方法,对后危机时代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海南城镇化综合水平在逐年小幅度提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形成明显“两极格局”和东、中、西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递减格局;(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不存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且局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城镇化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严重滞后、滞后、超前、严重超前型城市并存,积极型城镇化城市不多,且城镇化“双中心”城市城镇化均超前较严重,而积极型城市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在省内均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安徽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经济区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区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反应城市影响范围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及数据变换的方法,确定了安徽省地级中心城市的强度,将城市断裂点理论与加权Voronoi图相结合,实现了对各中心城市空间影响范围的界定和生成.依据安徽省政府提出的"两带三片"区划理论,结合划分的城市影响范围,将17个城市的不同影响区域进行合并,确定了安徽省五个大区的具体覆盖区域.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探求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历史为主线,从城镇密度、中心城市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变化入手,探讨江苏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历史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三大区域在城镇密度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上呈现较大的差异;(2)苏北地区由四边形网格状结构转变为沿河道T形结构,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分别由线状结构演变为四边形网格状结构和六边形中心地结构;(3)中心城市在历史时期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同时也指出导致该地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条件、水文条件和交通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甘肃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评价对于落实本区域"十二五"规划有着战略意义。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重力模型、断裂点理论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该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现势,并对其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城市处于要素集聚发展时期,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尚不完善,发展层次悬殊,核心城市与区域副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域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超大城市超前发展、大中城市发展不足、小城市层次过低;调适城市空间体系现势的策略只能逐渐满足整合发展要素、缩小发展差距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8.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理解Voronoi图性质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单元,运用Voronoi图对开封市域内95个城镇空间影响范围进行划分,并依据各个城镇的属性数据,运用自下而上搜索局部属性最大值点的方法,寻找各个级别的区域中心城镇,从而得出18个一级局部中心、6个二级局部中心、2个三级局部中心和开封这一最高中心的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实现决策支持系统高效率运转的有效途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并依据主成分的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计算出各市的强弱辐射半径和强弱辐射范围。从而确定广西各市体系空间中的区域主次中心、市区经济片区、发展主轴和次轴,为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分析20062013年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3年,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整体已从低度协调耦合迈入中度协调耦合阶段,但省内差距逐年增大;广东省区域旅游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逐年优化,从空间的角度看,耦合协调度呈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高、粤东西北地区低的中心外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区域的协同、综合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整合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地促进区域系统中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基于扩展断裂点、分形、城市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具有不均衡性;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不够强;城镇点在空间上随机、均匀分布;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揭示市域城乡协调时空特征,为实现乡村振兴寻求策略.通过构建乡村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1、2016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河南省乡村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南北高、中间低的格局愈发显著;(2)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差异鲜明,呈...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6.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对城市乃至其所在区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相隔10年的不同时间断面,构建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不同时间断面17地市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通过区域发展差异的纵横比较,总结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要素,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对福建省城市对外影响力指标——城市流强度的研究,可以明确福建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即通过强化沿海核心带、构建两大都市圈、合理发挥各城市的空间节点功能来实现福建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优势产业分布和城市流强度结构的情况实施相应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及河南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10,28(9):1189-1193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心城市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具有就业、居住、要素集聚、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五大经济学功能.河南省已经处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期,中心城市体系建设面临重要任务:建设郑汴都市区,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和特色产业城市、宜居城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建设郑汴都市区是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空间演变特征的分析是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估、GIS技术空间分析的方法,选取人口、产业、用地、教育、居民服务5个指标,探讨辽宁省城镇化空间演变特点,以及5个指标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辽宁省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口、产业、教育、用地、居民服务的城镇化指标值在空间演变方面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及其周边城市,而辽西北地区各项指标值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各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增多,指标间表现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