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西湖凹陷的古地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西湖凹陷HY14-1-1井的岩心和岩屑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定,并对该井所代表的西湖凹陷地热史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为2000-3900m,相应的古地温为70-125℃,古地温梯度为2.8℃/(100m)。西湖凹陷主要生油岩是下第三系暗色泥页岩,其大量生成油气的温度约为90℃,生油门限是2800m左右。西湖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为单峰分布,说明此地区自第三纪以来仅经历了一次热事件作用,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一致。这说明此方法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马鞍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磷灰石裂变径迹是研究沉积盆地地热史的强有力工具。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该盆地的古热作用比现今热作用强。盆地形成初期经历的热事件使其具有较高的热流,随后热流缓慢衰减;3号样品径迹长度的混和型分布说明东营组(Ed)和馆陶组(Ng)之间的沉积间断曾引起了盆地古地温的降低。东营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位置在2000~3400m左右,和生油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5.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包裹体测温和Easy-R.方法恢复了伊宁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结果表明伊宁凹陷晚二叠世的地温梯度约为40℃/km,以后经过两次波动(分别对应于K1和E1两次构造运动)逐渐减小到现今的24℃/km.上二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二叠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方法研究东营凹陷古地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从古到今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弧线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镜质体反射率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博南 1井和焉参 1井侏罗系碎屑岩 6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 ,得出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 >2 0 0 0 m ,属新生代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新生代以来的挽近时期 ,中下侏罗统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约为 70~ 1 1 0℃ ;南部凹陷中生界埋深普遍<1 5 0 0 m,属新生代欠补偿型地温场分区 ,最大古地温发生在侏罗系沉积末 ,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大约为 80~ 1 1 0℃ ,中侏罗统上部经历的最大古地温低于 70℃。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特征表明 ,焉耆盆地最显著的抬升降温事件主要发生在白垩纪 ,因此盆地的主构造活动期为中、晚燕山期。南部凹陷和北部凹陷两区侏罗系裂变径迹年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燕山期抬升变形南部 (早白垩世为主 )略早于北部 (晚白垩世为主 ) ,说明抬升变形的序次是由南向北扩展的。 相似文献
8.
曹金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4)
目的 确定准噶尔南缘伊林哈比尔尕山的隆升时限.方法 测定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并进行热史模拟.结果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变化于78~51 Ma之间,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结论 伊连哈比尔尕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3期冷却剥露,分别是晚白垩世(97.1~68.8 Ma),视隆升速率为0.062 mm·a-1;新生代早中期(59~30 Ma),视隆升速率为0.023 mm·a1;新生代晚期(13~5 Ma)为山体隆升的峰期,其隆升速率为0.127 mm·a1.白垩纪以来的北天山变形作用与亚洲南缘多期的地体碰撞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镜质体反射率方法研究东营凹陷古地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方法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从古到今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弧线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镜质体反射率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海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1)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中部。在该凹陷内发育了 10 0 0 0余米厚的新生代地层。从构造背景、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油气的运移及聚集等各个方面对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 ,特别是平湖组和花港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区域地质背景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和保存。含油气系统的诸要素及诸地质作用具有非常理想的时空配置关系。在西湖凹陷内所识别出的四类含油气系统中 ,平湖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和花港组古生新储含油气系统最为重要。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应坚持以平湖组含油气系统为主 ,其次是花港组含油气系统 ,兼探中新世、上新世含油气系统 ,准备深探古新统下始新统新生古储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0,35(12):983-98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