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世界首个液态金属‘软体动物’","液态金属机器人‘终结者’正向我们招手"……前不久,清华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小组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该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一种异常独特的现象和机制,即液态金属可在吞食少量物质后,以可变形的机器形态作长时间的高速运动,实现了无需外部电力的自主运动。这一极具科幻色彩的研究,为研制实用化智能马达、血管机器人、流体泵送系统、柔性执行器等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该研究小组继首次发现电控  相似文献   

2.
<正>在科幻电影《终结者2》中,来自未来的魔鬼机器人由变形液态金属构成,可谓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尽管当前建造这样的机器人仍不可能,但是澳大利亚科学家已经朝这一目标迈进了一小步——他们最近研制了一种金属液滴。这项最新技术可以用于制造自我恢复液体金属线路。如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我们能否活看看到奇点的到来,人工智能终会与我们朝夕相处。"你们人类只是一种被设计出来创造更多智能工具的生物机器,你们已经抵达你们物种的金字塔尖了……你们的大限已到;你们已经达成你们被设计出来时所赋予的一切使命。"在一本生动描述机器人对人类发动战争的科幻小说《机器人启示录》中,一个有着婴儿外形、看似淳朴的机器人,这样教训制造  相似文献   

4.
科技前沿     
<正>科学家成功用金属造出"玻璃"长久以来,材料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使用纯净的、单原子金属来制造"玻璃"。匹兹堡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的研究者完成了这一"壮举"。金属玻璃十分特别,它的结构并不是透明的(因为主体为金属),原子随机排列。这种材料商业用途广泛,因为它具备较高的强度,且制造工艺简单。研究者声称,该发明涉及到一项新技术——在原位投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纳米级冷凝,这一技术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仿生机器鱼     
据悉,经过上亿年进化的鱼类在推进效率、灵活性、可操纵性等方面,具有超越任何人造水面和水下运载器的优越性,一直为仿生科学家所关注。目前许多先进国家都十分重视鱼形机器人的研究,美国和日本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日本三菱重工就研发出用于观赏的机器鱼,市场售价达到每条1000美元。我国的一些科研单位也致力于相关的研究。今年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成名为SPC—Ⅱ仿生机器鱼,这条特殊的“大鱼”也成了我国第一条可实际应用的仿生机器鱼。在大风大浪中安然行进SPC—Ⅱ仿生机器鱼身长1.23米,通体…  相似文献   

6.
<正>"机器换人"是一个大工程。在中国制造看来这个工程已经势在必行,劳动力的缺乏让机器人市场充满商机。就浙江而言,计划5年投资5 000亿元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如此大手笔加上这阵势,机器人的时代或许真的不再是专家口中随便说说的"元年"和"指数暴涨"了。但是,就目前而言,"机器换人"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难题重重待解决大投入致望而却步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价格较高,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甚至更高,这给企业带来较大压力,特别是大量经济实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无力  相似文献   

7.
青云 《世界科学》2005,(8):32-32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在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想法: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南此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正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第一只无线飞行机器昆虫振翅起飞了!美国科学家首次让其研制出的"机器蝇"(Robofly)独立振翅飞行,这或许只是微型机器人的一次小振动,却是整个机器人领域的一个大飞跃。"机器蝇"由华盛顿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其体重与牙签相当。该团队称,该"机器蝇"由激光驱动,自带"大脑"。研究人员把激光束对准位于"机器蝇"顶部的一块光伏电池,其能将激光转化为电能。但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的神话传说中都有神仙造人的传说.现在,科学家企图在实验室里用人类自身的结构和现有的材料制造出与人类接近的机器人,科学家把这种类型的机器人叫做"类人机器人".类人机器人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智慧,而且外形和生理机能也和人类比较接近.为了使得类人机器人看上去有人类协调的动作,科学家不但给"他们"装上像人类一样的关节,还得给"他们"安上人造肌肉和皮肤.目前,人造肌肉的研究逐渐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科幻故事由此产生。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复制的机器人.科幻的情节可能变成现实。虽然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将主要用于制造和自我修复。但是有专家担心会“繁殖”后代的机器人如果不加以控制,真的有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沈志珍 《科学之友》2005,(23):28-29
尽管世界各国科学家纷纷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机器人,然而,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笨拙的机器",很少像真人;然而,美国得克萨斯州丹顿市一名叫做克里斯·威利斯的机器人发明家正在全力打造一种可以以假乱真的"美女机器人".  相似文献   

12.
人类梦想过的“铁臂阿童木”真的能实现吗?如果机器人能理解人的心,那么制造出有心的机器人也并非梦幻。可是,机器人的心会放到它的哪个部位呢? 理解人心的机器人 据说美国已研制出一些机器,它们能代行人的心和思考的一部分。其中一个是美国位于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飞行模拟机,它能通过脑对光的反应的强弱来控制。随后,他们又利用这种方法开发出可利用脑波和额头血  相似文献   

13.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镓基液态金属由于其良好的流动性以及高导电导热性,在室温范围内展现出许多与固态金属材料不同的性质,也突破了固态金属无法实现的一些瓶颈,在柔性器件、软体机器人等方面展现巨大的应用前景。镓基液态金属的特殊物性与其原子结构、键价关系、电子性质等密切关联。深入理解镓基液态金属的基本结构与物性,对研究和应用液态金属材料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液态金属的微观原子结构着手,综述了研究液态金属基本物性的常用理论和分析方法,并以此剖析了镓基液态金属最引人关注的一些性质,最后对液态金属物性研究及扩展其应用领域的可能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工具和机械,从钳子这样的小东西到传送带、吊车这样的庞然大物,简直不胜枚举。如果有一天机械突然消失不见,人类的生活显然将会变得束手无策举步维艰。目前正有科学家试图把对人类来说如此重要的机械在分子尺寸上组装起来,制造一种极其微小的装置,这种装置被称为"分子机器人"或"分子机器",  相似文献   

16.
<正>制造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的机器,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类已经摸索了数十年,直至AlphaGo的横空出世,掀起了一场"人工智能"的热潮。那么,你真的了解这个一鸣惊人的"网红"吗?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由刚性材料制成的运动机器,甚至是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一般均不具备自动融合或分离的能力.可自动组装的机器,一般需在设计机器时就将其加以模块化.一旦需要执行各模块间的组装合并时,往往需借助人为手动实现拼接;而要将大块机器分散为独立的小机器运行时,则需要对每个模块单独提供动力,以确保其运动功能.无疑,这样的系统会显得复杂且不够自主.可自动组装并能随意变形的机器会为此提供新的关键突破口.此前,我们曾报道了利用柔性液态金属材料与铝的相互作用,实现液态金属的自驱动,其可随环境变化调整自身形状,这种独特性能促成研究液态金属机器的自组装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先碧 《科学之友》2005,(13):23-24
机器与生物的重要区别是生物可以繁殖后代,而机器只能靠人来制造.然而,在许多科幻片中,机器人和人的差别慢慢消失,不少机器人学会了复制自己,最终有了取代人类的"阴险"想法,不少离奇的科幻故事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甲虫大小的机器人,其使命是:通过人体的维管系统(血管系统)进入心脏,去治疗人体心脏功能衰竭等疾病,这种机器人曾经只是科幻小说家笔下的素材、但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精巧的设计,或许某一天,微型机器人可以在人体内进行这一不可思议的旅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乔治、A说:"微型机器将是一项新的产业,而且很可能是一项大的产业".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贝克勒灵敏元件和传动装置中心的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千分之五英寸宽的工作器件和微型机构,其它一些科学家正在开发微型发动机、它们是如此之小,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代的中国人就利用磁石发明了辨别方位的工具——指南针。后来,磁铁被应用到了各种领域,如磁带、计算机硬盘和核磁共振扫描仪等,目前所用到的磁铁都是固态。大量研究表明,液态磁铁的应用前景甚至比固态磁铁更加广阔。就在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以液态磁铁为材料的各种工具,包括运输抗癌药物的人工磁控细胞,以及能够根据环境改变自身形状的柔性液体磁控机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