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对青蒿的研究情有独钟,最终在青蒿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诗经》穿越了两千多年时空,似乎早已"预言"了如今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并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屠呦呦传》举行首发仪式。《屠呦呦传》由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是第一部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人生经历的传记,全书通过对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学生等的探访,收录了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全书分"呦呦初鸣""向医而行""矢志寻蒿""久久寻蒿""中国神药""享誉世界"六个部分,清晰披露了屠呦  相似文献   

3.
<正>"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东晋的古法,从2000年前,为屠呦呦送来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疟特效药的思路。但做研究绝不止是"电光火石的瞬间",真理总是千百次的试错熬成的。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午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终于实现了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兴奋之余,黄花蒿作为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黄花蒿到底是一类什么植物?下面,我们特邀著名植物学家杨斧老师给大家解密。  相似文献   

5.
正5月23日,《科学通报》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经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秘书长彭斌一行来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家中拜访,并就《科学通报》即将出版的"青蒿素研究与进展"专辑进行工作汇报交流.1977年,《科学通报》第3期发表了署名"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  相似文献   

6.
<正>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现.2015年,因为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  相似文献   

7.
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这首诗几乎人人皆知。《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开篇第一首的第一句就是关于鸟的。可这"雎鸠"到底是什么鸟?两千年来却争论不休,迄今难有定论。说来有趣,在5月,至少有两种鸟的求偶叫声很像"关关",它们会不会是雎鸠呢?"打一鸟名"的谜语关于雎鸠是什么鸟,早年的说法主要是在水鸟、鱼鹰之间绕圈子。最主流的观点,认为雎鸠是鱼鹰,即鹗。有的《诗经》图谱中,直接  相似文献   

8.
<正>巾帼时刻目前只有一位女性获奖者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屠呦呦是目前唯一一位女性获奖者。这位发现青蒿素的著名药学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相似文献   

9.
辽祖陵上面蒙着一层女性的神秘面纱,就像述律皇后这个人。她叫述律平,至今史学界关于她是哪个民族的还在争论,官方正史《辽史》中斩钉截铁地说她是回鹘人,乃至于后世诸多治史者从这里出发,去解读一些历史事件和出土文物。实际上谬之千里,经本人考证诸多文物和文献,多年研究得出结论:她就是契丹族的女儿,"青牛白马"的那次美丽会面中的青牛车上那位美丽女子的后裔。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资料,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1997年-2006年10年间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诗经》研究做一梳理,以及为以后的《诗经》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正>捷报传来,让国人耿耿于怀多年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桂冠终于戴到了中国人的头上。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打破了中国多年来自然科学"零诺奖"的纪录。青蒿素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一个典范。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对疟疾病的治疗作出了不可磨  相似文献   

12.
正珍妮·古道尔是闻名世界的黑猩猩研究学者,在对黑猩猩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之后,她又将敏锐的目光投向了另外一种生命形式——植物。英格兰迷人的田园生活是珍妮·古道尔建立起对植物界以及自然界浓厚兴趣的基础。幼年时,她就常常坐在自家院子里的榉树的树杈上,手里拿本《杜立德和泰山博士历险记》,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住在森林里……出于对植物的热爱,小小年纪的她甚至有一个"自然笔  相似文献   

13.
张慧敏 《科学之友》2007,(6):140-140,142
通过查阅资料,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1997年-2006年10年间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诗经》研究做一梳理,以及为以后的《诗经》研究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1977年3月,《科学通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论文,首次公开了已保密多年的青蒿素化学结构研究信息.本文基于原始文献史料,考察了这篇重要论文的投稿背景和刊发过程,并揭示了其对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毅 《自然杂志》2015,37(6):461-469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 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学 家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以表彰他 们对疟疾等寄生虫病机理和治疗的 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 分享了这份诺奖的一半,“以表彰 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这是 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 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 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世界最高奖。 世界上每年有约2亿人感染疟疾,在 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 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儿童死 亡率,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 救10万人的生命。对于屠呦呦因青蒿 素而获奖,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 与界面研究所所长、抗疟疾药物研 究专家彼得•泽贝格尔表示,这绝对 是“实至名归”。青蒿素的发现, 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特别是儿童 的生命,这项长期且艰难的基础性 研究显示出植物提取物在医药领域 的巨大潜力,将诺贝尔奖颁给这项 “对许多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伟 大研究”再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6.
鼠年话鼠     
1996年为我国十二生肖鼠年。借题话鼠,谈谈老鼠的伎俩与人类的对策。小小老鼠,作恶多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列为"四害"之首.早在3000年前,《诗经》中就诅咒说:"硕鼠硕鼠,毋食我黍"。明代龚诩写的《饥鼠行》对老鼠的危害更作了生动的描述:"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现如今以青蒿素为先导化合物衍生得到的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唯一有效的药物.但目前市售的青蒿素仍是依靠植物黄花蒿的提取,其高效人工合成依然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生物合成青蒿酸的成功实现,使得从青蒿酸到青蒿素的高效化学合成,特别是无光照化学合成工艺的开发,成为人工合成青蒿素能否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可工业化的角度,简要综述了青蒿素化学合成的研究进展.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青蒿素化学合成的背景、仿生合成的探索以及无光照人工合成的研究等方面,为青蒿素的合成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0月5日,当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传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消息,那一刻,我国科学界沸腾了,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们翘首以盼的中国人首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终于诞生了!此时,与获奖同样使我们感到激动人心的是,屠呦呦研究员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工作,正是通过青蒿素化学结构的首篇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于1977年在  相似文献   

19.
在我翻阅 2 0 0 2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入选名单时 ,有几个让我眼睛一亮的名字 ,翟向华就是其中一个。小翟与我并不陌生 ,早在上世纪 90年代初 ,《世界科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等栏目的译者一栏里就时常可见翟向华的名字。我从当时任华东理工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的李新洲教授那里得知 ,翟是他的学生(后为同事 ) ,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对物理学、宇宙学有兴趣、有悟性 ,愿意以此为业的青年女性。此次小翟以“谱采他函数在引力和宇宙学中的应用”申报启明星计划 ,一路过关斩将 ,最终榜上有名 ,获得资助 ,可见她潜心于引力和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又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5000年悠久历史延续到今天,而萤火虫这个大家熟知的小虫子,在绝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目中还充满好奇和陌生。但是,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了对萤火虫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