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我国文学中以登高为题材的创作从《诗经》就已开始了。“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①是登高望远念所思,体现出缠绵悱恻的情感。“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②为怀人之作。诗中主人公想象“我”在山地跋涉、人困马乏的情景,表达出对行人的思念和关切。后代大量出现的反映行役之苦的内容在本诗中已见端倪。《魏风·陟岵》则是征人登高望乡思亲之作。对征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细腻真切,为后代体现此类内容的作品开了先河。《鄘风·载驰》则表达出许  相似文献   

2.
载驰(鄘风)《载驰》是篇著名的好诗。怎样来理解和欣赏这篇诗呢?现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卫宣公抢娶了儿子伋的媳妇为妻,叫宣姜。他们生子朔,后为惠公。惠公又生子赤,是为懿公。另外,宣姜又同宣公的庶子顽同居,生了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五人。据《烈女传·仁智篇》载:齐桓公和许穆公早先都曾同时求婚於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当时认为许国小,离卫国远;齐国大,距卫国近,主张嫁给齐国,一旦卫国有难,可以依靠强大齐图的援助。但她父亲懿公(与《左传》、《郑笺》说不合)不听,竟把她嫁给许国,是为许穆夫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话诗经学的重要成果,毛先舒在《诗辩坻》中对《诗经》多有阐释,他还以《诗经》为准的,从"诗之本源""诗之法""诗之用"等方面来构建其诗学大厦。毛先舒将诗歌的本源推溯至《诗经》,即所谓"归源《风》《雅》";他以《诗经》为标准论诗法,不但对《诗经》之章法韵律推崇备至,还以此作为作诗、评诗的准绳;他强调诗歌的社会伦理功用,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  相似文献   

4.
汉代《诗经》学的兴起以四家诗的出现为标志,而四家诗出现的时间基本是在文帝世或景帝前.在兴起的过程中,汉代《诗经》学呈现出治《诗》学者专门化、四家《诗》学师承渊源相同、四家诗存在着不同的流传地域、四家说《诗》要旨和方法相同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诗》有六义,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这也是历代《诗经》研究者所形成的共识了,但具体解说到“比兴”的含义,尤其是“兴”的含义,则千百年来聚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鄘风·载驰》虫士虫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古典诗,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里所谈的,主要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词。因现在与入声调有矛盾的为这几种。《诗经》、《楚辞》不论平仄,《元曲》中入声已消失。虽然“五·四”以来产生了另一种体式——新诗,但古典诗的魅力并没有下降,人们对它仍然非常喜爱,特别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词。近年来,人们的这种爱  相似文献   

9.
"诗三百"感物起兴,多举鸟兽虫鱼草木之名,《诗经》涉及昆虫描写的共17篇,集中于"风"、"雅"两部分,其中"风"诗8篇,"雅"诗9篇。纯粹从昆虫的自然属性去描写,在《诗经》中有8篇。描写昆虫,运用饶有意味的形式,即"比"的手法,来表达当时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在《诗经》中《螽斯》、《硕人》和《东山》篇得到印证。昆虫在《诗经》中被赋予了某种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赞或讽,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虫与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蜉蝣》、《无羊》、《小宛》、《小弁》、《青蝇》、《荡》、《瞻卬》诸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11.
近体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这种形式主义诗歌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五言律诗成熟于南朝齐梁永明年间,但其格律因素的萌芽却在先秦《诗经》时代,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各个时期诗人的努力探索才得以成熟,它表现为言句顿式、联句对式、跨联粘式等方面的律定。  相似文献   

12.
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能早于《礼记》而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诗经·关雎》审美谈--兼与程俊英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南·关雎》是传诵千古的名篇,用当代美学理论对之进行新的观照,其审美价值是:一,对女性的尊重和外貌美与心灵美结合的爱情观;二,虚实相生及"快适度"的艺术表现手法。体认其审美价值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精神及审美观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读诗所宫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与戴叔佗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 ,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 ,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 ,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 ,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雅·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亦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作品,对其主旨的研究,先贤前哲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文章挖掘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对"薇"和古代祭祀关系的研究,对《采薇》的主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风·葛生》的主旨,历来主要有四类观点:《毛诗序》以为刺晋献公;郑玄不指实于晋献公,而以为是丈夫久役丧亡,妻子居家独思的一首诗;严粲提出悼亡的观点,今人多认可;还有人认为是闺怨诗。比较众说,"刺晋献公"与"闺怨"的说法,或附会、或臆测,较难服人。通过解读文本,分析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可知《葛生》是妻子悼念亡夫的一首诗。诗用对比、递进、并列等手法,表达了独居女子愿百年之后与丈夫同归共穴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唐风》之厚"的美好品格。其伤存悼殁最哀,对后世悼亡诗深有影响,堪称悼亡诗之祖。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快乐的人们》是一部诗剧,内容上集中表现了革命青年对集体生活的追求向往, 形式上达到了诗情与剧情、意象与形象、诗语与剧语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