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 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非语意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它存 在的价值,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运用声音表达人类知识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眼睛是人的一个生理器官,它能传达出人内心世界的情感、思想等复杂内容,因此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成为承载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对人物眼睛的颜色、表情等都有细致的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特征鲜明,而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经历,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的眼睛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聂怡东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59-159,164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冯牧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作家要想提高创作水平,首先就必须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分析概括及表现能力,而表现能力也叫艺术手段,它包括“感受”和“反映”两种能力。这里错漏颇多。别的不说,只说“感受能力”,它怎么能包括到“表现能力”中去呢?能力是属于人的实际活动范畴的东西,它是保证人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人有多少种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种能力,而且同一活动的不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有它的好处。它能化客观为主观,化虚为实,把别人的事情都转化为“我”的事情——“我”说我自己的事情,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自己的遭遇,“我”自己的感情。“我”是故事的亲身经历者或耳闻目睹者。通过“我”来叙述,故事就显得活灵活现,历历在目,使人感到亲切可信。既可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又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运用第一人称写法,在结构上因为只写“我”的耳闻目睹,不写“我”  相似文献   

6.
试论幸福     
生活于建设“四化”之际,处于改革开放之时,每个人都企求生活也现代化,企求生活幸福.岂止今人!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企求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舒心,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美其名曰“幸福”,终身不懈地去追求它,为它而奋斗.因此,古来思想家们都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幸福呢?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由于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生活经历的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别,特别是对人的本性的理解不同,因而对幸福的感受和理解也就不同,众说纷坛,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英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主义冲动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动力,它是人类真实的生存处境的深刻反映。人之生存的二元悖论性即意识的“自我”与必死的肉体无法做到无瑕的和谐,它们以不断的碰撞和争斗构成人的一生,而人之真正的“英雄”行为却是对必死命运的克服,是直面死亡时的尊严和勇气。然而人们在死亡恐惧的影响下,并不了解自己的“英雄主义”行为的虚幻性,人们的奋斗、努力似乎只能是短暂的权宜之计。但是无论怎样,人们都渴望完成自己的“英雄诗”。然而,困难的是,在实现自己“英雄主义”情结的路途中,我们无法做出唯一真理性的结论,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极富个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利用听觉和联想去弥补视觉和感知觉的空间地带,而音乐中产生的联想则更是我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常常利用音乐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意愿,引导人们的行为。超级市场轻松欢快的音乐使顾客愉快地付钱购物,音乐中插入警语告诫“梁上君子”,商品被窃事件明显减少;咖啡馆在人满为患时,则用强烈刺激的音乐发出逐客令。精明的日本人早就注意到“音乐效应”这种妙不可言的使用价值,他们对音乐加以深入研究并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比如面对“死亡”这样一个人类都共同面临的、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中西方的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的差异。而“死亡”作为文学中永久表现的题材,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情感态度。这当然也是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所致,而其中,宗教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宗教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文化现象,它千百年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即使在似乎没有什么宗教传统的中国,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更不用说深受宗…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人类共生存,世界各国的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滋养的音乐。音乐渗透于人生、它既能辅德、又能益智,对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列宁曾说:“音乐不仅使生活显得美好,而且使斗争有力量,它能振奋人心,高昂情绪。”而审美活动又有赖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以下我们对音乐审美与文化修养的关系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什么又叫“安康”?是不是眼下叫得很时髦的“小康”就是“安康”呢?我们所追求的“安康”目标又是什么呢?“小康”生活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从…  相似文献   

13.
“小康”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它反映的是一种衣食无忧、安康和乐的小农生活理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里,它与工业化进程中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小康”则体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的要求,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音乐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音乐艺术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艺术的表达、刻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很久以前,一个很聪明的人生活在一个很古老的部落里,人们称他为智者。智者能参透很多玄机,自然的、神明的、人类的、社会的……智者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生态平衡”一词已在我国广泛流传。这反映了一个积极的现象:由于生态失调带来的生态性灾难危及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生态问题开始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同时,在大地规划布局或采取技术措施时,人们也能够愈来愈多地考虑到调节生态关系,避免生态失调等方面的因素。但是,对“生态平衡”的含义,目前的理解还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维持自然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有的认为植物演替到顶极群落是“生态平衡”,也有认为系统的输入输出相等是“生态平衡”,等等。可见“生态平衡”是牵涉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决策的一个重要概念,似乎可以用它来标志规划布局的最终理想状态。实际上,这一概念是不确切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自然界不存在生态“平衡”,人类社会也不需要生态“平衡”。而既符合自然界进展演替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需要的生态关系应当是协调关系,故用生态协调来代替生态“平衡”的概念是确切的,科学的。 一、关于自然界是否存在“生态平衡”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要弄清“平衡”的含义;其次,要看看生态关系包括那些内容;然后再来讨论生态关系究竟能不能“平衡”。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通过乐音来表达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有助于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回顾新世纪千年开局五年,人类社会享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天灾人祸的困扰。欣闻联合国正在酝酿制定“千年目标”,我思量进谏一言,以“保地球村太平、村民安居乐业”。天灾乃自然现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但人的坚强意志和无穷智慧,可以做到去认知、防控、救灾、避灾、减灾。人类通过大团结大协作战胜天灾是必由之路。对此,联合国是大有作为的。人祸乃社会现象,由来已久。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不协调、不和谐了。人口饱和,生存空间有限,必生祸端。因此,“优生”、“优育”、“优教”(优…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张俊玲 《科技信息》2007,(30):202-202
音乐与生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伴着生活的历程,音乐渐渐发展、高升,而最终又踏上了回归生活的道路。音乐的回归,不是倒退,更不是拒绝创新,而是更贴近生活、融于生活的一种表现。音乐回归到生活中去,是音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