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承接产业转移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依据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内涵,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由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21个量化指标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较强,豫西南地区次之,黄淮地区、豫北、豫西地区承接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考察了1998—2012年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演化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率不高,呈现出斜"√"型演化态势;各投入要素均存在较大的冗余;影响河南省国际产业转移承接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城市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资金配套能力,其次是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水平,再次是物流水平,影响程度最小的是产业集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运用耦合模型、改良脱钩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08—2017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度水平不高,时序变化不大.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耦合度与...  相似文献   

4.
通过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了河南省与某些发达地区(主要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的产业梯度和相对产业梯度,并结合河南省自身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了河南省对不同地区需要承接的重点产业以及各地区适合承接的产业.河南省作为承接地应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自身条件来吸引转移产业,并利用转移产业融合本土产业,实现河南省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5.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使河南省更加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 ity)和威胁(threats),并提出了使河南省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开放合作,创新发展,是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鲜明主题。8月26日,在国际国内产业加速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  相似文献   

8.
以低碳经济、区域承载力和产业转移为理论指导,客观分析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合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内在需要.准确把握资源约束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评价中部六省的经济承载力差异和分级,有利于合理规划和布局沿海转移产业,有利于转移产业和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引导沿海转移产业与中部地区产业优势对接、资源优势对接、区位有序对接等是实现中部地区承接可持续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利用徐州市2000~2012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SPSS软件建立回归模型对徐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了理论上的影响因素是否显著.结果表明:资金配套能力、开放程度、GDP增长率是影响徐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而要素成本因素则对徐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航 《河南科学》2012,(3):376-380
依据有关统计资料及河南省投入产业表(2007),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等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相匹配,中原城市群内各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明显.建议采取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战国 《河南科学》2012,30(9):1379-1383
依据"产业革命"理论、"第三次浪潮"理论、"主导产业"理论,认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符合产业发展演变的方向,具有理论可行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实践验证了以上理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在全国地位上升,具有加快产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同时,河南省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政策模式,具备建设国家和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理论分析、现实分析、政策分析,得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完全可行的结论,进而提出加强战略谋划、加强载体和平台建设、大规模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实施特别产业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通过分析,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产业聚集区位的选择,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之后,在外需萎缩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加快了向内地迁移的步伐。中西部地区面临承接转移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承接到适宜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将关系到中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走势。从成本因素、市场化程度、产业设施配套能力、经济外向度、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6个方面构建了产业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此外,利用该指数分析了产业承接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承接能力每提高1%,则导致经济增长0.843%。因此,产业承接能力的提高对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培育产业承接能力。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视域下河南发展农村能源产业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短缺是河南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河南省农村生物质资源和其利用方式研究发现河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农村能源短缺主要是家庭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其开发利用.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或将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有利于农村能源的高效规模开发,也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三大战略"的聚合效应已成为河南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和动力。针对河南产业结构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匹配的非均衡现状,深入分析"三大战略"实施的产业背景,从战略实施与就业结构间的控制与传输、就业结构在战略刺激下的自调整两个角度分析了"三大战略"实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影响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2001~ 2011年影响河南省物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剖析各因素对物流业发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综合效应.结果表明:工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对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作用较大,而且主要是直接作用,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73,0.467;其他因素对物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工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的间接作用比较大.研究结果对于政府部门制订积极的物流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