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5年,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宁粳28号、宁粳27号示范及产业化生产"项目实施的第一年.本年度计划完成任务的60%,在区内建立4个核心示范区,10个辐射区,示范面积16万亩.实现产值337.3万元,利税120万元,农民每亩增收80~100元的目标.截止2005年6月已完成了4个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云杂8号"杂交番茄新品种系云南省"十五"攻关计划"优质番茄杂交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开发技术研究"成果之一,同时为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优质杂交番茄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重点推广新品种,由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番茄项目组历时五年选育成功,并已通过云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登记号为:DD001-200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适应云南气候条件的特点,获云南省200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0,(4):53-53
2008年,石河子大学棉花研究所及石大科技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棉花新品种新陆中36号中试与示范”启动。项目规定,2008~2010年在南疆高产示范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不少于100万亩。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36-36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华晶7号”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技术研究;完成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熟化集成,“华晶7号”具备了一套成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造了一套全新的高产优质制种技术,项目执行期间推广优质高效栽培面积18.16万亩,创造产值26.74亿元,比种植普通西瓜品种净增经济收入14.82亿元。高产优质制种技术示范推广241亩,平均每亩生产优质种子2.79公斤,比传统制种田的0.66公斤增产322%,种子千粒重增加19.5%,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0,(22):57-57
项目实施5年来,在项目重点实施县开展示范筛选了国家农业管理部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68个(次),筛选出适宜江西省不同生态地区种植的超级稻16个。超级稻示范推广在江西省11个设区市进行,示范推广超级稻面积2677.58万亩。在重点实施县5年建立早、中、晚稻百亩核心区178个,千亩示范区125个,万亩示范片和万亩辐射区371个,示范推广面积累计1332.86万亩,超额完成了项目示范推广任务。  相似文献   

6.
项目期2009~2011年内实际投入101.86万元,采取边研究边应用示范推广的方式,完成高羊茅、多花黑麦草、灰萝卜等优良草种繁育试验960亩,建示范基地6个,生产示范2195.6亩,示范混播草地鲜草产量达3820公斤/亩,生产草种平均增产10~12公斤/亩。审定发布草种生产地方标准2个,审定登记国审新品种1个。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4,(22):54-54
"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杂98033试验与示范"2002年被科技部评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2EFN214101132).资助经费100万元.该项目重点研究、组装和应用杂98033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熟化和集成,为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双低油菜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赣棉11号是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选育的陆地棉新品种.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从"六五"开始一直承担江西省重点攻关项目陆地棉新品种选育,赣棉11号就是在"八五"、"九五"攻关期间的成果.该品种集优质、高产、抗逆于一体,2000年4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列入了国家新品种展示计划,还被农业部列入"十五"重点推广50项技术.2002年得到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2002~2004年连续3年被确定为江西省棉花主栽品种,累计推广150余万亩,覆盖江西大部分棉区,并辐射到湖北、安徽等周边地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个走出江西,推向外省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7日,江西省的水稻专家一行4人在江西省余干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早稻示范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的陪同下,对余干县5000亩省级核心示范区、30亩超高产试验田、 12.5万亩示范区和100万亩辐射区分别进行了抽样检查.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油大豆新品种转化与示范(2002~2004)",以自育的3个高油专用大豆新品种为核心,熟化和配套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明确适种区域,完善现代种子技术工程,采取科技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50万亩优质品种为核心技术的标准化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国审周麦23号”的原原种、原种保纯及繁育加工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原种繁育基地5万亩,生产高标准原种2000万公斤;“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示范方建设,建立千亩高产示范方6处,产量水平达到600公斤/亩;“国审周麦23号”的超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组装,形成一套成熟的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150万亩,亩产达到500公斤;对“国审周麦23号”的进行品质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8):61-61,63
近年来我国种谷面积、产量徘徊不前,常年种谷面积约3000万亩,小米市场中优质米货源不足。主要原因是优质谷子品种产量偏低、用工多、效益差,而普通品种产量高而商品性差、价格低。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大力示范推广优质、丰产的谷子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三峡库区纯白高淀粉玉米试验示范",获得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80万元,单位配套156.5万元,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以2009年国审的高产、优质、抗病“克力玛猫尾草”新品种为核心,配套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合理施肥、防除杂草、应时刈割和科学干草调制等科学生产技术措施,率先在吉林省东部山区三个不同类型草地进行了5030亩的试验示范,平均亩产干草410.25公斤,总产干草263.2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62.23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达到高度熟化,操作性强,为区域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畜牧业发展,以及我国北方适宜气候区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范式。具有高价属性的优质猫尾草草产品作为国内外奶牛、肉牛和赛马等的优质饲草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4):59-59
“野生蔬菜沙葱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依托甘肃省科学事业费项目“干旱沙区野生沙葱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QS022-C31-066)所取得的研究成果(2007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主要针对甘肃省河西走廊人口多、耕地少、环境恶劣、水资源和自然植物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等特点,以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优质植物资源,促进和保护沙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为目的,旨在为沙区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建设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优质肉羊高效舍饲养殖技术中试及产业化示范"是在宁夏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而实施的项目.项目执行期两年,到2006年夏季结束.目前项目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11):62-62
中华玉梨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1980年选用栖霞大香水梨与鸭梨杂交育成。该品种具有结果早(2年始果),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强(大小年结果和采前落果现象不明显,9年生树累计产量18560公斤/亩),适应性广(适合我国多种生态地区栽培,尤其适宜于黄淮海流域、歧东和西北干旱地区栽培),抗性好(抗寒、耐旱、病虫害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45-46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落叶松现代遗传改良与定向培育技术体系"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产优质多抗松杉新品种选育"(2006BAD01A14)、"落叶松速生丰产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6BAD24806);"十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落叶松优良品种选育及培育技术"(2002BA515B0401、2004BAD5150401);国家转基因专项"优质杂种落叶松抗干旱基因工程育种"(J2002-B-005);国家948项目"欧美落叶松及其杂种优良种植材料引进"(2001-04);国家重点项目"落叶松、云杉优质纸浆材良种区域化"(2003-016-L16)、"落叶松杂种种子生产技术"1998(12)等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增加到2005年的1743.8万亩,增长了1.67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增加到112公斤/亩,增长了55.6%;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005年到195.7万吨,增长了3.17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2005年,新疆的棉花单产水平比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高出75%,全区人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人,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人.  相似文献   

20.
"辽西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是科技部、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辽宁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实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项目组针对辽西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机井利用率低、灌溉制度落后的现状,开展了水利、农艺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他们以1万亩具有代表性的井灌区作为示范,因地制宜地开展工程优化配套,调整种植结构,建立了"一井两园"、"一井两田"技术集成下的新灌溉种植模式,探索出了半干旱地区高效节水发展农业灌溉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