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2~1993年,中国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的考察,1996年起中国南极考察队对Lambert流域东侧进行了多次考察.本文基于以上考察的研究成果,对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在1932~1992年,各种离子均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东侧过去60年来海盐离子浓度呈现升高趋势,而西侧则呈现下降趋势,可能反映了东西两侧水汽输送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对东西两侧雪冰中的离子浓度进行了EOF分析,表明Lambert冰川流域东西两侧降水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海盐传输、中低纬度远距离传输和高纬地区局地来源.  相似文献   

2.
Lambert冰川流域物质平衡和南极冰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Lambert冰川流域的现场考察资料和浅冰芯研究结果显示,该流域东侧和西侧积累速率分布和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东侧平均积累速率较西侧高;近50年东侧处于增加状态,西侧则为明显减小.冰量平衡计算表明,该冰川流域目前处于物质正平衡状态,因而冰盖将趋于增厚.据现有资料估计分析,整个南极冰盖处于微弱负平衡.如果南极地区气候变暖,物质平衡将向正平衡方向发展,因而不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但是西南极冰盖的不稳定性可能随气候持续变暖而增强,成为引起海平面上升的最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冰川运动速度是计算极地物质平衡和对冰盖和冰架数值模拟的重要参数.针对传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开展二维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研究.将该算法应用于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得到了研究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冰川运动速度场,将采用偏移量跟踪算法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和本文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精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历史观测数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Lambert流域冰川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InSAR和MAI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优于偏移量跟踪算法;近20年的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序列数据显示Lambert流域的冰川运动速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巴尔喀什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巴尔喀什湖流域5个气象站20世纪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滑动平均法和差积曲线法,分析流域20世纪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巴尔喀什湖自身水文特征的联系,并从能量转换角度进行解释.结果表明:空间上,年均气温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年际变化从南向北变大;年降水量从四周向中心腹地逐渐减小,年际变化从北向南变大.时间上,年均气温总体上升且大致具有10~23 a的周期性;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略有减少.年内月均气温的最低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且低温月份气温上升趋势较高温月份明显;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呈双峰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整个流域的气候要素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额尔齐斯河流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额尔齐斯河流域斋桑泊、塞米巴拉金斯克、鄂木斯克、托博尔斯克4个代表站1948~1995年实测逐月降水与气温资料,利用距平分析法、5年滑动平均法、坎德尔秩次相关检验法及相关水文统计方法对流域内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下游降水较上游丰富,但年际变化下游小于上游;年及四季降水量在1948~1995年期间整体呈上升趋势;流域年均气温自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但年际变化逐渐增大,流域年均气温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在2013年6月出现了一场突然性的洪水,最大流量约20 m3·s-1.洪水导致河流改道,水文数据中断,下游道路冲毁.利用6月河水改道前的流量数据及对应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洪水发生前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度日因子法计算出6月13—19日的冰川消融水当量.结果表明,从6月12日开始昼夜温度及日均温均大于0℃,最大降水和最大流量几乎同时发生,同时段的温度却较低.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博斯腾湖流域近51 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1 a博斯腾湖流域平原区平均温度以0.313℃/10 a的速度上升,高于整个南疆地区,与全疆变化一致;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快,平均以0.328℃/10 a的速度增温,冬季增温显著,暖冬趋势明显;2)近51 a平原区降水以2.639 mm/10 a的速度增加,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量的增加显著于温度的增加.流域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以13.045 mm/10 a的速度增加,相关系数为0.387;3)温度和降水在平原区没有明显相关性,但在山区温度高时降水量大,温度低时降水量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4)平原区温度和降水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山区温度在1997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降水在1990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根据分宜县气象站1959年1月至2009年2月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分宜县近50年气侯变化特征,得出近50年来分宜县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82mm/10a),春季下降明显(-14.05mm/10a),夏季上升明显(19.46mm/1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165℃/10a),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最明显(0.275℃/10a);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0.606℃/10a)远大于年极端最高下降趋势(-0.013℃/10a).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冷、暧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9.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最为发育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帕隆藏布流域冰川变化极为显著。采用多期遥感影像,对1994~2015年间帕隆藏布流域波密至然乌段的冰川变化趋势、原因及其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余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451. 72 km2,各冰川每年大约退缩2. 48%~2. 95%,气温升高以及降雨量减少是导致冰川面积持续退缩的主要原因。(2)由于帕隆藏布江南岸山坡所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更少,但降水却更加充沛,使得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分布面积及覆盖率远大于北岸,而冰川退缩速率远小于北岸。(3)冰川的不断退缩使得沟道上游大量冻融松散物源在冰雪融水的外动力条件下,进入沟道形成松散堆积物源,导致流域内大规模发育冰川泥石流。由于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规模更大,导致帕隆藏布江南岸冰川泥石流更为发育。(4)冰川变化动态监测对冰川泥石流机理分析以及预警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巴尔喀什湖流域1936—2005年气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巴尔喀什湖流域4个代表站1936—2005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应用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法和距平分析法对该流域年均气温进行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运用R/S分析法对年极端气温及其频数的年际变化进行未来趋势的预测.结果表明:该流域年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且气温上升的倾向率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年均气温年代距平值由负变正,变幅逐渐增大.以阿拉木图站为例,其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未来年极端气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未来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持续性强.  相似文献   

11.
利用阿克苏河流域近30a来的气象资料,对影响该流域气候变化的温度、降水气象要素进行序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阿克苏河流域近30a来气温在逐渐上升,但增温的幅度比较缓慢,年平均温度的倾向率为0.136℃.(10a)-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有增温的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增温明显。②流域内年降水量以5.62mm.(10a-)1趋势上升,增湿的速度较大。③运用SPSS软件对降水量、温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降水与温度呈负相关,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504,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最低气温对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蒙古高原东部克鲁伦河流域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克鲁伦河流域典型区域1958—2005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间,研究区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缓慢的增加趋势,变幅不明显,属于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短时间尺度上,1998—2005年降水量呈下降特征。气温和降水量二者5年滑动平均值和20年滑动平均值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但5年滑动平均值增加幅度较大,20年滑动平均值的变化则是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说明在短的时间尺度内气候变化更加明显。包括温度与降水在内的主要气候特征值的趋势性变化,加剧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程度,因此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关气象和水文台站的实测资料,利用均值、线性倾向、累积统计距平等方法,统计分析龙川江流域近50年(1960年—2009年)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并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对气候和水文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多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增暖趋势明显,其中:低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降水量由少变多的年代,在年内分配上,降水量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径流量则表现出微弱的减少趋势,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部分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中可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柴达木盆地升温与全球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盆地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亚洲大陆干极核心,处于中纬西风带和东亚季风系统的交界带,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本文利用柴达木盆地五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柴达木盆地气温变化,发现盆地气温显著上升,近50年来上升了2℃左右,远远大于全球上世纪升温0.6℃~0.7℃的水平。笔者推测柴达木盆地深居青藏高原内陆,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很高的敏感性,不仅迅速地响应全球变化的信号,而且对某些信号和趋势起着放大作用,还可能通过各种正反馈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了1960~2005年湖北省19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和月均温资料,采用了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气温距平、气温滑动曲线及气温累计曲线分区分析了降水和气温近46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全球普遍增温的背景下,湖北各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温;鄂西山地和鄂东北低山丘陵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低山丘陵降水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开封市近60年温度和降水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君 《河南科学》2012,30(9):1327-1330
研究基于开封市1951—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和Yamamoto检验法,探讨了开封近6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开封市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其后气温达到一个更显著的增暖时期,21世纪头10年是开封市近60年以来的最高温期.开封市年及各季降水量除秋季外均呈上升趋势,以夏季降水增多最为明显,研究时段内无明显的突变过程.开封市未来几年气候存在着向暖湿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估可以为旅游部门开发旅游资源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西宁地区逐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计算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分析50年来两指数年内变化特征;计算逐年四季的THI和K值,研究四季中两指数的变化趋势;将两指数值与人体生理感受级别对应,并依据生理气候评价分级指标测算逐年各月西宁市游客体感舒适度.结果表明:(1)THI年内逐月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变化表现为先增后降,峰值所在时段在6~8月,且THI年内振幅逐年减小.不同季节THI变动振幅差异较明显,冬季THI的线性递增率是其他季节的7~20倍,其年际变幅也远大于春、夏、秋季;(2)K值年内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表现为先增后降,且其年内振幅也逐年减小.峰值(K-600,人体感受为凉、舒适和暖)所处时间段逐年递增,由1975年的7个月延长到2005年的9个月;K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均表现为逐年递增,并且夏季K值线性倾向率远高于冬季,反映出西宁地区暖季和冷季舒适程度都在增加,但是暖季舒适化趋势更加明显;(3)西宁近50年来逐月气候舒适程度分属于很舒适、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四级,其中6、7、8月多属于非常舒适、舒适,5月和9月舒适度出现不规律的舒适或不舒适的年际交替,4月和10月出现不舒适的概率居多,11月至翌年3月旅游气候多表现为很不舒适.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百年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的范围,综合整理了相关华北地区的气温与降水变化规律,发现华北地区气温存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降低,由沿海向内陆增高,再由内陆向山区降低;在时间上两个降温期两个升温期,即1880~1919年为第一个降温期(Ⅰj);1920~1950年为第一个升温期(Ⅰs);1951~1970年为第二个降温期(Ⅱj);1971年至今为第二个升温期(Ⅱs).并分析了气温地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南北纬度的跨越、地形的非均一性和海陆位置的差异.而华北的夏季降水则存在空间上南部(东南部)降水多,北部(西北部)降水少,山区降水普遍多于平原,燕山南麓、胶东丘陵的南部沿海和鲁中山地的东南部均因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雨水集中,多暴雨,而背风坡、山间盆地则雨量较少;在时间上则可分为1880~1898年和1949~1964年的丰水期,1899~1947年和1965~1999年的枯水期.而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原因可分为低纬和中纬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和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1年9月~2010年8月宜昌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5a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对宜昌市近59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市的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季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年降水量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冬季增加趋势较为显著.该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和预测宜昌市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