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道了贵州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纺梭负蝗(A.burri),云南负蝗(A.yunnanensis),奇异负蝗(A.peregrina),令箭负蝗(A.sagittaris),柳枝负蝗(A.psittacina)和长额负蝗(A.lata)等7种负蝗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7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xo=19,全部是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19t,NF=19,最长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两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和居间带不一定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异染色质总量是短额负蝗的(42 12%)最多,长额负蝗的(18 23%)最少。 相似文献
2.
贵州两种坳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姚世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4):1-5
本文研究了贵州斑坳蝗AulacobothrusLuteipes(Walker)和无斑坳蝗A.Sren-hediniSjostedt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两种坳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O=23,全部是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t,NF=23,都属“1B”核型,按相对长度,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M,S三组,都具有着丝粒C带。但斑坳蝗中期Ⅱ染色体组长度(55.19±2.71μm)比无斑坳蝗的(49.93±2.42μm)长;结构异染色质总量(29.32±1.22)比无斑坳蝗的(17.87±0.58)多。 相似文献
3.
贵州2种负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I .Bol.和云南负蝗AtractomorphayunnanensisBietXia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 :2种负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 =18+XO =19,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核型公式 2n(♂ ) =2X =19t ,NF =19,都属“4B”核型 ,按相对长度 ,它们的染色体都可分成L ,M 2组 ,都具有着丝粒C带。云南负蝗后期Ⅰ染色体组绝对长度总和 (4 9 91± 0 37μm)比短额负蝗的 (4 2 5 0± 0 34 μm)长 ;但结构异染色质总量 (2 8 38± 0 2 2 % )却比短额负蝗的 (38 96± 0 16 % )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贵州短角直斑腿蝗(Stenocatantops miststshenkoi)和长角直斑腿蝗(S.splendens)的核型和C带.结果显示:2种直斑腿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 xo=23,都属眷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3t,NF=23,都属"4B"核型,都可按相对长度分成L、M、S 3组,都具着丝粒C带,但端带不是每种每条染色体都有,长角直斑腿蝗的异染色质总量(35.79%)比短角直斑腿蝗的(27.74%)多. 相似文献
5.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增强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nemaZheng)短翅佛蝗(P.an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e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 相似文献
6.
四种佛蝗染色体核型与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染色体C带技术,对剑角蝗科(Acrididae)佛蝗属(PhlaeobaStal)的僧帽佛蝗(P.imfumataBr.-W、白纹佛蝗(P.alboemaZheng)、短翅佛蝗(P.augustidorsisBol.)、长角佛蝗(P.antennataBr.-W.)四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常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研究,绘制了C带核型示意图二结果表明,四种佛蝗的染色体数都为2n=23.具有2~3对大型,5~7对中型,2~3对小型染色体.这四个种的主要区别表现在C带核型的差异上.C带带型差异可反映种间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7.
草绿异色蝗珠染色体C—带核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1):71-73
报道了珍稀昆虫草绿异色meracris prasina Niu et Zbeng)的染色体C-带核型、该种蝗虫的型为2n=22+XO,全部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C带主要分布在着丝粒区,3号染色体具有端带,5号染色体C带带纹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8.
对分布在广西的负蝗属Atractomropha Saussure2个种奇异负蝗Atractomropha perrgrina Bi et xia和纺梭负蝗Atractomropha burri bolivar的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组式、性染色体、异染色质含量和除着丝粒C带以外的其他C带分布类型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但在染色体数目、性别决定机制、染色体着丝粒类型和着丝粒C带等方面有相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日本黄脊蝗的核型和C─带带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涂片法和BSG技术研究了日本黄脊蝗(Palangajaponca)的核型和C─带带型。结果表明:核型属常见核型;23条染色体均显着丝粒带,其中6对中、小染色体还显示了端带;结构异染色质较多地分布于这6对染色体。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工的染色体在核型,带型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涂片法和BSG技术研究了日本黄脊蝗(Palangajaponca)的核型和C─带带型。结果表明:核型属常见核型;23条染色体均显着丝粒带,其中6对中、小染色体还显示了端带;结构异染色质较多地分布于这6对染色体。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和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工的染色体在核型,带型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12.
湖侧褶蛙及阿尔泰林蛙的核型、C-带、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伊犁的湖侧褶蛙(Pelophylaxridibunda)及阿尔泰地区的阿尔泰林蛙(Ranaaftaica)的核型、C-带、银带。产于中欧的湖侧褶蛙的第8、11号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几乎每条染色体都有端粒区C 带,在一些染色体上还有居间区C带;而产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湖侧褶蛙的第8号染色体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号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只有着丝粒区C-带,没有端粒区和居间区C-带。本文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上的差异是同种不同地域种群的染色体多态现象。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的第6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本文认为两者同是欧洲林蛙群2n=26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13.
14.
以高杆水稻行稻品种和矮杆水稻矮灿7号品种为材料,用去壁低渗法制作染色体标准,结果表明,这两个材料的染色体核型和Giemsa染色区表现为一定差异,香稻的核型有7对中部着丝染色体(K2,K3,K5,K7,K8,K11和K12)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K1,K6,K9和K10)和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K4),核型公式为2n=24=7m+4sm(STA)+lst,矮籼7号有7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K2,K 相似文献
15.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G 显带技术,对小黄蝠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G带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36,染色体臂数 FN=48。常染色体分为4组(10M+4SM+20A),X 是一条很大型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Y 是小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G 带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都显出特有的 G 带带纹。X 染色体有明显的5条深带。 相似文献
16.
水城棘腹蛙的核型和Ag-NOR_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城棘腹蛙的染色体数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其中有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S、2、3、4、8、9、10)和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7的一个成员短臂有一明显的次缢痕,银染后,一个NOR定位于此缢痕区 相似文献
17.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在山西太原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当>10℃积温累积到350日度左右时,开始孵化为蝗蝻。蝗蝻的发生期较长,从5月底至9月下旬长达110天左右。当>10℃积温达570日度上下时,蝗蝻的发生进入首次高峰(324~393头/m~2),7月15~20日出现第二次高峰(127~129头/m~2),但第二次的峰值远远小于第一次峰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蝗蝻从初发生到首次高峰期的变量与>10℃时积温的变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_(89)=0.992~(**),r_(90)=0.991~(**))。综合分析两年的资料,中华稻蝗首次发生高峰与>10℃积温符合Y=0.01318·e~(0.01797x)的数学模型,经卡方适合性测定,估计值与观察值相吻合。因此,Y=0.01318·e~(0.01797x)可以做为中华稻蝗蝗蝻首次发生高峰的预测模型,供生产中确定防治适期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贵州灵芝科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真菌我国已报道93种。本文报道采自贵州境内的灵芝科真菌30种;其中发现1新种:高盘灵芝Ganoderma cupreopodium X.L.Wu et X.Q.Zhang sp.nov,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