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坝引水工程闸前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取水闸前泥沙淤积和闸前河床的边界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新疆某无坝引水工程进行了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在取水闸前有严重的泥沙淤积现象。从河床演变角度进行分析,闸前泥沙淤积严重主要是由于在取水口前进行人工取直,致使河床边界条件由弯曲型向顺直型改变,以及闸前流速的减小。这一研究结果对泥沙淤积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有机玻璃沉降柱试验系统针对泥砂淤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实验。通过记录浊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级配泥砂的沉降曲线;并运用SNJ-1型微型十字板剪切仪分层测取沉积淤泥的强度。对沉积泥砂在沉积过程中淤积量以及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泥沙淤积量随泥沙浓度、时间的变大而变大;但沉积速率随着泥沙的浓度的变大而减小。淤积泥沙的剪切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浓度的增加、粗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泥沙浓度越大,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越不稳定。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淤积泥沙强度与相对深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并得出系数与时间之间也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峡枢纽的年设计通航能力为5000万t,通航建筑物由永久船闸和升船机组成,上下游分别有2~3km的防淤隔离堤。关键技术问题为上游隔离堤内因船闸取水而产生的往复流涌浪将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取水及往复流和异重流产生的严重淤积;下游隔离堤内则主要是异重流淤积。  相似文献   

4.
张寅寅 《甘肃科技》2006,22(6):29-30
本文主要针对西电工程总干一泵站进水口泥沙淤积严重、取水困难等问题,对各项改造方案进行了技术论证和经济比较,并提出最优的改造措施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电厂明渠取水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所遵循的主要相似准则。在清水验证与浑水验证试验基础上进行了泥沙冲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组运行时,潮周期内取水口含沙量变化不大,取水含沙量随取水流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不同的机组运行时,取水区域内淤积情况变化很小,取水工程区域内淤积量不大。为了保证取水安全运行,每年汛后必须做到及时清淤。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30年来的调查与观测数据,并对比不同时期的海图资料,剖析了厦门西港淤积的原因。揭示了目前航道淤积的泥砂主要来自九龙江河口区及港内的浅滩和岸滩沉积物的再运动。进而提出了清滩造岛、红树林固滩等治理措施,以此增加纳潮量,减轻波流的掀沙量及其给航道造成的淤积,同时增加海岛面积,提高经济价值,增强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香溪河是一条多泥沙的山区河流.香溪河古洞口Ⅱ级水电站为发电需要要求进水口前淤积的泥沙进行有效的清除.通过水工模型比对试验在原取水防沙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改进,取得了效果较好的取水防沙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测资料相关分析以及一维咸水入侵模型,分析了浙北引水对钱塘江河口段江道淤积和咸水入侵的影响.结果表明,浙北引水将减少进入河口的径流量,造成钱塘江河口淤积的增加和盐水上溯距离加长,且对不同位置取水口的取水条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析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宜兴市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主要是水力侵蚀、雨水夹带泥砂淤积河道等侵蚀形态。本文提出沟道治理工程及小型蓄水工程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重点介绍了沟道治理工程及小型蓄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橡胶坝在元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渠首工程正兴坝在多泥沙河流上取水的成功应用,工程既解决了因坝前泥沙淤积而抬高河床的难题又达到了取水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同时也不降低原堤防的防洪标准,而且使工程总费用最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非常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小波分析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求解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使用小波分析方法来处理河段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问题.由于洪水涨落、泥砂淤积等影响,传统方法求出的水位流量曲线常常不准,而小波分析能将交织在一起的不同频率成分的水文时间序列分解成频率不同的子序列,所以可用其对流量进行分解和重构来抽离出扰动的影响,使求解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更符实际.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新疆某水源渗管取水工程水质浑浊度频繁超标,对该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该水源水质浑浊度超标和存在的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提高该水源的取水能力,对该水源检查井运行现状、渗管水质浑浊度、蓄水池水质浑浊度、取水区河道水质浑浊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查明该水源水质浑浊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是:上游河道人为淘金活动造成河床内淤积大量细颗粒砂石;部分检查井破损严重,河水直接通过井壁破损处灌入渗管内等。先后对该水源开展了重建检查井和在水源地中部新建截渗墙等技改措施,在新、老截渗墙之间埋设渗管并将老截渗墙重建等整改措施,恢复了该水源的供水能力,使取水水质达到了使用要求,消除了安全隐患,实现每年新增引水量1800万m3,保障了该水源正常生产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三峡枢纽运行初期坝上游的通航条件.在枢纽运行32年之内,坝上游修660 m短堤的引航道即能满足通航要求.在运行20年之内泥沙淤积不会影响船闸侧向取水,20年之后则需在取水口附近适时清淤.对坝区来沙量变化、淤积过程、挟沙能力及浓度分布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包隔流堤可以在30年以后修建.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从高含沙河道取水的大型泵站直边正向前池泥沙淤积导致前池调节能力下降、泵站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ICEM-CFD软件构建原型前池结构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基于Standard k-ε湍流模型对前池流态进行模拟分析,并针对不良水流流态提出增设导流墩与压水板2种优化措施。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相一致,前池水流流态紊乱,泥沙淤积较严重,八字形导流墩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主回流区范围,但对前池水流仅起到分配作用,流场分布无明显改善;45°压水板能有效改善前池主流效应,两侧回流区明显减弱,在改善前池泥沙淤积问题的同时保证了水泵有利的进水条件。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30年来闽江口的调查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闽江河口区沉积特征、浅滩形态变化,以10~15年的研究尺度,探讨了闽江口的冲淤演变.提出闽江口沉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淤积转为冲刷的观点,揭示入海泥砂扩散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以此警示河口侵蚀的生态环境危害,为河口区的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运行的热水锅炉定期检验中,发现有很多的热水锅炉的锅筒内下部堆积了大量的泥砂和污物,这些泥砂和污物严重地影响着锅炉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王涛 《广西科学》1995,2(2):67-73
大化水电站二期导流工程截流前,导流明渠基本堵塞,靠人力及机械清淤无法按时实现截流。经过分析研究,采用主河槽预抛方案提高上游水位,使导流明渠水流速由1.0m/s逐渐增大到3.25m/s,在17天内冲走25.2万m3淤积泥砂,实现了按计划截流。  相似文献   

18.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取水防沙措施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泽水库是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工程。由于入库泥沙偏细及水沙运动规律复杂,导致汛期取水口含沙量或浊度偏高,因而对滇池水环境及瀑布公园和盘龙江水景观带来了较大影响。针对在取水口上游干、支流上修建拦沙坝以及新建分层取水口方案,采用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研究了其对降低取水口含沙量的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新建分层取水口能充分利用含沙量的分层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汛期取水含沙量满足要求的时间,使表层取水浊度有47.0%~62.1%的时间达到小于17.1NTU的要求,其余时间取水浊度也较低,只有0%~7.6%的时间大于100NTU。修建拦沙坝能够促进泥沙在拦沙坝以上库区的淤积,降低中层即现有取水口的取水浊度,但降低后的浊度仍然偏高,达标时间占比仅为13.9%~18.5%,与建坝前接近。总体来看,新建分层取水口方案在提高取水含沙量满足要求的时间上较修建拦沙坝方案有明显优势,可作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取水防沙措施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中小型水库大多采用斜置明露式分级石质卧管取水,针对该取水设施在多年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改造方法--斜拉平卧钢筋砼闸门取水设施,该取水设施结构简单、施工容易、造价低廉、管理方便,能较好的解决卧管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澌溪沟水库卧管改造为例,对该取水设施进行介绍,对类似水库取水设施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与依据。在开展当堆水电站工程水资源及相关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水电站所在区域水资源状况、取用水量,确定了水电站水资源评价内容,论证了水电站取用水合理性,分析了可供水量、水资源质量、取水口位置、取水的可靠性等,评价了水电站取水与退水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方案。评价表明:当堆水电站取用水合理,水资源质量好,取水口位置布置合理,取水的可靠性高,取水对区域水资源和其他用户影响有限,退水处理方案可行,不会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当堆水电站取退水的控制与实施提供技术依据,并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办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