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在升温,这似乎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人类对此都十分关注。从签订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到26℃空调的节能行动,地球人为了未来的发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开始注意到环保、节能,为不让自己生存的空间变得更恶劣而努力。但是科学家们的想法更为大胆,最近,他们提议为地球造遮阳伞,减少地球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以缓解升温的压力。想办法为地球退烧所有科学家都同意,地球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是冷暖交替变化的。在太阳辐射、云层和温室气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平衡,控制着气候在冰河时代和如今不断变暖的状况之间不断变换…  相似文献   

2.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闭幕。大会通过的协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多数科学家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主要是由人类产生的“温室效应”不断扩大造成的,地球发出的热量在进入太空的过程中被地球大气层捕获,就会引起全球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地球气候正在悄悄地变暖,这是已为科学家断定的事实。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球是否会变得不能居住?80年代末期以来,全世界的气象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乃至政界人士都在为此奔走呼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4.
化学污染正改变着地球大气的结构,并改变着气候,使人类遭到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的威胁。涉及到的两个主要影响是“温室效应”和对臭氧层的毁坏。地球大气在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像暖房中的草一样,大气吸收由地球放出的某些长波辐射以及返回到地面的辐射能。如果大气不存在的话,地球温度将比目前低好多。  相似文献   

5.
最新数据显示,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遥远的南极深海。科学家对此感到吃惊,因为这超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2007年所做的最坏估计。有关专家指出,所有的迹象都暗示,地球可能已进入一个气候剧变的危险时代。除了气候剧变,地球还受到其他全球性灾难的威胁。这些威胁有些来自于自然,有些则是人类自己干蠢事埋下的隐患。至少有五种灾难,其中任何一种出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横扫地球上的一切文明。  相似文献   

6.
地球气候的变化是由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和外界因素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大量前人的资料,从引起气候变化的主因和不同时间尺度等多方面,讨论了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迁规律。据此认为,今后气候将向变冷的方向发展.文申还通过对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某些气候降温事实的分析,认为目前CO2温室效应还尚未对全球气温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候逐渐恶化,而且目前正变得越来越失控。根据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中等水平推测,到2050年,这个星球的平均地表温度将比工业化前提高2摄氏度(3.6华氏度)。上一次地球变暖是在13万年以前,那时的海平面比今天高4~6米。  相似文献   

8.
早在1896年S·阿汉纽斯(Svante Arrhenius)在瑞典发表了他的经典论文《关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对地表气温的影响》,同年该文以《碳酸对地表温度之影响》为题在《哲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种观点:用二氧化碳吸收地表红外辐射来解释气候(特别是古冰川)变迁,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现在广为人知的温室效应。近年来,比任何其他科学问题(包括核能在内)都更多地引起公众的兴趣和议论,然而在阿汉纽斯的观点提出之时,并不为世人所注目,现在人们之所以记起阿汉纽斯是因为他提出了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理论,并因此而荣获了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温室效应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事实上,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几百万年来,它一直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气温将冷到-20℃。现在的问题是本  相似文献   

9.
当人类接近21世纪时,在整个地球面临的所有问题中,能源至关童要。能源是交通运输、工业发展、经济稳定和高生活标准的关键。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依靠石油。显然,诸如石油之类的矿物燃料会污染大气,加剧温室效应,改变全球气候。这样,当人类奔向21世纪时,面临著尬尴局面: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能源来摆脱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能源的生产却可导致生态灾难。对于矿物燃料,主要有两种替代物:核能与太阳能。核能曾被看作是电力工业的希望之光,但却昂贵得使人难以接受,而且在政治上也常遭非议。目前,太阳能已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从太阳能面板天线阵中可  相似文献   

10.
余文 《自然杂志》2007,29(3):174-178
初夏时节,暖意正浓,科学界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如今,看病有了“纳米鼻子”,癌症治疗依靠“迷你细胞”,人类的医疗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神经细胞迁移如何控制、光合作用靠“谁”引导,科学家们已初窥个中奥妙。然而环境问题却依然突出,地球上“珍稀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火星也面临“全球变暖”,希望可存储清洁能源的COF材料的诞生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这样人类才不用迁移至“第二地球”。首幅完整高分辨率基因控制通路结构图问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于2007年3月29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首幅完整高分辨率基因控制通路结构图。…  相似文献   

11.
我们感受到冬天越来越暖和,而且冬季也越来越短;而夏季越来越炎热,而且比较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全球变暖的缘故。全球变暖被看成是环境污染导致的人祸,而新的科学研究则发现全球变暖七分是天灾,只有三分人祸的因素。我们常常说热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而说寒带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最新研究也验证了这样的说法,不但温暖可以导致湿润,湿润反过来让气候更温暖。这项新研究最重要的意义是弄清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科学家指出,温室效应的祸首是太阳对地球辐射的加剧,而导致了水蒸气浓度的上升,而不是我们常常议论的二氧…  相似文献   

12.
好莱坞灾难巨片<后天>里描述:气象学家杰克·霍尔博士在对史前气候进行研究后发现,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他警告政府官员采取预防行动,但为时太晚.  相似文献   

13.
最新数据显示,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遥远的南极深海。科学家对此感到吃惊,因为这超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2007年所做的最坏估计。有关专家指出,所有的迹象都暗示,地球可能已进入一个气候剧变的危险时代。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06,(9):15-17
金星的大小、质量和密度都和地球相仿,但其异常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使得金星表面平均温度超过480℃(难怪有人因此将金星称为"炼狱").如果能把金星的温室效应减少到几乎为零,那么它的气候可能就会变得温和宜人.  相似文献   

15.
温室与阳伞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在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热量,并部分返还地面,因而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称为大气温室效应。因为温室气体使地球增温的作用很像玻璃使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而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本气象厅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按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2℃,70年后将升高1.6℃。  相似文献   

17.
<正>科学家们假设了一种场景:没有生命的地球。如果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消失,无生命的地球将呈现出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更加炙热、山崖陡峭、紫外线辐射和极端降雨增强。气候变得干燥炎热、土壤开始剥离、二氧化碳剧增、地壳运动减缓,如此一万年,郁郁葱葱的地球就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个地狱般的场所。这一假设从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恶化的未来。而且,科学家指出:如今的气候变化正把人类带入失控的温室效应中,环境破坏的恶果有可能导致人类家园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全球气候突然变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衣育红 《科学通报》1992,37(6):528-528
由于气候变化对经济及社会有重大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过去10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全球变暖,特别是80年代的全球变暖,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如CO_2等)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我们根据全球及中国的温度资料,对80年代气候的突然变暖进行专门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有助于对温室效应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两个有关地球大气难题——臭氧的耗尽和温室效应,从多种方面相互联系着。在平流层中产生的破坏臭氧或干扰臭氧光化学反应的物质,大大加强了温室效应。相反,温室效应,尤其是CO_2的作用,使平流层的温度降低,减小了在平流层的中、高层臭氧消耗速度。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最显著的一个因素——大气中的CO_2,其来源就是消耗量还在不断上升的化石燃料,但并非所有产生的CO_2都滞留在大气中。在大气与海洋之中,有几乎相等的CO_2含量,这是由CO_2分压在大气和表层水面的平衡控制的,而在海水中CO_2的分压是由其中CO_2的总量(CO_2,HCO_3~-CO_3~-)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一研究人员宣称,他已通过测定证实:由于“温室效应”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及其它气体含量的增加所导致地球绝缘层的缘故,地球正逐渐变暖。他说,目前地球所能容纳的辐射量比他在1975年开始进行测量时增加了0.1%。他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些结论来自于对射入和逸回地球大气层辐射量的直接测定。至此为止,所有意欲表明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