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当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本文论证了当代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内涵,阐释了当代体育教学人文精神使生命在人文价值的关怀中走向人生的辉煌、追求自我完善与和谐的统一、促进人的社会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人文精神是指向人的生命层次的终极关怀,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价值诉求,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证。着力阐述重庆人文精神作为历史的沉淀,包含有诚信、热烈、开放、拓新四方面的主要价值取向,是重庆人优秀品格和能力规范的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旨在为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睦富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4):118-120,123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它不但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且还体现在一种自主、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尚的校园人文精神有利于凝聚全体校园人,使学校的发展成为全体校园人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4.
何秀美 《科技信息》2009,(32):210-210,212
本文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实训课中对学生人文关怀培养的实施,使人文精神有效贯彻到实际的操作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8,(22):149-149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本文就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其内涵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精神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学会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友好合作、和谐共处。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笔者试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高校教师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核心要素。人文关怀视角的高校教师发展本质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的发展。其构成表现为生存发展、学术发展、自由发展、独立发展、创新发展及精神发展,其价值体现为生命本体价值、学术操守价值及精神信仰价值,并从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人文制度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就是表现于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是人文环境的内核,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中随着传统文化的解体而衰落.新中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在文革浩劫中严重受损,特别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更是难以适应.因此,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构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霞 《科技信息》2010,(31):I0261-I0261
人文关怀是人类体现自身尺度、洋溢人生理念和信念,对真、善、美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人文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渗透能使学生的人性和潜能获得充分发展,能使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和博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作为语言教育的初中英语教育不应仅着眼于语言的工具性价值,更应关注语言的人文性特点,要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体育在人文主义与禁欲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孕育而生,并随着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发展而发展,体育的全球化,终身化无不体现着体育的人文精神。在体育运动中,人们通过身体活动来表达对自身幸福和前途的关怀,通过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来弘扬人文精神。人文奥运将成为歌颂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塑造和谐发展的人文舞台。  相似文献   

11.
概念法学对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进入20世纪以后,概念法学受到了来自自由法学运动的如潮批判,同时遭受到英美法国家判例传统的冲击。在我国民法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必要重提概念法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对待概念法学,并阐明我国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民事立法不完善是造成民事司法不公乃至司法枉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法典的制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事司法规则缺乏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民法规范的统一,并有利于规制行政机关的行为,这是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同时,民法典的制定,民法精神的深入人心,可以为司法公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民法理念在发展主题、价值取向、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民法的重要作用,而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为指导,理清理念、正视不足和差距,及时完善立法和推进司法。民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自己的基本原理,吸纳先进文化,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礼会主义事业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对西藏民事习惯的甄别和研究,形成国家法与西藏民事习惯的良好互动,推动国家法的统一适用,文章从历史法制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三个维度归纳分析了西藏民事习惯的研究现状,从中反思,认为存在基础概念模糊、重历史轻现实、突出整体性忽略特殊性三大问题,明确指出民事习惯法是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赋予了民事习惯以国家强制力的国家法。以西藏目前仍然存在的民事习惯作为调查研究的新起点,且以各因素类似的小区域为单元进行民事制度整体调查,以此弥补当前西藏民事习惯调查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法律围绕着"人"展开,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对"人"的思考和关注,又最终服务于"人"并更好地规制整个社会,民法也是如此。作为一部私法,民法体现了对私权和自由的追求,不管是强调人的自私、理性,还是对弱者进行特殊照顾,都应回到人性解放的最终目的。而在民法的探索和反思过程中,意思自治原则仍然是民法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古代固有民法的开放性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律史研究中对正律以外的大量史料的考证足以说明:既然中国古代曾有辉煌的国际和国内贸易是不争的事实,且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大量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的存在亦不容置疑,那么,只要转换思路,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渊源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不但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固有民法的实在体系,而且能够概括出其特有的调整模式。这无疑对目前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规范民法学影响下的民法案例教学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建立以特定案例环境中的具体参与者为出发点的独立的民事案例教学——叙事民法学,可以让包括原告、被告、法院以及案例教学的其他参加者在内的各类主体拥有参与、言说的机会,让法之思考者不仅是亲临言说者们的场域,推动民法案例教学从规范性偏好向事实性与规范性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8.
民法和经济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两个法律部门以市场的完善和协调发展为共同的立足点,相互之间存在许多共性和差异.充分认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对于健全我国经济法律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存在多个视角,本文选取法的价值为切入点,对二者的关系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把握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对于指导民事立法、司法及民法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