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约翰·希克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考察了神经科学对宗教经验提出的种种挑战,指出这些挑战本身存在的问题。他承认宗教经验与神经活动之间的确存在关联,但否认两者等同。进而,他转向神经科学的自然主义预设,论证心/脑同一理论和机械行为说都是站不住脚的。在此基础上,他主张自由意志,认为宗教经验有可能是经验者对超越者的敞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神经科学及脑成像技术的发展,部分神经学家开始关注大脑与宗教的关系,他们以还原物理主义为基础,尝试探索宗教体验、信念及行为的神经机制。发展至今,其主要成就集中于对宗教体验神经相关物的寻找和定位,大致经历了单一脑区还原、多重脑区还原及功能网络还原三个阶段。当前这一研究领域存在极端还原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忽视大脑整体的复杂性,将宗教体验仅归结为特定大脑模块的特定功能;另一方面过度推论,排斥不同层级现象的独立属性,将宗教体验解释为“仅仅是”神经电化学活动。为避免认识误区,应对其研究问题和推论进行合适的限定。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自然”杂志1958年第1期中有Γ.Α.库尔沙诺夫以“自然宗教的反动本质”为题发表的论文一篇, |其主要内容如下: 科学世界观和宗教世界观的斗争的特征是科学对宗教、真理对虚伪、理性对神秘主义的愈来愈新的胜利.在科学愈来愈新的胜利的面前,宗教和教会理解到产学的巨大的力量,力图把科学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企求使科学与自己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持两种极端的态度.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科学研究自然,而宗教则管辖着人类的精神与道德生活,两者毫无相关性.社会建构论认为,如果自然科学是科学家共同体的范式,那么创世科学则是圣经基要主义者宗派的范式,两者之间尽管不可通约,但具有同等的地位与权利.据此导致了两者的激烈的冲突.关键问题在于双方脱离了人类的生活经验去谈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怀特海哲学表现了他试图在人类生活经验中用动态来综合静态,把价值输入事实,用潜能来组合现实,用宗教来调和科学,从事件走向实有再到机体的基本思想趋势,所有这一切,目的在于消除由自然的二岔性所导致的科学危机.  相似文献   

5.
以类比论证来确认他心认识的可能性与途径的研究方法曾经受到许多哲学家的诟病。继人工语言哲学家的工作之后,日常语言哲学家将他心问题从一种单纯的认识论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问题,从而使他心问题部分地得到解决。不过,陷入昏迷状态的脑损伤患者是否具有思想、情感以及其他心理属性等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问题。神经科学对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试图运用类比的方法,结合大脑活动与意识状态之间关联性的研究结果,论证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和心理属性,进而探讨对待他者道德义务的有效性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于大脑和意识的认识,但是对他者负有道德义务并不必然要求他者具备意识能力,同时论证和论据存在内在缺陷。神经科学对他心问题的解答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的早期思想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他认为人类有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和美学五种基本经验形式,任何一种都无法单独认识世界,唯有综合所有形式才能接近真实,但并不存在综合五种经验形式的统一世界观.在第二阶段中,他摒弃了不可调和世界观的思想,用伦理和政治联结五种经验形式,并吸收有机论和进化论,构建出一个松散的统一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具身的他心     
数百年来,表现为怀疑论的他心问题对人类理智提出了挑战。具身的观点为消解他心问题指明了方向:消除幽灵般的心灵,强调心身一体而非还原,直指他心问题产生的症结:二元论。更为难得的是,具身的哲学观点在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8.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宗教的论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都试图从爱因斯坦那里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论证。用神学的术语来讲,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可以称之为自然神学,爱因斯坦的例子也说明了科学与宗教的相通与对立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或许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称之为"动机宗教观"。  相似文献   

10.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与宗教、艺术等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西方学者在基督教背景下,依循总体性原则,形成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解读范型: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中来的"冲突说",指认工程技术与宗教分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保有调和立场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这些解释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当代全球化所创生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样态,上述寻求解释范型的普遍有效性的努力必然受到挑战与解构,与此同时,昭示出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化下结合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1.
艾哈迈德.哈桑与唐纳德.希尔合著的《伊斯兰技术简史》阐明了各种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翻译运动"一直延续到十五世纪欧洲海外活动的扩张这段时期内,伊斯兰世界在技术上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伊斯兰世界的衰落和欧洲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事件,面对技术和科学的态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实际上与宗教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所收录的新教传教士中文著作的文献计量,发现:开埠前,新教传教士并未明显表现出译介自然科学的兴趣,仅有的译介旨在破除作为传教障碍的华夷观念,并因此集中于地理学;开埠后,传教策略进一步丰富,对自然科学的译介除了试图进一步打破华夷观念,还成为通过自然神学来传播新教理念、通过展示功用性而培植信念的途径。新教传教士自然科学译介的宗教动因与"默顿论题"存在契合点,但也因传教士的身份而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观念与境的秩序之网自古希腊到中世纪、近代变迁过程的角度,论述了科学合理性与宗教合理性的内在联结;从一致性形成的合理性结构,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在一致性形成机制上的异同之处;最后从方法论层面,对科学合理性与宗教合理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西部少数民族宗教的生态观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生态观之关系密切,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对西部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西部大开发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宗教生态观,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兼与柯志阳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劲松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5):102-106,101
本文通过对“反经验主义悖论”的分析,指出经验与理论都是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验是可错的,具有社会性。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地位,都无法充当认识活动的牢固基础。理论在认识活动中可以促进经验的产生,帮助塑造经验以及对经验进行解释,基础主义应该为整体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德莱斯基在《意识经验》一文中认为,要探究意识经验的本质和意识自身,就要区分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正如我们关于外在的知觉可以分为知觉经验和知觉信念。只有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意识,我们才能进一步探究是什么使得经验能够被认知主体意识到。德莱斯基通过考察事物性意识和事实性意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论证说我们关于外在事物(或事实)的经验和意识自身能够被我们意识到,不是由于我们对于事物本身的意识,而是这种经验或意识自身作为某种表征在我们的意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文章试图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围绕视觉经验之谜,传统知觉观与生成知觉观的争论焦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感觉运动交互作用是对知觉经验的内容起因果作用,还是构成作用。阿瓦·诺伊的感觉运动理论采取生成的知觉观,认为知觉的本质是对"感觉运动知识"的运用,知觉与行动相互依赖,离开行动无法产生正常的知觉经验,并以"经验盲"作为重要经验证据。但是,感觉运动理论对"经验盲"的构成性假设解释(COH)并没有优越于传统知觉观给出的因果性假设(CAH),也没有排除掉感觉损伤的可能性。"经验盲"的案例并不能作为感觉运动理论的充分证据。结合对行动概念的梳理可以进一步发现,感觉运动理论并未对传统的知觉观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人丘成桐先生是当代国际著名数学家,27岁攻克世界数学难题,33岁获得有世界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Fields奖,成为华人数学家第一个获得这项大奖的数学家。1994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弥补诺贝尔奖未设数学奖而专门设立的国际大奖Crafoord奖。2003年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10年获沃尔夫数学奖(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和亚裔工程奖。他的成长历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不少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同时,还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建言献策,做出了无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麦克道尔的核心成果之一是他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所阐发的经验论,该理论明确反对埃文斯的"非概念内容理论"。作为埃文斯理论的后继者,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麦克道尔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塞拉斯和戴维森对"所与论"的抨击。因而,如果我们能够给出一种可以避免这种困境的理论,他的经验论就是不必要的。通过分析麦克道尔的反驳方案及其有效性,我们将会看到,在他对感觉经验的自然化构想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经验内容的"不可分析性"预示着他的经验论思想并不是完备的,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对NC的批判不可能具有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苏颂于900多年前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科研活动中独得五项世界第一。水运仪象台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它研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是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科技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人才,科技的灵魂是创新等。这是现代科技工作者应该深思的,将对现代科学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