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强大的新抗生素。这种抗生素能对抗实验室和动物测试中的许多感染,包括一些对传统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是通过创新性的基因测序技术发现的又一种新型抗生素。研究人员筛查了1500种土壤样本中的遗传物质,并用这种技术筛查了此前在实验室中无法培育或研究的数千种土壤细菌。这种新的化合物具有干扰感染细菌形成细胞壁的能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3,(1):13-13
抗生素不是退烧药,它的作用只是抑制和杀死细菌,只有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才有效果。如果用于治疗病毒感染,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可能有害。有些人一感冒就吃抗生素,其实,一般的感冒,90%是病毒性的,不需要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科技短讯     
抗生素能治疗心绞痛 英国科学家发现,抗生素能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心脏和血管状况。这是因为细菌会参与心绞痛的形成。在科学界早已有人提出一种假设,血管内皮(即血管内垫层)会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损害,而血管内  相似文献   

4.
苦山 《世界科学》2023,(12):7-10
<正>它正在让研究变得更快、更好、更高效。201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现代医学领域做到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抗生素,哈尔素(halicin)。今年5月,另一个团队发现了第二种新抗生素,阿鲍素(abaucin)。这两种化合物引人注目的地方不仅在于它们能够对抗两种已知最危险的抗生素耐药细菌,还在于人们找出它们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抗生素曾是一种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的药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不那么显著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给全世界提出了警告: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现有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失去原来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     
<正>超级细菌南亚发现新型NDM-1超级细菌,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超级细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超级细菌的成因系人们滥用抗生素所致。  相似文献   

7.
<正>生物膜是无数微生物的家,以此破坏细菌间的交互或能研发更高效的抗生素。白蚁蚁后安坐于满是尘埃的宝座上,身躯因卵囊充盈而臃肿,许多无生育能力的白蚁臣服于她。蚁群中每个成员都专精于各自的职责:工蚁觅食和筑巢,兵蚁捍卫领地免受入侵。社会性昆虫群落的分工机制有助于蚁后的基因高效传递下去。同时,在它们周围的土壤中,正上演着一种相似的情景,而主角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8.
吕斌 《科学之友》2005,(9):61-61
细菌是生物.是自然界的种生态,它要生存,要延续.这是必然的。人类发现了抗生素。细菌就必然产生耐受抗生素的本领,人类不可能在自然界中把细菌消灭掉,对于自然界,细菌和人类是平等的,完全消灭细菌不符合自然规律.况且人类还需要很多益菌,因此人和细菌必须共存。  相似文献   

9.
顾薇玲 《科学通报》1984,29(13):817-817
近十多年来,在细菌氮代谢方面的研究已较深入,工作主要集中在肠道细菌,而对放线菌的氮代谢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及这些细菌。众所周知,放线菌是主要抗生素的产生菌,许多抗生素生物合成受培养基氮化合物的调节,所以放线菌的氮的同化以及氮化合物对抗生素合成的调节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细菌耐药的普遍流行和日益严重的机会致病菌感染,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抗菌药物的作用和细菌的反应。对细菌潜生体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细菌耐药和机会致病菌感染两大难题找到了关键的线索。细菌潜生体不能简单地用抗生素杀死,生物波调控因子或许是更好的消除细潜生体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正噬菌体生物学不仅仅是一种模式生物系统,还是有助于人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称之为"噬菌体疗法2.0版"。所谓噬菌体疗法,是使用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在其内部复制的病毒——来治疗致病性细菌带来的疾病。这种方法在西方医学的前分子生物学时代有短暂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前后消亡,其原因主要是来自美国医学会对其效果的批判和化学抗生素药的发明应用。现在,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和对人  相似文献   

12.
华盛顿医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特别指出,食用动物已广泛使用抗生素。在过去10年里,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对许多治疗用的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抗生素用于无疾病指标但为了单纯使动物生长更快和预防动物今后出现疾病的食用动物。报告指出:“不幸的是,这种不合适和不负责的使用可使抗生素出现抗药性。”另一方面,食用动物中的细菌可引起人类的疾病。近数10年来,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暴发率急剧上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难了许多抗生素如四环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用于食用动物和人类。根据堪萨斯州大学教务长和医学委员会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螨类与公害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监测地面上的公害,常利用高等植物、哺乳类、鸟类及部分昆虫,而对水域的公害则利用硅藻、水草、细菌、水生昆虫、浮游生物以及鱼类等作为有效的生物指标,而且已有很多的研究。最近对陆地地面下土壤中的生物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指标,引起科学界及环境保护科学工作者极大注意。由于对大气、地上、地下以及水域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日趋严重,联合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封于冰层和永久冻土之下长达数世纪的长期蛰伏的细菌和病毒开始复苏。纵观历史,人类与细菌和病毒一直并存。从瘟疫到天花,为了抵御它们,我们一直在进化,而它们也相应地演化出感染我们的新方法。自从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我们拥有抗生素已有近100年的时间。作为回应,细菌也不断产生抗生素的耐药性。这场战役永无止境:因为我们与病原体共同生存的时间太长,有时会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5.
米斛 《世界科学》2022,(4):13-14
<正>当一个患者确诊为细菌感染,医生会在实验室中对细菌进行药敏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开具合适的抗生素。但细菌感染的复发率很高,大约25%罹患尿路感染的女性在6个月内被另一种细菌感染。众多研究发现,大多数复发感染的病原菌与初次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医生按照细菌药敏检测的结果开具有效的抗生素尽管能够降低总体的复发率,但同样也提升了处于潜伏状态的耐药性菌株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这样的治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2022年2月24日,以色列理工学院马修·斯特拉西(Mathew Stracy)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运用数据驱动的方法,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结合人群统计数据和患者的个人病史,提出抗生素使用建议,能够将这种风险最小化。  相似文献   

16.
乌克兰研究人员研发出一项使用细菌拆除炸弹的独特技术。只要把他们用秘密配方研发的细菌倾倒在炸弹上,细菌就能在15~115天内把爆炸物质“转化为”一种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17.
问答     
正小孩子吃一次抗生素会导致七天不发育吗河北保定的徐女士问:最近朋友圈里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标题为《医生的忏悔:小孩子吃一次抗生素七天不发育,请每个父母认真看完》,声称"小孩吃一次抗生素七天不发育,"不发育"就是指他的五脏六腑,身体的所有部分都不往外长。"这些话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这是真的吗?@专家解答:抗生素的功能就是破坏其中某一种结构从而抑制细菌繁殖或杀死细菌,它只针对特定的细胞有效果,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门针对致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的细胞。之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40年代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问世以来,成为人类对付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武器,拯救了数以千万计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时至今日,常用的抗生素约近千种,分为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酰胺醇类、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和多烯抗真菌药等十大类。按说如此众多的抗生素用来对付各种细菌引起的疾病应是绰绰有余了吧?其实不然,抗生素竟在多种细菌面前败下阵来。人们不禁问道——抗生素为何变得不灵验要说抗生素治病…  相似文献   

19.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便在细菌体内繁殖 ,最终使细菌爆裂而死亡 .用于杀灭病原菌的噬菌体素有“自我复制、自我限制的抗生素”之称号 .肝损害或血液中铁过量的人在享受牡的美味时要冒生命危险 ,因为牡中藏匿着一种弧菌 ,这种弧菌可能使这些食用者在 2 4h内死亡 .一位美国科学家从牡层的软泥中采样 ,并分离出破坏这种致命的弧菌的噬菌体 .由于铁使这种弧菌生长旺盛 ,故他用该菌感染小鼠的同时 ,在小鼠血中补充丰富的铁 .结果 ,用噬菌体进行治疗的 8个小鼠中有 5个保持健康 ,而不用噬菌体治疗的小鼠在 18h内全部死光 .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用…  相似文献   

20.
超级细菌战     
有人说,有抗药性的细菌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之一。当人们前往医院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巨大的危险在等待着自己。有大量证据表明,对普遍使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致病细菌种类已大大增加。人类正生活在超级细菌的恐怖当中,而恐怖的制造者却正是人类自己。医生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对病人使用抗生素,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不按规定完成疗程,农场主为刺激牲畜的生长而滥用抗生素……这些都促进了超级细菌的进化与发展。为对付超级细菌,人们不得不寻找和研制新型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