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先进》:“万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未赢《集注云》:“如,犹或也。”朱注影响到现代许多古汉语教材以及文言虚词词赞。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P187注[15)云:“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此注有自相矛盾处,既讲“如”为“或者”,是一个表选择的连词,怎么又以表联合关系的“和”去对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呢,且释“方”为“周围”义亦有歧,是距鲁国有六七十里远的邻国,还是其…  相似文献   

2.
《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载有《论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义》一文(以下称原文),看题目当是对《论语·述而》此章别提出新解。因为古今解《论语》者至多,而此书又为旧时读得最普遍的古籍很重要的一部。清朝汉学家著群经新疏,刘宝楠、恭冕父子的《论语正义》就是较早作成的一种。现在再专对这章作“正义”一定是  相似文献   

3.
《论语》全书20章,共只有511条简短的语录,用词1,550来个。但是,从汉以后的汉语词汇中能找到数百个来源于《论语》的词语,其中绝大多数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旗帜,被尊为“圣人”,诰封为“至圣文宣王。”《论语》则是孔子形象和思想的具体表述。从西汉“独尊儒术”,学者必先读《论语》方能治经,到唐开成年间刻《论语》于“十二经”中,再到宋代朱熹列《论语》为“四书”之首,《论语》的行情一直看涨,孺幼必读,科举必考。实际上,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论语》文化”,它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也是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一章,至今仍被选录进大学、中学的教材之中。但是《侍坐章》也是《论语》里争议颇多的一章,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往往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文章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侍坐章》中的众多疑点做一个集中而有效的梳理,以裨后学者。  相似文献   

6.
<正>毫无疑问,李密之所以在中国散文史上有一席之地,与他的《陈情表》密切相关.“表”是古代的一种应用体裁,蔡邕《独断》说.“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奏表议多有专用.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上书晋武帝要求暂缓应诏,所以名为《陈情表》.给皇帝上表辞不赴命,非同小可.尤其是在曾“具以表闻”但“告诉不许”的情况下再次上表,更是一锤子的买卖.没有充足的情由肯定不行,有了充足的情由如陈述得不够浑圆、严密、周全也仍然不行、这是文章的结构逻辑问题.浑圆,是指文章结构的自然圆满;严密,是指文章结构的契合无缝;周全,是指文章结构的周到全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李密是怎样安排《陈情表》的结构的.  相似文献   

7.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8.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9.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论语》“大哉尧之为君”章的义理推求都流于表相的,不着边际的臆测。本文将词语的考释座实于尧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从“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耕治为生”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考察来具体诠释语词的本来涵意,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尧之君德与儒家倡导的“重生”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确切地阐释了《论语》此章的真实义理。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孔子教学场景,同时,也使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有直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论语》“如其仁”,有两种代表性的解释,从情理、语气方面考察,王引之的“如犹乃也”更胜一筹。“如即不如”的形成机制令人困惑,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16.
考《论语》“当仁,不让于师”一章注释,或以“谦让”释“让”,以“老师”“先生”释“师”,或以“谦让”释“让”,以“众”释“师”。笔者认为二说俱有偏误,从语言文字、孔子思想、社会实情三点辨正。  相似文献   

17.
一、“耳顺”与“从心”《论语·为政》(以下凡只注篇名的,都出自《论语》)有这么一段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常都是如此的标点法。其中“耳顺”一词,经学家如郑玄,注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  相似文献   

18.
词义探微·特①黄瑞云特,本义是公牛(雄性的牛)。《说文》:“特,朴特,牛父也。从牛,夺声。”《玉篇》:“特,牡牛。”牛父、牡牛,都是公牛。《广韵》徒德切(te),入声。《诗·鲁颂·宫》“白牡刚”孔颖达疏:“白牡谓白特,刚谓赤特也。”刚是的借字。《说文...  相似文献   

19.
古今注《论语》者,不止千数,皆各有所本,各有所凭,代有所因,世有新说。不外因循以求正统,损益以显己功二意。故孟子受业于子思,《论语》汉分为“三论”;汉儒称阴阳五行,程、朱言性理道气。与时推移,顺世沿革。不变者存其初始,可亲;变者用其恒常,可敬。千年浮沉,今《论语》及其它传统正典似又有获宠之势,注译者如雨后春笋纷纷杂出,书肆则间有新作可阅。此于深爱《论语》及儒学者,固不失为一件快慰之事,即于欲稍进而探孔学“宫室之美”者,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但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