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韩鹏  田华  谢威 《应用科学学报》2013,31(6):551-558
针对无线网络环境中的异构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随机接入方式的频谱接入策略--对等接入策略,其中两个异构网络关系是平等的,网络中的授权用户具有认知功能,并且一个网络中的授权用户能动态地接入另一个网络进行通信. 利用连续时间马尔科夫模型表征用户行为,并根据用户的阻塞概率和强制中断概率衡量系统性能,分析系统中用户的吞吐量. 与传统非共享接入策略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对等接入策略能提高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多用户MIMO-OFDM系统中基于空时编码的联合数据包调度和动态资源分配的跨层设计.根据IEEE 802.16协议将所有业务类型分为4类,在媒体接入层利用一种分层的调度架构进行各用户各业务间的数据包调度:第1层调度器负责同类业务中不同用户的调度,第2层负责不同业务之间的调度.最后在物理层根据媒体接入层调度结果和信道状态信息联合考虑进行无线资源的自适应分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丢包率、包时延和系统吞吐量等方面的性能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当前使用的IP组播模型不提供接入控制,任何用户可以向组播地址发送数据,也可以任意加入组播组成为成员接收数据.在具体分析了组播参与者的不同类型和对接入控制的不同要求后,引入了策略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策略的组播接入控制,给出了该系统的模型,并具体阐述了用户接入时的请求、应答、配置ACL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IEEE802.11协议的MAC层协同组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IEEE 802.11协议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协同组播调度策略,利用正确接收数据的组内用户充当临时中继,根据地理位置信息选择优秀的转发节点来协同传输组播数据.分析了所提出的组播策略的中断概率和吞吐量性能,并给出了使用NS2(Network Simulator 2)工具的仿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有的MAC层协议,该策略提升了组播的吞吐量,降低了组播用户的丢包率.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无线电多信道接入场景中,建立满足认知用户服务质量(QoS)需求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定义CRN有效容量的概念,提出基于定价的按需多信道接入策略,推导价格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按需迭代注水算法以实现该策略中的信道和功率分配. 仿真结果表明:按需多信道接入策略和按需迭代注水算法较不考虑QoS的一般接入策略在CRN有效容量和CR用户的QoS保证率上都有较大的性能改进. 在给定场景中,按需迭代注水算法能使CR用户的QoS保证率提高10%?20%;在稳定状态下,CRN的有效容量提高38%左右.  相似文献   

6.
针对宏基站与家庭基站以及家庭基站之间的干扰和功耗问题,提出功率有效的家庭基站分簇频谱分配策略.在家庭基站用户中断概率条件下推导出一个簇内能容纳的家庭基站最大数目.在簇容量和中断概率限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导出簇内家庭基站用户最小信干比和家庭基站最小干扰距离,以此严格保证簇内每个家庭基站用户的信干噪比,并据此提出家庭基站分簇和频谱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提高了网络的功率效率和家庭基站小区的频谱效率.  相似文献   

7.
许悦  朱琦 《应用科学学报》2014,32(5):493-498
提出了一种宏用户与家庭小区联合资源分配算法,该算法基于启发式动态分簇算法对宏用户和家庭基站进行联合信道分配,在对家庭基站进行分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家庭基站系统与宏蜂窝系统之间的跨层干扰. 在保证宏用户和家庭用户QoS 的约束条件下,构建了以最小化家庭基站发射功率为目标的最优化问题,并推导了优化的家庭基站发射功率的闭合式,最后用次梯度法解优化问题. 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降低了家庭基站系统干扰,减小了家庭用户中断概率,并提高了家庭基站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8.
IEEE802.11标准中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协议栈由包含22个子模块的有限状态机组成.在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实现802.11MAC层协议栈时,可以有多线程和单线程的设计方法,但它们都难以达到效率均衡的效果.这里提出的均衡多线程的设计方法,兼顾了系统效率和可实现性的要求,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此方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孙栋  邱玲 《应用科学学报》2010,28(5):457-462
摘要: 多小区协作多天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蜂窝系统小区间干扰,提升边缘吞吐率,然而其性能依赖于各基站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准确性和基站间的协作程度. 该文以两小区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基于有限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对多小区局部联合传输性能的影响,并针对用户在多小区边缘的分布特征,提出基于用户分布位置的多模传输切换策略. 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提升了小区边缘吞吐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多小区V-BLAST系统中的同信道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后验信干比平衡的功率控制方法以及简化的次优算法,通过调整各基站每个发送天线的功率,平衡移动台接收端各路子流的后验信干比.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功率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在系统中断概率以及平均误比特率(BER)上都可以达到更好的性能.次优算法在保持较高性能增益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运算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无线多媒体网络中一种应用降质策略的呼叫准入控制算法,通过降低某些可容忍质量下降的呼叫的质量,来获得小区中所有业务的呼叫阻塞率和切换呼叫掉线率均很小的性能改善.为降低在网络负载较大时多媒体业务过快的降质速度,算法针对3种不同降质水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简单易实现,具有很低的呼叫阻塞率、实时业务呼叫掉线率和带宽损失比例,优于现有的其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均衡异构无线网络负载的动态接入选择算法,在考虑用户移动性、通话质量满意度以及网络当前剩余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网络负载的动态变化趋势. 通过预测不同可接入网络对整个系统阻塞率的影响,实时调节网络负载使其趋于理想状态. 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动态适应网络负载变化,有效减小候选网络之间的阻塞率差距,从而降低整个异构系统的平均阻塞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呼叫中心技术,研究并给出一个银行语音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通过自动呼叫分配系统(ACD)和座席调度队列算法设计,实现了自动交互式语音应答模式座席服务,实现了电话银行、座席服务和网上银行3种基本服务.与传统的语音应答系统相比,该系统设计中应用了交换技术(CTI前置机/后台机)、智能话务分配(自动呼叫分配)、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现代CallCenter的功能和业务,使银行语音信息数据能够及时、远程、安全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宽带无线通信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对基于DFT/IDFT的OFDM的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制度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对台湾及大陆的高考制度的建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代台湾及大陆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中均可找到民国时期教育的影子.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制度的内容、特征以及招生方式、招生机构等,对进一步探讨台湾和大陆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BCM降低OFDM系统PAPR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降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峰均功率比的研究进展,给出了基于分组编码调制降低峰均功率比的方法,提出了子载波数较大系统的搭建方法,分析了实现原理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峰均功率比,而且具有前向纠错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OFDM 与协作网络编码,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提出了一种正交频分复用-合作模拟网络编码(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cooperative analog network coding, OFDM-CANC) 方案. 采用网络编码提高协作中继系统的频谱有效性,同时以OFDM 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特性改善信道衰落对协作网络编码
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此方案的最优系统功率分配策略. 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案可改善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空时分组编码的协同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提出了快速迭代消除子载波干扰的信干比计算方法. 该方法用每次迭代的初始值代替发送信号,实现接收信号信干比的计算,对于相对频偏较大的情况,可结合频偏补偿方法进行计算. 误差分析和仿真数据表明:信噪比大于10 dB 时,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信干比与理论信干比的相对误差小于10?2.  相似文献   

19.
为了用System View仿真软件对PCM30/32路数字电话传输系统进行仿真,根据PCM30/32路数字电话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设计了TS8路语音信号抽样量化编码并/串转换仿真电路、32路PCM语音信号时分复用仿真电路、TS8路信号分路及数模转换电路和TS8路时隙选通脉冲产生仿真电路,对各种仿真电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实验给出了TS8路仿真语音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波形,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分析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发展的现状,发现在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特殊体育师资培养路径应在立法、管理、保障、培训等方面,强化政策实施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特殊体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