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固─液相转移催化条件下,以PEG─400为催化剂,通过对氯苯酚与氯乙酸乙酯反应合成了对氯苯氧基乙酸乙酯(Ⅰ).(Ⅰ)与85%的NH2NH2·H2O作用便得相应的酰肼(Ⅱ).(Ⅱ)分别与乙酰雨酮和乙酰乙酸乙酯反应,便得到1-对氯苯氧基乙酰基-3,5-二甲基吡唑(Ⅲ)和1-对氯苯氧基乙酰基-3-甲基吡唑啉-5-酮(Ⅳ).  相似文献   

2.
在碳酸钾存在下,将溴化乙酰基甲基三苯基钟(1)的溶液滴加到3-芳甲叉基-2,4-戊二酮(2)的二氧甲烷溶液中,反应主要生成2,4-二乙酰基-3-芳基-5-甲基-反-2,3-二氢呋喃(4),同时生成2-(4-氧代-2-戊烯基)-3-芳基-4-乙酰基-5-甲基-反-2,3-二氢呋喃(5).反应改用氢氧化钠作碱,主要生成化合物5,同时得到2-(4-氧代-2-戊烯基)-3-芳基-4-乙酰基-5-甲基-反-2,3-二氢呋喃(3),并且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3.
5-(4-甲基)亚苄基-噻唑烷-2,4-二酮的溴代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4-甲基)亚苄基-噻唑烷-2,4-二酮为原料,在Br2:原料:CCl4=1mmol:1mmol:20mL的优化反应条件下,白炽灯光引发下发生自由基溴代反应顺利生成新化合物5-(4-溴甲基)亚苄基-噻唑烷-2,4-二酮,产品通过重结晶纯化,收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4.
美普他酚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以Br2为芳构化试剂、以六氢-3-(3-氧代-1-环己烯基)-1-甲基-2H-氮杂卓-2-酮为原料,制备六氢-3-(3-羟苯基)-1-甲基-2H-氮杂卓-2-酮,和用RED-Al为还原剂、以3-乙基-六氢-3-(3-羟苯基)-1-甲基-2H-氮杂卓-2-酮为原料制备美普他酚的新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能耗少,适合大规模制备。n(六氢-3-(3-氧代-1-环己烯基)-1-甲基-2H-氮杂卓-2-酮):n(Br2)-1:1,n(3-乙基-六氢-3-(3-羟苯基)-1-甲基-2H-氮杂卓-2-酮):n(REI)-A1)-1:2,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适宜时间分别为1h和6h,芳构化收率为90%,还原收率达70%。  相似文献   

5.
苯并二氮杂卓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药物、生物活性,对其的合成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文章通过中间体2-甲基-2,4-二芳基-2,3-二氢-1,5-苯并二氮杂卓(2a-2c)合成了一系列新杂环化合物5-甲基-1,3a,5,-三芳基-1,2,4-噁二唑并[4,5-d]1,5-苯并二氮杂卓(3a-3l),所得产物具有较高的纯度和分离产率.化合物(3)经IR,1HNMR,MS,元素分析和单晶衍射确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合成新的3-(3’-吡啶甲酰胺基)硫羰基-2,4-戊二酮(2),研究了化合物(2)在碱催化条件下的环化行为,结果表明离析物为6-甲基-5-乙酰基-2-(3'-吡啶基)-4-硫酮-1,3-(4H)嗪(3).经元素分析、IR及1HNMR确认了(2)及(3)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4-硝基苯酚为原料,在无水K2CO3和乙腈的作用下,与氯乙酸乙酯反应制得4-硝基苯氧乙酸乙酯,收率90.1%;再以无水乙醇为溶剂,于80-85℃,与州(水合肼)=85%的反应3h,制得4-硝基苯氧乙酰肼,收率79.7%;然后该化合物以吡啶作缚酸剂,三氯氧磷作酰氯化试剂,室温条件下与苯甲酸反应,制得N,N’-二酰基肼,收率90.6%;最后N,N’-二酰基肼在三氯氧磷作用下,脱水环化合成了最终产物2-(4-硝基苯氧甲基)-5-苯基-1,3,4-噁二唑,收率88.2%.通过IR,^1H NMR,^13C NMR对上述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以4-硝基苯氧乙酰肼为原料,经N,N’-二晚基肼3,最后脱水环化合成了最终产物2-(4-硝基苯氧甲基)-5-卤代苯基-1,3,4-噁二唑4,收率在90%以上。通过IR、^1H NMR对化合物3、4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通过4,6-二甲基-2-巯基嘧啶与草酰氯反应合成硫代二草酰二-(3,5-二甲基嘧啶)及其5种金属配合物,并通过UV,IR,1HNMR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氮原子和羰基氧原子与金属离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0.
以二(碘乙基)醚与4,5.二氰乙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为起始原料,采用氰乙基保护与脱保护技术,通过多步缩合反应以较好的收率合成了含4个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并硫杂36冠-12(5),给出了目标化合物的有效合成方法,并用1HNMR,MS和EA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4-溴-1,8-萘酐为原料,经过亚酰胺化、缩合、闭环等步骤合成了一系列文题染料。用元素分析、红外、质谱等方法鉴定了其结构,并测定了其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摩尔消光系数,荧光量子产率、Stokes位移等光物理性能和光化学稳定性。发现这类分散染料的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不具有一般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所具有的镜影关系,其Stokes位移较小,荧光量子产率较高、且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在实验时间范围内,其光褪色反应遵循一级反应的规律,且光褪色速度很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繁殖和鉴定PAX-8基因敲除小鼠。方法将引进的杂合子小鼠进行饲养并繁殖,繁殖成功后其子代中将会出现野生型、杂合子以及纯合子3种基因型,提取每种基因型小鼠尾部基因组DNA,用PCR法进行鉴定,将其雄性杂合子与雌性杂合子交配,依照孟德尔遗传定律就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结果PAX-8杂合子小鼠的繁殖和饲养均获得成功,亦获得了较多的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结论正确的饲养繁殖以及鉴定方法是从杂合子中获得PAX-8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C·M·Grinstead和S·M·Roberts在文献[2]中介绍了用于(3,7,22,59)一图的计算机算法,我们在本文中将此算法进行推广,用于构造(3,8,28)一图。  相似文献   

14.
8×8整型DCT/IDCT变换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较新的H·264视频压缩标准为基础,寻求将图像块由该标准中的4×4块扩展到8×8块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中的8×8整型离散余弦变换(DCT)正反变换算法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以提升矩阵为工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8×8算法模型,并给出实现一维8点DCT/IDCT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5.
C·M·Grinstead和S·M·Roberts在文献[1]中证明了Ramsey数R(3,8)的界:28≤R(3,8)≤29。澳大利亚的Brendan D.Mckay教授和南京大学的张克民教授于1990年借助计算机证明了R(3,8)=28。在Mckay和张克民做这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独立地对(3,8,28)一图的结构,从理论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为下一篇文章:关于(3,8,28)一图的计算机算法,准备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二维LED显示屏显示单调和立体性差的问题,以STC系列单片机为核心,采用锁存器74HC573和ULN2803芯片实现大功率LED的驱动,提出了软硬件系统设计方案,并完成了8×8×8的LED光立方系统设计.该系统能动态和静态地立体显示文字、图案和动画,适用于传媒信息和装饰显示,为进一步开发三维显示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3方面对鄂尔多斯合水地区长8油层组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长81油层组和长82油层组砂体频率和砂体密度相近,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隔层厚度变化较大,整体上长8油层组层间非均质性较弱;研究区长81、长82夹层发育,存在多段高渗层,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都较大,两油层段的层内非均质性均较强;研究区长81、长82流动单元分布受沉积微相的影响明显,差、中流动单元分布较多,好流动单元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英旺油田长8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岩心分析、压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英旺油田延长组长8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认为本区长8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及微观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层间隔层展布和储层性质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求出了Z8上码的生成矩阵及校验矩阵,并由此得到了Z8上的码为自对偶码的必要条件是其码长为偶数;证明了满足一定条件的一对4元码可以构造出Z8上的自对偶码,并给出了构造8元自对偶码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20.
T A Potter  T V Rajan  R F Dick  J A Bluestone 《Nature》1989,337(6202):73-75
The CD8 (Lyt 2) molecule is a phenotypic marker for T lymphocytes that recognize and react with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class I molecules. Antibody blocking experiments and gene transfection studies indicate that CD8 binds to a determinant on MHC class I molecules on the target cells, facilitating interaction between effector T lymphocytes and the target cell. The CD8 molecule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ransmembrane signalling during T-cell activation. The existence of CD8-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 and class I-reactive CTL that are not inhibited by antibody to CD8 suggests that at least some CTL do not require the CD8 molecule to interact with and lyse target cells. We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at cells transfected with an H-2Dd gene that carries a mutation at residue 227 are not killed by primary CTL8. Here we show that although this mutation abrogates recognition by primary CTL, it does not affect recognition by CD8-independent CTL, suggesting that residue 227 of class I molecules might contribute to a determinant that is the ligand of the CD8 molec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