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陈璐 《科技信息》2008,(21):304-305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对应分析方法,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11个指标的相关性、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类别以及指标与各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对西部各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讨论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因子分析方法的思想、数学模型;其次给出因子分析法的详细步骤;最后按照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位,并针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推动西部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18,(10):36-39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普遍好于内陆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以据此提出了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区域经济协调战略,达到缩短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主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缓慢,特别是主要城市的综合实力较弱,对区域的带动作用不强,直接影响全省经济发展,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18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将城市分为4类,分别提出了各类城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旨在提取能近似且具有综合性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因子成分,以据此对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比较和综合评价。选取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411%,对因子进行了正交旋转后,得到了能较好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总量因子、均量因子和价格因子成分,据此对各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省市分为4类,对其结果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评价了现行社会政策并给出了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差异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地区经济水平、交通状况、文化水平、人口特征4个方面选取了20个指标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差异分析的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多变量统计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6个公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和分类,同时分析了各省区(市)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13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6个医疗卫生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来研究湖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经济适应性,以及各地(州)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湖南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一定的正相关性,且各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建议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水平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以及加快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缩小各地(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以宜昌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宜昌市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共选取了12个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宜昌市13个县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首先构建地级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07—2012年统计年鉴中得到相关指标的具体数据,然后对陕南3个城市低碳经济水平进行了客观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安康市,商洛市排名第三;汉中市的社会生活因子和科技因子得分位于三市之首,而安康市的资产收入因子、环保因子得分最高等.最后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经济总量、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外向型、从业人员和公共卫生潜力5个方面的1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取带有奖罚参数的动态因子分析综合法,基于2010年、2011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23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以桂西3个地级市共30个县市为研究单元,构建桂西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6个主因子;运用Ward 聚类法进行综合分析,将全区划分为四大经济发展梯度区,并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可视化.通过对综合得分的分析,有利于区内各县市准确定位,制定明确而实际的发展目标,对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因子分析模型,选取反映城镇综合消费水平的8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西部12个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针对西部12个省区市消费水平特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江苏省沿江区域作为研究单位,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建立沿江8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的指标共22项,主要信息提取采用主成分因子法,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因子得分作为发展水平的评价,用聚类方法对模型的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同属沿江发达地区的8个地级市,其县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差距依然比较显著,呈现出随着距离上海空间位置的远近和交通可达的难易由东南部地市向西北部地市逐层递减的分异特点.表现在不仅江南和江北的差距显著,局限在江南或者江北内部,东部的地市苏州和南通县域经济水平要好于西部的地市南京和扬州.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角度构建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12年17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指出: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竞争力发展明显不平衡,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教育水平这三个方面上的差距尤为明显.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突出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合作;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引入因子分析法,从分析影响区域节庆旅游的因素着手,构建了包含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节庆旅游资源、区域旅游发展状况、政策与体制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区域节庆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区域节庆旅游的发展受基础条件、资源产品、环境因素和发展潜力的影响,对广西而言基础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长青 《科技信息》2011,(27):I0163-I0165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浙江经济的发展也是很不均衡的,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各地区的经济状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使浙江省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16项指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省各市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各市的综合得分对11个地级市进行了分类,对各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观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人类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99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至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并对31个地区进行比较,寻找地区之间较为明显的差异,为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奇  黄利梅  范春丽 《河南科学》2022,(11):1860-1865
基于河南省2005—2020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农业等方面15个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理论进行河南省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支农管理政策等指标层是影响河南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以此公因子指标为研究对象进行农地流转制约程度的灰色关联排序,进一步提出稳定主粮优化经济作物、提高非农人口比例及收入、完善养老及土地流转管理规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18,(11):21-24
科技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之一。为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研究,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样本,采用经济发展环境、科技服务业资源投入、科技服务业发展规模和科技服务业服务绩效4个维度16个指标建立河南省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评价结果对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地区差异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将全国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进行降维,找出三个公共因子,根据三个公共因子对31个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并与传统的东、中、西部地区划分进行比较,作出地区差异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