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徐志摩的诗中,常会有《圣经》中的语汇出现,诸如:上帝,耶稣,天使等。此外还有直接以《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为其创作题材的作品,和诗中弥漫着的基督精神,这一切使我们不禁要问徐志摩与基督教的“情缘”究竟何在?其实,作为理想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的徐志摩,他所认同的并非是基督教神奇迷离的宗教传说和枯燥乏味的教义。他所关注更多的是耶稣那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并为他的社会理想寻找依托的思想支柱。  相似文献   

2.
“末代诗人”的灵光──试论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基本动因王建军“爱情诗”是徐志摩生前新诗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徐志摩创作爱情诗的基本动因,对我们重新认识新诗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考察。“诗人徐志摩始终是‘一个生命的...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事实上,《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4.
《府中日记》和《留美日记》是徐志摩的两种“未刊日记”。它们的面世填补了徐志摩特定时期生活、信仰和思想的空白。它们是探求诗人内在精神结构的重要“介体”,也是“徐志摩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对徐志摩思想的研究中,有的同志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他反抗的出发点和理想的归宿”,“抓住徐志摩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就可以把握住他的诗作的思想实质及其基本倾向,理出他的思想发展的脉络。”的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徐志摩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所写的许多诗篇,如《古怪的世界》、《先生!先生》、《叫化活该》中,就曾对贫苦的人民表示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同情,并且对当时“吹弄着那不调谐的人道的音籁”的古怪现象,进行过遣责。但是,在徐志摩的思想中,除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而且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残酷地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徐志摩并没有去揭露和控诉这种违反人道的罪行,反而攻击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污蔑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所以我觉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比之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更能代表徐志摩的“思想实质”和“基本倾向”,抓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能更好地“理出  相似文献   

7.
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婚变、再婚,充满着为人所诟的浪漫风流和悲剧色彩,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难明白对它应持怎样的看法,我们没有多大必要去多加谈论。然而,随着“徐志摩热”的出现,有些同志对此也愈来愈感兴趣,在有关的传记、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这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丝缕缕联系。  相似文献   

9.
以往论者多从徐志摩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影响论其思想和艺术观,却忽略了作为中国文人的徐志摩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潜移默化。该文拟从其散文、诗所流露出的美学倾向,揭示老庄是学对徐志摩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他崇尚自然和真感情,向往高洁的人格理想和大美的自由意志,他把说“话”作为通于“道”的方法,擅长用“向日梦”、“暝想”来描写景物,营造了空灵飞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的诗歌《生活》历来被认为“暗惨”、“颓废”,充满绝望情绪,其成就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认为,《生活》是徐志摩的优秀之作,凝聚着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冲破了早期古典主义文学观念的束缚,放弃了舟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标志着徐志摩诗歌走向坚实、厚重。  相似文献   

11.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格律诗理论的创立者闻一多先生很推崇“三美”中的“建筑美”,而徐志摩在此之前就开始自觉地实践着建筑美的追求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徐志摩诗的格式章法不仅灵活多变、层出不穷,而且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水乳相融、密不可分,在一些反映现实的诗歌中也表现出这些特点。这些建筑美的特点同时巧合地验证了闻一多的“建筑美”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正确。  相似文献   

12.
刘华杰 《科技潮》2010,(4):52-53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作品《再别康桥》中的句子。康桥即Cambridge,指英国的剑桥。2010年2月4日我们在剑桥大学的剑河旁,竟然看到了用中文刻在石头上的首句和末句。传说,这诗在当地也有一定名气,剑河上的船夫也能背出几句。  相似文献   

13.
雪莱与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都善于借用大自然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歌颂“美好”理想,反对“丑恶”现象,因为大自然总是赋予他们以无限力量,通过对他们的大自然诗歌进行仔细比较,试图找到中英两国诗歌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而又长期评价不一的诗人。本文试就徐志摩的创作思想、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徐志摩的思想曾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诗歌在大革命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创作中积极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尤其在艺术上,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的诗独成一家,对新诗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代诗杰,徐志摩的大部分抒情诗,轻盈细腻,率直飘逸,那“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征服了众多读者,也构成了其诗歌重要的艺术特征。 一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受家庭影响,他从小便有较深厚的国文根底,后留学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又根源蒂固地附着在他的身上。二者相混杂,造就了徐志摩  相似文献   

16.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不仅以诗作表达了“浪漫的爱”的人生理想,也表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他的一生始终怀有一颗积极入世之心,并以诗作来抒写对于社会贫困、人类苦难的人道主义悲悯,表达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这也使得徐志摩诗歌“爱”的主题具有了博大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回想20世纪的一批中国文化精英,他们眼中、心中的日本是什么样子呢?细读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有细腻的感受、深刻的理解,但也不乏误读误判。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人眼里,日本真可谓“日色曚昽”。于是,应编辑部之邀,我把这些往事写下来,不妨就从徐志摩写起。说起来,徐志摩与日本并没有什么渊源,一曲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却将他定格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这不能不归功于1924年夏的东瀛之行。该年4月,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担任翻译。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一直伴随左右,出色的表现,深得老人欢心,泰戈尔给徐…  相似文献   

19.
刘瑾 《华东科技》2012,(10):62-64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其诗篇《再别康桥》中这样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笔者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团购网站,最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