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观点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公认。有学者将潘懋元先生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总结为"适应论"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并判定"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本文在尽力还原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学者所谓的"适应论"是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一种误读,"理性引领说"中的很多观点虽有价值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时它对"适应论"的批判存在着误批和过度批判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理想应该立足于现实,在适应社会中引领社会,实现现实和理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的逻辑认为,正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新兴国家,其政治秩序的稳定对于现代化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现代化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政治稳定,政治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权威的维持.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作为发展政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肯定其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价值,但也不容忽视其存在不可调和的逻辑悖论.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而言,批判地借鉴亨廷顿的政治秩序理论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学家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这被反对者概括为"适应论"。而支持"引导论"者认为,"适应论"思想是工具理性荼毒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物,使得高等教育无法摆脱社会附庸的尴尬地位。要超越这种境遇,必须重新认识高等教育重视反思和批判的学术传统,对社会的发展加以引导和改造。然而,尽管社会与人的发展的时间延展性和适应的"无方向性"都意味着"适应论"仍处在未完成状态,教育的性质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表明"适应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二者之间的争论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从人类实践的特点来看,引导本是适应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寻求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里明确指出,犹太人问题的实质是现代政治国家的问题。针对鲍威尔只批判基督教国家而不批判"国家本身"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从基督教国家到现代政治国家凸显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充分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性,同时也看到了政治解放的限度。这种限度导致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内在缺陷,即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政治国家的实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基督教国家。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政治国家必然会沦为市民社会的手段和工具,市民社会最终会取代现代政治国家并成为现代政治国家的目的。于是,马克思从对现代政治国家的批判转向了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进一步引出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1914年5月,章士刈在日本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杂志。在该杂志上,围绕着对袁世凯帝制的批判,章士钊发展了一套系统的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他以调和论为哲学依据,认为封建专制政治好同恶异,消灭了自己的异体,违背了事物的调和律,必然导致自我毁灭。由此,章士钊具体分析了封建专制毁灭的机理。本文认为,研究章士钊批判封建专制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本人的政治思想,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杰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在批判心理学研究的弊端基础上,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且是能动的,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本能。在这一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培养充分起作用的人的健康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以其独到的见解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问题基本观点的过程中阐释了政治解放批判思想。在肯定鲍威尔宗教批判合理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将犹太人解放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展开政治解放批判。马克思认为,宗教在完成了的政治国家仍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这恰恰蕴含着政治解放的必然限度。政治解放必然导致个体异化和国家异化,必然要经由市民社会批判,使得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达到人的解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讨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高等 业化论,高等教育非产业化论和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论,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比较科学和客观的。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但不能完全产业化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化在”哪里及高等教育产业应“化”出什么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涵义 ,并分析了二者在教育哲学观、高等教育的优化发展地位、整体发展的人才观、未来与全局发展观、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2.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研究性教学的哲学观,再此基础上探究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在于融合多元教学方法、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如批判思维能力、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MEGA2附属资料卷,对马克思早期文本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克罗茨纳赫笔记》《论犹太人问题》《政治学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文献学问题进行清理和考察,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克罗茨纳赫笔记》写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而非通常认为的之前或之间;《论犹太人问题》第一二部分不是连续写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论犹太人问题》第一二部分之间,而且第二部分的写作受到了赫斯《金钱的本质》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政治学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基础手稿,对“社会主义者”的研究和评论,也是《政治学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把对犹太人特性的批判上升到对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批判,把对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提高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切,把犹太人的解放推向了人类解放的高度,实现了从宗教问题到政治问题、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超越,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对于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就是要引导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全、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功能的发挥具有必然性与可行性。针对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面临的若干问题,必须强化文化批判精神,增强文化主体意识,积极发挥高等教育文化批判的超越、引领作用,真正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革”期间,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活动.作者根据有关原始资料,从政治和科学思想两个方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厦方法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是一种政治批判和哲学批判,所用的批判方法主要是故意歪曲事实,进行诡辩,将爱因斯坦的一般言论加以政治歪曲,以哲学标准评价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依附论提出并强化了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如何实现经济现代化问题,这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但依附论在自身理论体系构建与理论论证演绎过程中存在众多缺陷,这也是它在国际经济关系领域遭受重大挫折的内在根源。对依附论的学理评判包括两部分:总结依附论的基本理论贡献,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依附论进行系统批判,以此试图为依附论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对共振论进行批判的历史,并归纳出批判共振论留下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关于高等教育"适应论"和"认知理性"的讨论入手,分别从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观两个方面对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的关系进行理念和实践的梳理,试图调和"适应论"和"认知理性"之间的冲突,提倡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授和创造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者的辩证统一的角度,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接着,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厘清了高等教育与知识、社会之间的可能限度,并从历史之维,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提出任何指导嵌入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和创见,都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制度性实践活动的惯性。  相似文献   

20.
在苏格拉底之前,真理意味着涌现,显露。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开始,真理观发生了改变,成为一种认识论意义上主客对应关系,也即符合论的真理观。海德格尔以对存在的探究为起点,批判了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重新恢复真理的始源意义,重建存在论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