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针对多年对学生的创新指导,结合高校创新培育现状,对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模式,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模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等4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我省大学生创新活动,使创新竞赛模式从精英活动转变到大众化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科技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能学习、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的“四能”人才。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标。本文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现状出发,结合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实践结果,论述科技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作用和意义,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活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素质拓展创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富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1):135-136,144
大学生素质拓展以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成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几个方面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创新,对今后开展这项活动将起到积极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加速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在阐述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并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不同视角提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是新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文章结合我校实际从构建科技创新基地,推出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立体的科技创新培养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校支持和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的活动。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以科研为引导,学生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石。本文阐述了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怎样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并且对高校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 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措施,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结合我院的实际介绍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及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9.
基于合力促进原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莽  关媛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78-79,8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校园科技创新现状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的调查分析,在总结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基于合力促进原理寻求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实施创新强国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往往忽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而且目前普通高校科研实践平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重要的科研平台,拥有高端的创新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资源,能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基于虚拟仿真教学、人工智能实验学习等不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研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闫新虎 《科技信息》2013,(19):160-160,219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先进教学理念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创新思维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训练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和个人体会。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我们应重视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获得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拿出来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最后还应重视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和进行创新实践的平台,使他们能充分的展示自我。  相似文献   

12.
郭春雨  赵大刚  刘桂杰 《实验室科学》2013,16(4):152-154,158
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培养的重点。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中心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激发着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勤于创新,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望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船舶设计科技创新中心",将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保障。诺丁汉大学模式在学习观的引导、培养方向的重定位、学习评价机制的全面化、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培育了良好的学习风气,积累了成功经验。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更为优良学风的培育奠定基础。通过对诺丁汉大学模式的研究,试图获得有助于地方普通院校优良学风培育的经验启迪。  相似文献   

14.
结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本科生的特点,就如何引导学生做好物理实验进行探索和实践。首先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再次是注重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五步一体化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五步”即:第一步为大一新生作学习方法指导;第二步为大二学生作科技创新指导;第三步为大三学生作职业规划指导;第四步为大四学生作就业指导;第五步毕业后教学模式再完善.以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最主要的电源点建设基地,凉山境内“三江”流域水电开发进程正迅猛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水利专业人才投身其中,而在目前培养模式下,我院水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强,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提升水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之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成为了我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水电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喻晓雯 《科技资讯》2014,12(20):239-239
民办高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这就决定了它要在当前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和数量面临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项目科研等实践性课程中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以构建创新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构建开放式、探究式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基地。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安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院众多科研项目为依托,突出中药学特色,立足于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逐步增强辐射作用。实现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深化基础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分析了许昌学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详细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如下策略:改善培养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