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鳄鱼不吃东西能活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们不吃东西就活不了多少天,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所摄取的食物能量的大部分都消耗在了让身体产生热量上。那人类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能量将体温保持在37℃呢?众说纷纭的温血之谜无论天冷还是天热,只要触摸别人的皮肤,你就能感觉到人类温暖的体温。一个人的皮肤如果触摸上去感觉冰凉或者滚烫,那他一定是生病了,因为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应该在37℃左右。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0.618吗?它是包括生物在内的一切物体形态美的最佳尺寸比率,被称为"黄金率"或"黄金分割"。在气象学中也不乏其例: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明,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24℃,而人正常体温是37℃,正常体温的0.618为22.8℃,在这一环境温度下,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在地球上的温带气候区,一年当中何时天气最为宜人?一年中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通过黄金分割计算可知,上半年的4、5月份和下半年的9、10月份气候最为宜人。在北半球,如果我们取人类活动的北纬0度~北纬66度进行黄金分割,结果是地球的北纬25度~北纬41度是人类生存最佳之位置。事实上,在这一纬度范围内,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都比较优越,在此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上60%以上的城市和65%以上的人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人体温为什么是37℃谈起,对体温高于或低于37℃进行了一些科学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出,偏离37℃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这提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不可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人体温为什么是37℃谈起,对体温高于或低于37℃进行了一些科学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出,偏离37℃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这提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把握好度,过与不及都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温度、可靠性与人类寿命》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对人类37℃的体温提出疑问,并提出降低体温,延长人类寿命的设想。会不会如作者所说:“不论现在看来主张降低人体体温是多么‘大逆不道’,但未来也许可行”?  相似文献   

6.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全球升温幅度需控制在1.5℃,否则地球在2040年会面临气候大危机.因此,控制全球变暖已经迫在眉睫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生态学家、报告主要作者比尔·里普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我觉得必须就全球气候变化发表意见,因为它对人类的威胁极大."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微量气体含量增高,通过“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关注。但是,这种气候变暖是否已经成为现实,在科学家们中间并未完全取得一致意见。最近,英国的科学家们找到了新的证据,说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他们首先分析了赤道以南和以北从1850年到1985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南北两个半球的气温都大约升高了0.5℃,其中  相似文献   

8.
陆家训 《世界科学》2001,(12):44-44
科学家正在对广泛报道的人类基因图的发现提出质疑 :对人类只有 3万个基因这一发现提出怀疑。新的观点认为人类基因的数量要多得多。这一观点是由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诺瓦提斯研究基金会遗传研究所提出的 ,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科学家早就对人类基因的数目进行争论 ,有人甚至认为人类有 1 0万以上的基因。今年 2月份这一问题似乎已经解决 ,两个科学家小组公布了他们绘制人类每个基因的位置所取得的成果 ,一张基因图是由塞莱拉基因组的美国私营公司公布的 ,另一张基因图由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国际小组公布出来。两个小组都估计人类大约有 3万个…  相似文献   

9.
暗淡的天空     
2005年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 2005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气候最糟糕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创记景的1998年还要高0.1℃;北级冰层融化剧烈,9月份冰面面积创下新低,大西洋飓风肆虐,造成了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悲剧;亚马孙河流域出现自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世界到底怎么了?就在众多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变化忧心忡忡时, 另一个不为人重视的事实悄然浮出水面——全球变暗。仅仅在两年以前绝大多数科学家还对此闻所未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可能太过肤浅,埃塞俄比亚饥荒、非洲季风的减弱等等都可能与全球变暗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科幻片中有人和恐龙对峙的场景,影片中的那些人物遇到暴虐的食肉恐龙时只有逃跑的份,而且往往都能逃脱.而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人类真的遭遇到食肉恐龙,人类是难以逃脱的,因为即使是最笨重的暴龙也比人类跑得快.  相似文献   

11.
正自1970年以来,人类已使60%的动物种群消失,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爬行动物等。权威科学家表示,这一巨大的损失本身就是一场悲剧,野生动物的灭绝也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存亡。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一份重要报告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新的评估,来自全球各地的59名科学家参与了该报告的编制。该报告称,全球人口对食物和资源的大肆消耗正在摧毁历经数十亿年来才得以形成的生命网络,而人类社会生存所需的清洁空气、水资源和其他一切都依赖于这一网络。世界自然基金会科学与保护执行主任迈克·巴雷特(Mike  相似文献   

12.
温血鱼之谜     
我们都知道,人类、狮子、老鼠、鲸鱼都是温血动物,而两栖动物、鱼类等则是冷血动物。近日,美国的海洋科学家发现,美国阿拉斯加海湾的马哈鲨具有温热的肌肉,较其鳞片皮肤,其热乎乎的肌肉更像哺乳动物的肌肉。难道地球上真有像温血动物一样能保持体温的鱼类吗——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假死",有可能吗?众所周知,一些动物会冬眠,它们的体温、新陈代谢、氧需求量以及呼吸在冬眠时都会减少。那么,人类可以冬眠吗?肥尾鼠狐猴是迄今已知唯一可以冬眠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十分相似。科学家认为,人类是否具有冬眠基因这一问题,或许可从肥尾鼠狐猴身上寻找到答案。最近,科学家有了一个惊人的突破性发现:在肥尾鼠狐猴的大脑中存在一种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些植物利用蜜蜂采蜜来为自己传粉。科学家最近发现,蜜蜂更喜欢吸食热花蜜,并通过花的颜色来选择花朵。蜜蜂吸食热花蜜,不仅能节约自身能量,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体温。即使是在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的情况下,蜜蜂照样能把体温维持在37℃左右。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不同温度的花蜜分别放在粉色和紫色的容器里,蜜蜂很快就学会了区分这两种颜色,并钟情于温度较高的花蜜。这表明蜜蜂是通过颜色来辨别花朵的温度的。另一方面,植物也各施其法吸引蜜蜂。一些植物利用自身的新陈代谢“主动”增加温度(这一点和动物相似),而更多的植物则通过花朵的形状和花瓣中的锥形细胞等“被动”地“聚集”太阳热能。(实习生王洋波编译)蜜蜂钟情热花蜜!实习生@王洋波  相似文献   

15.
地壳运动的研究历来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重视,然而,作为人类立足之地的地壳,其运动对人类各种活动乃至人类本身的生存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关注这项研究的就不仅仅是地球科学家了。  相似文献   

16.
从事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科学家目前正与癌症研究人员携手进行另一项生物学远征计划——旨在为人类癌症中发现的常见突变基因编制一份目录,以期为以分子方法治疗癌症提供助力。2005年7月中旬,有关科学家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研讨会上草拟了一项为期3年的先期探索计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2家研究所宣布,为一项为期10年、耗资15亿美元的计划首付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是人类探月的丰收年,因为在这几年里,来自多方的研究和探索都证实了月球是一个有水的星球,这是科学家们殷切期待的结果,也是现代天文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期盼在月球上找到水,"找水"成了人类探月的挥之不去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19.
正红树鳉鱼是一种分布于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到巴西、虽不起眼却耐人寻味的鱼儿,它们常常从水中蹦到陆地上。虽然一系列两栖鱼都能把自己弹射到陆地上纳凉,但红树鳉鱼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这些地方湿度高,气温和水温大致相同。那么,红树鳉鱼为什么要从温水中跳到温度同样高的地上呢?为得到答案,科学家最近把水加热,周围铺上滤纸,然后用能测量温度的相机拍摄红树鳉鱼。每当水温上升至36℃时,红树鳉鱼就会跳出水面。30秒钟内,鱼的体温就降到和它们着陆的滤纸一样。不到60秒钟后,它们的体温就低于滤纸温度了。科学家据此推测,红树鳉鱼之所以会跳到凉爽的地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这是我们时常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科学家都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将拥有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到了那时,人类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过度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