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72 年,中国科研人员从黄花蒿中成功提取了抗疟疾有效成分青蒿素,使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从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药理学特性、药代动力学3 方面综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2,(10):78-79
<正>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50周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50周年。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相似文献   

3.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4,20(3):145-145
据《自然》杂志报道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 ,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 ,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每年有 3亿人患疟疾 ,其中 1 0 0万人因此死亡。从 2 0世纪 60年代开始 ,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 ,但在非洲和亚洲 ,疟疾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 ,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 ,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 ,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研究出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而这种中国"神草"却难以在非洲推广,与此同时法国24小时电视台却欲将成果归功于比利时。不久前,法国24小时电视台"观察家"栏目,播放了有关纯绿色植物青蒿在非洲治疗疟疾的节目,称赞这一神奇的植物为有效治疗疟疾的"灵药""新发明",具有"广阔前景"。众所周知,青蒿产自中国,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研究出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类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且数十年来成功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主要是在疟疾肆虐的非洲"。  相似文献   

5.
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青蒿素的化学合成和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苏青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0):138-138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7.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8.
 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在黄花蒿中提取得到了抗疟疾有效物质--青蒿素,这大大推动了中国抗疟疾研究工作。1974年10月底,全国“523”办公室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李国桥手中,委托他开始进行青蒿素抗疟疾临床试验研究。其实早在这之前的8 年(1967-1974年)李国桥已经开始进行抗疟试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当时他所在的研究组被称为脑型疟抢救组。1967-1970 年,他主要研究方向是针灸疗法治疗疟疾的效果;1971-1974 年,李国桥的研究工作转变为抢救脑型疟患者。  相似文献   

9.
 2011年拉斯克奖近日揭晓,并不为人熟知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至今超过300人次的获奖者中有80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正>"从放血治疗到发现金鸡纳树皮,从奎宁的问世到青蒿素的完全提取,在对抗疟疾的战争中,人类走过数千年的漫长时光,终于在一株蒿草的芳香里,找到了坚固的生命之盾"死神之镰:疟疾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早在人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它肆虐人类达数千年,蹂躏着这个星球上的诸文明,它犹如"死神之镰",游走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微软公司始创人比尔·盖茨,最近在其网站上列出了15种最致命动物和它们每年的杀人数目,蚊子是人类的第一号杀手,而人类本身因自相残杀竟然占据了名单的第二位,连淡水螺每年也令约一万人丧命。相反,鲨鱼、狮子这些张牙舞爪的危险猎食动物,杀人数目却远远不及蚊子。蚊子是传播疟疾的主要途径,每年有70多万人被蚊子叮咬后死亡,当中被叮后患上疟疾致死的就占了约60万人,多达100个国家的人民受此影响,造成每年数以十亿计美元的经济损失。盖茨夫妇成立的慈善基金会,正致力消灭疟疾。  相似文献   

12.
 美国“拉斯克奖”将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给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发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事件持续地转载报道,引发了公众对该研究趋近诺贝尔奖的美好期盼!但事实上,早于颁奖前,外界有关青蒿素的质疑就已经出现。随着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签发的《全球青蒿素耐药性限制计划》[1]等一些重要举措被陆续报道,也引发了有关青蒿素耐药性的争论,国内学者试图纠正之前媒体可能误导民众的舆论。2011年10月15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率先在博客发表了“青蒿素:一项脆弱的抗疟成果”一文。他提到:早在2006年以前青蒿素在单独用药条件下的耐药性就被发现,临床观察表明,单独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复发率相当高超过70%。那么,青蒿素的发现在获奖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随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目前国际市场上用于治疗疟疾的最主要药物之一,青蒿素发现的历史也备受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523任务”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再发现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青蒿素发现以前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青蒿的抗疟作用如何被科研人员重视并加以研究,最终取得青蒿粗提物鼠疟抑制100%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西藏墨脱县疟疾防治进行相关探讨,方法是采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中心粤特快+伯氨喹(Artequick+Primaquine)的方法。结果是粤特快+伯氨喹(Artequick+Primaquine)最简便、快速清除传染源而又最经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医药领域中的青蒿素、针刺镇痛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推动下,与一些前沿学科结合应用而重新焕发光彩。2011年度“华尔街日报技术创新奖”(健康护理-IT类别)授予了“诺华疟疾行动项目”,以奖励为青蒿素复方疗法(ACT)药品发挥长效作用而作出贡献的诺华公司;2011年吴阶平医学奖授予我国最早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韩济生院士,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青蒿素、针刺镇痛的科学价值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青蒿素类药物专利技术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倍半萜内酯类抗疟化合物。经几十年的发展,该类药物已经成为
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然而,在巨大的国际市场中,中国企业却基本处于产业链的底端。该文力图从专利保
护的角度分析中国青蒿素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8.
正倘若没有她在中西医药理学的触类旁通,没有创造出用乙醚来制取青蒿素的方法(这是最原创最重要的发现),那么青蒿素可治疗疟疾这一喜人结果不知何时会诞生吧。在诺奖把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之后,随着事件的发酵,徒生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赞美和埋怨漫天齐飞,这样的结果像极了欧·亨利小说的一贯结局:意  相似文献   

19.
磷酸萘酚喹是一种新结构的疟原虫裂殖体杀灭剂。适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疟疾,包括抗氯喹恶性疟。与国内外主要抗疟药氯喹、哌喹、咯萘啶、奎宁、氨酚喹、青蒿素、蒿甲醚、甲氟喹和本芴醇等对伯氏鼠疟原早K173及其抗氯喹株的疗效进行平行对比观察,该药的效分别是其他抗疟药的2—103和15—334倍;预防疟疾的作用比哌喹箍长1—2周。  相似文献   

20.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颁奖词强调,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在翻阅大量医书的基础上,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实际上也是对参与“523 任务”的全体科研人员在寻找抗疟新药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的肯定。从4年前的拉斯克奖到2015年的诺贝尔奖,诸多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历史秘辛不乏广泛深入的报道,使我们可以从细节中一窥科学发现之艰难;同时,其中所涉及的复杂的协作关系特别是优先权之争,更使这一重大集体创新的真实过程得以充分展现。毋庸置疑,青蒿素的发现已成为中国科学发现与创新的经典案例,但如果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具有恒久价值的内涵,对其历史的回顾,既要追溯细节,又必须超越回忆中模糊的具体。鉴于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反思这一过程将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