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美国犹裔文学巨擘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以独特的视角与真实动人的细节叙事讲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和在异质文化下寻求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心路历程。作品中的男性典型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下,遭遇身份困境与身份迷失;在身份抉择的过程中,由于同一文化对不同文化主体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典型形象对文化身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家庭塞莫尔·利沃夫家族几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地折射了二十世纪犹太人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艰辛.通过刻画美国身份失效后经受精神磨难和心灵割礼的“瑞典佬”,罗斯表达了重获犹太身份,回归犹太传统的内心欲求和希冀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及走向的关切.  相似文献   

3.
潘晓东 《科技信息》2012,(31):223-223,134
美国犹太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主人公身份演变的特征探讨,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认为犹太文化即自我禁锢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冲突会带给文本创作以独特的效用。一方面,犹太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实文本将人心灵深处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利益的严酷限制进行对立,反映出犹太社会群体神秘莫测的心理性格;另一方面,犹太文学文本中采用的压抑且具负罪意识的"自我"解构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深化,形成该背景下对立"自我"的文本理论结构,从而在文学审美和创作领域独辟蹊径,形成当代犹太作家的文本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新春  乔多 《科技信息》2012,(33):477-I0005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位个性独特、创作风格迥异于其他移居美国的犹太作家。本文从《肖莎》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入手,进而探究男性色彩背后所隐匿的女性的命运,透过这部作品考察一下犹太传统文化对辛格创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当代美国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他的"超级短篇小说"<魔桶>通过里奥对犹太博爱,自律的道德信条的执着追求,以及斯坦拉背 弃犹太教规而后又回归犹太传统信仰的心路历程,再次审视了犹太道德传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美国犹太裔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与《战争与回忆》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同情重点是二战中受害最深的犹太民族,本文把这同情归纳为“犹太同情”。因为重视了“犹太命运”的展示和“犹太精神”的挖掘,作家将民族自怜植根于民族自信之上,“犹太同情”便有了深沉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了索尔.贝娄的《雨王汉德森》所蕴藏的犹太文化中强调个体价值、重视人和生命、赞美人间真爱、宣扬乐观主义的思想,指出汉德森的非洲之行是他从犹太文化中获得灵魂滋养并重新确立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有二,一是科学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两层任务,第一层阐明体系框架及内容,完成于党的十四大;第二层阐明理论的性质和地位,完成于党的十五大。二是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内容;(二)补充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和原则;(三)创造性提出治国方略理论;(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五)制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领;(六)探索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共相说的形而上理论和唯物史观比较中西文化的发展。他以价值标准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到以文化类型说明中西文化的同一,再用文化类型的转变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发展,终于比较完整地完成了自己比较中西文化的理论,从一个较高理论层面提出了自己理解的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论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工程结构的第三代设计理论已经初具雏形、呼之欲出.从对结构设计理论的两个基本维度的分析入手,概略论述了第一代、第二代结构设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第二代结构设计理论的局限性与基本矛盾,分析了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构架.对为完整建立第三代结构设计理论尚需展开的研究做出了主题描述.  相似文献   

16.
鲍廷玺是《儒林外史》中一位“性格发展”的戏子形象.作者吴敬梓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细致的白描手法,叙写了鲍廷玺随着家庭环境及生活处境的恶化,由“聪明伶俐”的“气质”少年逐渐迷惘、堕落,最终成为“打诨说笑”的“篾片”鲍老爹.  相似文献   

17.
阿摩司·奥兹是一位有着女性想象自觉的作家,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恋父、背叛传统、单恋欧洲倾向的女性群体,该群体印证了作家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理性思考:恋父行为体现了女性被支配、被操纵、主体性被剥夺的事实;女性尝试以叛逆行为实现突围,突围的力量源于父权的生产性与女性的边缘化益处;身处犹太复国主义和欧洲文化夹缝中的犹太女性产生了比男性更为强烈和持久的身份困惑与信仰危机。这些女性因承载着奥兹的个人思考而成为其对话尝试与主体间性探索的载体,成为其对自身男性、犹太人、知识分子三重身份进行确认的镜像。  相似文献   

18.
李贽,明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少年饱学,中年入仕,官至姚安知府,继而辞官归隐,不欲还家,这种有才不仕、有官不敢,有家不归之“异端”,随引后入无限之叹求,李贽晚而不归,所归于他生命的永恒追求-“真”与“直”,“真”与“直”是李贽全部思想的基础,亦是他种种行为选择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深受杜威(John,Deney)的启发、影响。杜威坚持教育"实验"研究,他的教育理论著作不仅有其深厚的实用主义课程哲学理想,而且始终贯穿其心理学理念。他的"儿童中心"(学生为本),"做中学"(实践出真知),"教育即生活"(体验生活、回归生活)的本质诉求等等都充分体现在2001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中。然而中国的现实结构,国情变化发展又不断冲击着成长变化迅猛的青少年"独生子女",为此,思考中国课改中的"杜威情结",一方面检讨现实儿童世界应予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梳理"杜威现象"对中国教育进程、教育改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反思"教育即生活"的基础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