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柯 《科技资讯》2009,(6):225-226,228
本文从苏州传统民居门窗功能,分类入手,归纳和总结了苏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的营造工艺和装饰的题材,深入探讨了传统门窗所传达的文化心态,封建礼制和伦理道德,并试图从门窗折射出的空间意义和人文内涵中寻求借鉴,影响和启示中国现代本土建筑营造。研究苏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有助于理解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并深刻理解建筑装饰对表达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中汲取有益营养,融古今文化于现代建筑中。  相似文献   

2.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丽霞  王晶 《科技信息》2008,(36):237-237
喀什民居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特色,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喀什传统民居体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用功能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徽州民居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同属于中原文化,有着相同的信仰对象和艺术审美情趣,他们本身在平面布局、建筑外形、结构用材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徽州文化更为内向、尚祖,徽州民居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江南民居则因为被破坏或分化而不成气候。在整个中原文化的大基调下,徽州民居"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是现存古代民居中并不多见的。本文着重通过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艺术手法的对比,研究它们文化传统和特殊艺术风貌,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现存的古建筑遗产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谦飞  高兴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6):11305-11312
随着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深入,当前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缺乏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对于建筑装饰构件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文社科的分析,缺乏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而在研究营造技术时只谈及技术层面,没有深入联系地域艺术表现。因此,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并基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研究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营造特征,可促进提升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的方法及科学性。通过对南峪村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分类调研分析以及科学计算,利用Pearso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营造特征,找出了建筑营造技术与装饰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中国民居简朴而注重实际,建筑的本质着眼于实际功能。因此装饰构件的产生同样着眼于"实用"或"适用"。它们在最初产生时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有的还沿用至今;装饰构件几乎都是房屋的维护构件,而主要的垂直受力构件如木柱和房梁几乎不施加装饰;建筑装饰有着一般发展规律:随着营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从实用性的构件到构件装饰性增强,功能性减弱,但构件仍然保留着维护之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在建筑文化遗产中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该文从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庭院、家具艺术元素方面阐述了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传统民居装饰对古建的研究和修复、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对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对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素芳 《科技信息》2007,(24):459-460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家庭伦理观念及"风水"观念,在我国古民居中都有所体现,而民居中的装饰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传统地域建筑的发展研究,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重新转译,而目前国内对传统装饰构件的研究还停留在艺术人文或部分节点的方向上,缺乏跨学科研究和从房屋的整体营造结构出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通过前期调研基于有限元分析对晋北代表性木结构五架檩木结构、广亮大门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言 《科技信息》2010,(8):I0132-I0132
培田古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地域性特征的代表性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对培田古民居的布局、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上对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研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及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工艺美术创作中,民居雕刻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有着重要的联系。民居建筑中的砖雕、木雕图案与陶瓷雕塑、绘画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将民居建筑元素融入瓷艺创作之中,有利于拓宽瓷艺创作视野,为陶瓷园地增添奇葩。  相似文献   

13.
潮汕独具特色的建筑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是历史留下的鲜活印记.文章分析研究了传统潮汕民居的平面布置构成、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等特点,总结出传统民居的改造原则和改造策略,让改造设计既能盘活传统的潮汕民居建筑,又能有效地保护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和风貌.在楼房林立的新城市规划建设中,找到老建筑存在的位置和价值,让传统建筑重拾生机...  相似文献   

14.
陕西关中民居党家村与晋中传统民居在民族性与地域性相同又相异的建筑文化下,造就了陕晋相近又各异的民居装饰特征.根据对两地民居在雕饰材料、装饰题材以及装饰构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两地同受儒家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熏陶,在装饰材料、题材、门楣及纹样的造型表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党家村民居古拙、简洁、凝炼的装饰风格,较之晋中的细腻华丽、精致、纤巧显得更加厚重、朴实无华.  相似文献   

15.
位于福建厦门湾内的金门目前保存了众多的传统民居,就建筑风貌而言,金门传统民居无论在平面布局、砖石材料运用或是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属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样式,红砖白石、燕尾飞檐、马背山墙,构成金门重要的文化景观。该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金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按题材分为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吉祥器物、文字符号等五大类,每一类都选取典型对象作具体分析,并配以图片进行说明,揭示金门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7.
中原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及原生的景观环境优越性,深刻地影响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语境下,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一、当今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保护存在的问题现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的恰恰是历史上遗留下的规模庞大的民居群体,改革开放之后,破坏消失状况更为严重。所以在许多文章中用"手下留情""争分夺秒"、"抢救"、"救救古民居"等激情的字眼来表达危急的心情。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问题。突出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