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南早寒武世磷酸盐化囊胚期及原肠胚期动物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华洪  陈哲  张录易 《科学通报》2004,49(2):177-180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卵及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产物在探讨生物分类和系统发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却常常难以保存为化石或难以辨认, 因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陕南早寒武世宽川铺段(灯影组顶部)发现大量磷酸盐化的球状化石标本, 其中的一些保存有十分精细的超微结构, 可以辨认出一个卵膜内的受精卵经可能的胚盘形成、囊胚发育、胚盘扩展形成原肠胚直至胚胎的组织分化和幼体孵化的较为完整的演化序列. 这一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将为早寒武世早期后生动物起源、分类、辐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不可多得的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2.
陈方  董熙平 《科学通报》2009,54(1):67-72
在陕西省宁强县石钟沟剖面的早寒武世宽川铺组细晶至中晶磷质石灰岩以及泥晶磷质石灰岩中, 通过酸解处理得到了大量化石胚胎Olivooides, 及其孵化后的幼年个体, 未成年个体和成年体化石(后二者即Punctatus). 通过同步加速器X射线层析扫描显微(Synchrotron 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技术, 用Amira 4.0软件复原了Olivooides和Punctatus三维的内部结构. 对它们的星状结构进行了统计和形态功能学分析, 认为此结构是为了适应快速固着生活而产生的, 可能用于分泌黏液. 对Punctatus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探讨, 认为部分标本中出现的卵状结构并非卵或者其他生物本身的结构, 而是一种产生在生物体埋葬之后, 矿化之前或矿化过程中的埋葬结构. Punctatus的内部结构由横板组成, 可能类似于珊瑚中的横板, 软躯体生长在横板上.  相似文献   

3.
赵东旭 《科学通报》1994,39(2):157-157
1 地质概况辛集组磷块岩主要展布在华北地台的南缘.在晋南一带,辛集组由下往上依次分为五个岩性段:硅质岩和硅质磷块岩段,砂、砾质豆、鲕粒磷块岩段,石英砂岩段,含石膏泥质白云岩段和砂砾屑硅质白云岩段;各段的总厚度20—120m,主要是一套滨海相沉积.豆、鲕粒磷块岩段主要发育在永济、芮城一带,厚度0—10m,呈大小不等的透镜层状,断断续续的展布在中条山山脊两侧,我们曾对这种磷块岩进行过初步研究报道,已知它由各种豆粒、鲕粒和成分非  相似文献   

4.
早寒武世巨型化石带的发现及内蒙古地轴的解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东方 《科学通报》1990,35(5):370-370
1944—1945年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把内蒙古地轴作为太古宙基底长期隆起单位和构造单元提出.它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几十年来见于国内外文献及大地构造或地质图件.1987—1989年,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北缘地质构造演化时对内蒙古地轴进行工作.从板块构造观点分析:1)内蒙古温都尔庙群洋壳残片应在该地轴区域  相似文献   

5.
岳昭 《科学通报》1991,36(1):47-47
早寒武世早期为具骨髂动物演化辐射的开始。在这时期,出现了许多与现代生物亲缘关系不清的动物类群。特别是其中的具多骨片动物(multi-sclerite-bearing animals),因其骨片数量多,形态变异大,常呈离散状态保存,其骨片系(scleritome)及生物分类位置的研究是较为困难的。Zhijinitids就是这样一个动物类群。目前Zhijinitidae Qian,1978(Cambrocla-  相似文献   

6.
1989年报道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的云南火把虫(Facivermis yunnanicus Hou et Chen)躯体的前部具有5对触手, 而尾部被解释成简单的尖缩状; 并认为可能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相关. 此后, 它又被解释为与五口动物或触手冠动物等类群具有亲缘关系. 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发现了完整云南火把虫标本: 完整的云南火把虫不仅显示了躯干前端的5对叶足状附肢, 而且还保存了具2~3圈钩刺的倒梨形尾部. 基于这些重要形态学信息, 本文作者对云南火把虫的分类位置予以重新界定: 其5对叶足状附肢与神奇啰哩山虫(Miraluolishania Liu et Shu)的前躯干附肢十分相近, 似为同源构造, 因而很可能与叶足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此外, 云南火把虫的5对叶足状附肢对于探索叶足类动物和节肢动物附肢的起源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滇东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多年野外化石采集工作发现了许多软躯体化石富集层, 其中包括一些单属种富集层和贫属种富集层. 这些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的产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促使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的大量保存与广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频繁的风暴沉积而导致的快速埋葬, 从而表明早寒武世滇东海盆的生态频繁遭到风暴作用的破坏. 同一软躯体富集层的动物类型很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8.
韩健  舒德干  张志飞  刘建妮 《科学通报》2004,49(16):1644-1652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化石鳃曳动物新属种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gen. nov., sp. nov. (双尾拟管尾虫), 其特征为: 25列吻突, 明显的颈区, 无环纹的躯干以及一对尾附肢, 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现生鳃曳动物的兜甲幼虫以及幼虫型鳃曳动物Palaeopriapulitidae科比较接近, 推测为Tubiluchidae科的直接祖先之一, 双肢型的尾附肢可能为Priapulidae科和Tubiluchidae科的共祖衍征. Paratubiluchus gen. nov. 很可能起源于具25列吻突的幼虫型鳃曳动物, 而且恰好处于兜甲幼虫型鳃曳动物与成虫型鳃曳动物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海绵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哲  胡杰  周传明  肖书海  袁训来 《科学通报》2004,49(14):1399-1402
皖南早寒武世荷塘组黑色页岩中完好地保存了数量众多和分异度较高的海绵化石, 它们代表了早寒武世一个独特的、以底栖固着和滤食性方式生活的动物群, 命名为“西递海绵动物群”. 该动物群生活于浪基面之下含氧的静水环境中. 浮游藻类的繁盛和快速沉积形成了荷塘组黑色岩系, 充足的食物供给、缺少底栖自由取食动物的竞争、早寒武世广泛分布的空白生境以及海水中氧含量垂向分层形成的选择压可能是导致海绵动物发生形态分异和个体大型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贵州凯里早寒武世杷榔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进  赵元龙  巫宜山  袁金良  邰通树 《科学通报》2005,50(10):1055-1057
2004年初,贵州省凯里市第四中学自然科学老师巫宜山带领学生进行科普活动时,于凯里市西北郊翁岭塘一带的寒武系灰色一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含钙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及棘皮动物始海百合类化石,5月初,我们应邀主持这一发现的研究,经多次野外观察、化石采集及剖面测制,  相似文献   

11.
早寒武世曳鳃形目化石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迪颖  陈均远  J.Vannier 《科学通报》2005,50(15):1663-1669
曳鳃动物(priapulid)代表了现代动物界一个小门,仅描述了18个现生种,但它们却是寒武纪海洋中最重要的底内生动物,主要化石记录以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及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为代表.5.3亿年前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被划分为6个基本类群:管状蠕虫类(selkirkiid)、棒形虫类(corynetid)、安宁虫类(anningid)、古蠕虫类(palaeoscolecidan)、瘤节虫类(tylotitid)、曳鳃虫类(priapuliid).另外,寒武纪早期另一个重要的底内生蠕形动物类群星虫动物门最近也已报道.中国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的研究近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一些既有属种得到形态修正与深入研究,一些新类型及分类群被描述或建立.其中韩健等研究了帽天山页岩中一类新的古蠕虫化石Tabelliscolex;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的Xiaoheiqingella并发表了Yunnanpriapulus,将它们归入曳鳃动物现生科Priapulidaet;Huang等修正了帽天山页岩中曳鳃动物Corynetis,并描述了一个新的类型Anningvermis,分别进行了形态功能学解释,并建立两个绝灭新科Corynetidae和Anningidae;Dong等报道了湖南中晚寒武世直接发育型蠕虫胚胎化石Makueliahunanensis,可能代表了曳鳃动物门古蠕虫类的胚胎发育阶段,韩健等在最近论文中论述了曳鳃形目(Priapulomorpha包括Priapulidae和nibiluchidae)在早寒武世的祖先Xiaoheiqingella和Paratubiluchus.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御敌害或捕杀猎物,许多现生动物发育有专门分泌和储藏毒素的毒腺,然后再通过专门的组织和器官,例如表皮组织、螫针、螫肢、毒牙等,将毒素排出体外,使敌害或猎物中毒.我们将这类能产生毒素的动物统称为有毒动物.防御型有毒动  相似文献   

13.
胡世学  罗惠麟  侯蜀光 《科学通报》2006,51(11):1366-1368
报道了云南早寒武世乌龙箐组关山动物群中新发现的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化石. 关山动物群始海百合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始海百合类之一, 具腕、萼和柄, 其萼板形态简单, 无缝孔和瘤突, 腕长, 呈旋卷状, 柄较长, 柄与萼的长度之比较大. 关山动物群始海百合类棘皮动物的发现, 不仅对研究棘皮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材料, 而且对研究早期棘皮动物和始海百合类生态习性变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寒武世巨型化石带的发现及蒙古地轴的解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东方  陈从云 《科学通报》1990,35(5):370-373
  相似文献   

15.
韩健  胡世学 《科学通报》2005,50(15):1669-1674
因为化石保存以及埋葬过程中的复杂性,黄迪颖等[1]依据新的证据对澄江化石库中一些化石鳃曳动物的形态和分类问题提出了与韩健等[2]相左的看法,这些看法对于研究寒武纪生物爆发过程中翻吻动物的多样性非常有意义,但其中部分内容值得进一步商榷:1关于Xiaoheiqingellapeculiaris,  相似文献   

16.
陈均远  迟慧梅 《科学通报》2005,50(16):1750-1757
贵州瓮安前寒武纪陡山沱组含磷沉积保存了大量精致的生物结构, 它们多数为微型球状, 代表海藻, 疑源类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动物类型的胚胎. 文中报道了其中与腔肠动物有亲缘关系的胚胎和幼虫. 这些胚胎由早期卵裂胚胎和双层状原肠胚所组成. 它们均属于等大、辐射全卵裂类型. 原肠胚多数具较大的原肠腔, 原肠腔内充满了由卵黄递降所形成的有机残余. 通过透射光学显微镜观察所发现的卵形或纺锤形浮浪幼虫状构造大多缺乏口, 肠胃腔为卵黄递降物所充满. 它们很可能代表非取食性的幼虫. 只有少数浮浪幼虫具中空的肠胃腔和位于狭窄一端的口. 将这些化石解释为取食性的幼虫. 以上与腔肠动物可能具亲缘关系胚胎的研究将为动物起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刘建妮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科学通报》2004,49(10):977-984
长久以来, 地球上最大的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重大论题之一. 传统上认为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密切相关, 但新的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这两大类群分属于原口动物超级谱系中的不同分支. 尽管古生物学家多认为节肢动物应该植根于早期一类称作叶足动物的具有成对不分节附肢的蠕虫, 但却始终未能发现可靠的中间桥梁去联系它们. 本文报道一种发现于著名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兼有叶足动物和节肢动物镶嵌特征的珍稀动物. 一方面, 它具有节肢动物的关键创新特征, 例如成对的眼睛和触角所显示的初步头化, 以及初级异律分节躯干所显示出的躯干分部性; 另一方面, 它却保留了叶足动物的典型特征: 如蠕虫状的体形、背刺以及叶足状附肢. 这一珍稀过渡类型的发现将为节肢动物的起源探索投进新的曙光; 这一发现也暗示着, 最原始的节肢动物很可能具有成对的单支型附肢, 而双支型附肢只是后来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鳃曳动物在寒武纪曾经辉煌一时,但因躯体构型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限制,其各大支系随后相继绝灭,唯有鳃曳形目一息尚存至今。研究表明鳃曳形目自寒武纪以来形态未发生较大变化,无论在宏观还是分子水平都属于活化石,这种进化保守性以及新近发现的寒武纪胚胎化石对于了解动物的变态发育起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伴月 《科学通报》1990,35(8):607-607
乌尔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首府巴彦浩特镇北西约50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26′—105°30′,北纬39°10′—39°14′。乌尔图及其附近出露有大面积的红层。因为在邻近的乌兰塔塔尔地区和豪斯布尔都盆地的查干布拉格地区都曾发现过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宁夏区测三分队(1979)、敬万林等、黄学诗和杜文臣等都认为乌尔图地区红层的时代也为  相似文献   

20.
杨小菊  何承全  黎文本  朴太元 《科学通报》2003,48(14):1553-1556
最近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穆棱河右岸青龙山一带穆棱组标准剖面地层中发现多属种海相沟鞭藻化石: Circulodinium cingulatum He et al., Circulodinium attadalicum (Cookson et Eisenack) Helby,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 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及Sentusidinium sp., 它们都是世界各地早白垩世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属种. 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 在穆棱组沉积时期, 鸡西盆地曾经历过海侵或海泛, 修正了以往所谓的穆棱组为纯陆相沉积的观点, 并为穆棱组地质时代的确认提供了新的依据, 也为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古地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海相沉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