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优化的自适应总体最小二乘系统辨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监督信号和训练信号都含有噪声的系统辨识问题,如果采用经典的最小均方和迭代最小二乘算法进行估计,会带来较大的误差,而直接求解又会有较大的计算量,不利于在线计算.将权向量的求解转化为增广输入向量自相关矩阵瑞利商的受限最佳化问题,对增广输入向量进行遮代估计,同时建立了步长因子和误差信号问的函数关系,这个函数关系是建立在代价函数相对于步长梯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基于经验公式.所提算法结构简单,具有更好的稳健性,仿真表明这种算法相对于同类总体最小二乘算法和其他自适应算法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收敛精度.  相似文献   

2.
曹璐  陈小前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7):1401-1405,1411
由于传统的增广卡尔曼滤波方法难以有效解决带有未知参数估计的强非线性、非高斯动力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对粒子滤波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近似思想的增广粒子滤波方法。这一方法利用高斯随机游走模型对未知参数进行增广建模,再通过粒子滤波方法进行状态估计。为了提高观测新息的利用率,提出了一种新的重要性函数;针对高斯随机游走模型方差不断增大的问题,采用了修改后的Kernel平滑模型进行解决;对粒子重采样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了混合重采样的策略,增强了粒子活性。通过算例进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周理  蒋新华  王雷 《系统仿真学报》2012,24(12):2587-2592
通过研究合金热挤压过程中的突变现象与观测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观测值增量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基于增量估值模型的混杂系统,实现对挤压过程连续状态和离散状态的有效辨识;其中,针对连续状态的辨识,为了对参量进行有效检测,将参量设计为增量加速度向量,根据观测量瞬间变化时原有稳定系统观测模型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从而导致新息序列统计特性发生变化的事实,构造了一种增量向量检测器;针对离散状态的辨识,采用隐马尔科夫模型,结合混杂模式转换概率矩阵,构建了一种离散状态辨识器。最后,基于新提出的混杂系统模型,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有效的突变预测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算法具有良好的突变预判性。  相似文献   

4.
水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辨识是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状态监测和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把6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适当简化,给出Falcon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在最小二乘算法(LS)和递推最小二乘算法(RLS)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新总最小二乘算法(MILS)的水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辨识方法,最后给出MILS辨识算法、RLS算法和LS辨识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证明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利用多新息最小二乘算法得到的水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参数更接近于理想参数,能够更好的描述水下机器人的动态特性,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操纵与自适应控制的研究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均匀采样数据系统的AM-RLS辨识方法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一类非均匀采样数据系统的提升状态空间模型,进而得到其对应的输入输出表达.针对辨识模型信息向量中存在未知的中间变量,提出非均匀采样系统基于辅助模型的递推最小二乘(AM-RLS)辨识方法,基本思想是用辅助模型的输出代替信息向量中的未知变量.并对算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研究,来说明提出辨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首先给出判定a是奇素数模p的平方剩余的增广Petri网模型,然后给出求解二次同余式x2≡a(modp,p≥3,素数,(a,p)=1)的增广Petri网模型.同时给出这种类型增广Petri网的矩阵分析和状态方程,从而导出由EXN网的输入求其输出的算法.  相似文献   

7.
复杂的链式规则求导计算是动态神经网络在线学习算法中梯度向量计算的主要瓶颈,针时这一问题,根据P.Campolucci等人提出的动态系统梯度信息信号流图分析方法,设计了动态神经网络的在线学习算法,该算法可以直接从网络的信号流图及其伴随流图中获取目标函数关于网络参数的梯度信息,从而简化了算法梯度向量的计算.为了确保算法的稳定,根据Lyapunov稳定性定理,提出并证明了可以保证算法收敛的自适应学习速率,并且学习速率容易获得.利用NARX神经网络对非线性动态系统在线辨识的仿真实例也表明了本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首先给出判定a是奇素数模p的平方剩余的增广Petri网模型,然后给出求解二次同余式x2≡a(modp,p≥3,素数,(a,p)=1)的增广Petri网模型.同时给出这种类型增广Petri网的矩阵分析和状态方程,从而导出由EXN网的输入求其输出的算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环境温度变化会影响加速度计输出从而导致测量精度变差的问题,研究了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组合温度控制系统的对象建模问题。工作过程中加速度计内部与外界存在温度梯度,实时地进行着热量交换,需要为加速度计组合设计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确保加速度计工作在恒定的工作点从而提高导航精度。为了进行合理的温度控制系统回路设计,设计了多工作点加速度计升温实验,采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和近似支持向量回归对被控对象模型进行了辨识,辨识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解的分数阶系统辨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分数阶线性系统的一种有效辨识算法.该算法可以辨识出系统的模型参数,同时也可以对系统的阶次进行辨识.通过基底变换把分数阶系统的系统矩阵变换成对角阵,这就把原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转化为若干简单的子系统的和,从而降低了辨识问题的复杂性.该算法还能容易地获得系统的输出误差对其模型参数及系统阶次的偏导数,从而可以选择利用梯度的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法和拟牛顿法等,进行系统辨识.最后给出了实例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波束成形计算复杂度过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集员共轭梯度的约束自适应波束成形算法。运用共轭梯度算法原理,在期望信号功率保留的约束条件下使输出方差最小,得到权重向量,避免计算输入信号的协方差逆矩阵,有效达到收敛。集员方法运用时变边界约束条件,实行数据选择性更新,减少计算复杂度。该算法运用集员方法和共轭梯度,避免重复计算,得到有效的权重向量,保证良好的收敛性能。又对算法进行计算复杂度和收敛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保证良好的收敛性能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12.
多目标优化方法经历了一个从确定性搜索算法到随机搜索算法的过程 ,本质上仍是单目标优化的目标组合方法到真正意义上的向量优化方法的过程 ,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中 ,但仍有大量未解决的问题。对多目标进化计算的研究是近年来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重点 ,但目前仍未能证明多目标进化计算的收敛性 ,同时 ,单目标进化计算的收敛性结论不一定能推广到多目标的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并证明了三个定理 ,并且算例说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机载预警雷达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针对传统最小均方误差(least mean square, LMS)算法在短快拍数条件下的波束形成性能下降以及因迭代震荡易收敛于局部最优值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方差减小梯度下降(stochastic variance reduction gradient descent, SVRGD)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首先,建立面阵列接收信号数据模型。其次,基于随机梯度下降原理,引入方差缩减法通过内外循环迭代方式进行梯度修正,以减小随机梯度估计的方差,建立算法模型与实现流程。最后,通过设置平面阵列仿真场景,分析SVRGD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在波束形成、抗干扰、收敛速度等方面的性能,验证了该算法在低快拍数、强干扰和强噪声背景下具有的优良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α稳定分布噪声环境下的自适应滤波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梯度范数的变步长归一化最小平均p范数(variable step size normalized least mean p norm, VSS-NLMP)算法。该算法首先对梯度矢量进行加权平滑,以减小梯度噪声的影响,然后利用梯度矢量能够跟踪自适应过程的均方偏差这一特点,利用梯度矢量的欧氏范数控制步长的变化。给出了新算法的迭代过程,然后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较现有变步长NLMP算法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水声信道混合型常数模盲均衡新算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克服常数模算法(constantmodulusalgorithm,CMA)收敛速度慢、符号误差常数模算法(signerrorcon stantmodulusalgorithm,SECMA)收敛后剩余干扰大的缺点,利用常数模代价函数和符号误差常数模代价函数定义了一个混合常数模新代价函数,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该代价函数的特性,构造了具有常数模代价函数梯度矢量与符号误差常数模代价函数梯度矢量联合更新的混合常数模新算法(mixedconstantmodulusalgorithm,MCMA)。调整该算法中两个梯度矢量的比例系数,可提高该算法收敛速度、减少收敛后的均方误差。通过对水声信道均衡的计算机仿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Several decades ago, Profs. Sean Meyn and Lei Guo were postdoctoral fellows at ANU,where they shared interest in recursive algorithms. It seems fitting to celebrate Lei Guo's 60 th birthday with a review of the ODE Method and its recent evolution, with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emes:The method has been regarded as a technique for algorithm analysis. It is argued that this viewpoint is backwards: The original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method was surely motivated by an ODE, and tools for analysis came much later(based on establishing robustness of Euler approximations). The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rvey of recent research in machine learning that shows the power of algorithm design in continuous time, following by careful approximation to obtain a practical recursive algorithm.While these methods are usually presented in a stochastic setting, this is not a prerequisite. In fact,recent theory shows that rates of convergence can be dramatically accelerated by applying techniques inspired by quasi Monte-Carlo.Subject to conditions, the optimal rate of convergence can be obtained by applying the averaging technique of Polyak and Ruppert. The conditions are not universal, but theory suggests alternatives to achieve acceleration.The theory is illustrated with applications to gradient-free optimization, and policy gradient algorithms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   

17.
针对背景噪声中复正弦信号的检测和估计问题,分析了自适应格型IIR陷波器的两种复数算法即梯度算法和简化的梯度算法的收敛性能,证明了输入白噪声方差的大小不影响收敛速度。并分析了由一阶自回归模型产生的有色噪声对算法的收敛性能的影响,为有色噪声中复正弦信号检测的自适应过程的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天  李峰  贺乃宝  顾亚 《系统仿真学报》2022,34(11):2377-2385
针对非线性系统中噪声的干扰,研究了一类神经模糊Hammerstein输出误差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辨识方法,利用组合式信号源实现静态非线性模块和动态线性模块参数辨识的分离,推导了相关性分析法和辅助模型递推最小二乘辨识方法估计动态线性模块和非线性模块的参数,有效抑制系统输出噪声的干扰。仿真结果表明:与最小二乘算法、多项式模型以及多信息方法相比,提出的方法具有参数估计收敛速度快,辨识精度高,建模误差小等优势,验证了所提学习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一种混沌遗传算法及其在测试生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存在的早熟与收敛速度较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混沌遗传算法,该算法利用混沌序列的随机性、遍历性及规律性等特性来控制交叉与变异操作,可有效克服早熟收敛。介绍了一种组合电路测试生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对所提出的混沌遗传算法在测试生成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克服标准遗传算法中的局部收敛问题,加快了测试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Some papers on stochastic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have established convergence algorithm using a least-squares parameters. With th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GPC, global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 key problem in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However, now global convergence of GPC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algorithms in computing a least squares iteration. A generalized model of adaptive 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 is presented. The global convergebce is also given on the basis of estimating the parameters of GPC by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