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类型化是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文学类型化有着多方面的动因:一是文学类型化有着传统的原因;另一原因是电视叙事的类型化和电视叙事作为儿童“元叙事”而导致儿童对类型化文学的接受。此外,文学类型化与大众文化盛行及文化产业化、文学商品化有关。文学类型化可能导致文学成为模仿写作和商业化写作。  相似文献   

4.
若用后现代哲学解读卫慧作品,身体不过是前意识层面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性行为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性欲意向,一种爱欲知觉。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说,性关系是一个身体寻找另一个身体、以确认人与人的共在关系。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由“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再到“身体叙事”的叙事革命,在100年内实现了中国女性由个性解放到身体解放的现代神话。但由于远离我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围剿与唾弃。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大众文化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走向兴盛繁荣.电视剧面向大众,走向世俗,但其世俗娱乐功能与其文化普世意义同等重要,更何况在我们这样一个数千年来“风”“雅”“颂”传统并重的国度.倡导主旋律,追求雅俗整合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与欣赏的双向需求,并由此成为贯穿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有重要价值意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依托影像作品的叙事与传播,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手法三个层面提升叙事策略,同时还要从媒介生态、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讲好中国茶故事”,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孙璐  卜晨光 《科技咨询导报》2009,(15):214-214,216
在媒介文化日益多元.传播形式日益丰富的宏观背景环境下,主持人“讲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主持叙事与传播模式被众多节目与主持人广泛使用,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作为一种有声语言传播的新兴表述风格,在其传播效果中,使得受众在欲知、应知、获知三方面得到有效统一,从而实现了电视节目的有效输出与电视受众审美期待的“双赢”构想。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短篇小说叙事模式实现了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的转变,“五四”作家为实现这种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方面分析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童淑华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27-28,30
从叙事角度解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文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综合运用的叙事技巧,叙事意向的正、反发展以及简化的叙事模式,凸现了“底层的温情”、“平凡的高贵”这一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13.
以电视剧《蜗居》为代表的很多当代叙事文本经由叙述现实热点问题构成欲望叙事的基本面相,但欲望叙事最终并未真正完成,原因在于叙事伦理维度上追求的欲望叙事由于叙述者的价值偏爱堕落为伪欲望叙事。欲望叙事与伪欲望叙事的吊诡成为当代叙事文化的根本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4.
刘逢秋 《科技信息》2008,(35):294-294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叙事学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叙事和广告的结合则产生了另一种更新的“广告叙事”。这一新型的叙事形态更加注重叙事的技巧,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具体的广告案例,来分析广告在叙事过程中具体处理方法,包括视点的选择和转换及其引发的“误会”修辞。  相似文献   

15.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和中美科技紧张的局势下,全球科技话语呈现竞争性格局,我国要构建一种有力的对外话语和战略叙事体系。立足于竞争性格局下的对外科技话语的实践定位,从对外内容的叙事短板、“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优势、官方多元叙事供给不足三方面对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的挑战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对策是建构以叙事符号、叙事结构、叙事语态“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叙事策略,有理、有力、有节地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7.
屯垦叙事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新近发掘的亮点,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戈壁母亲》进行症候式解读,发现其借助于大众文本叙事形态、有效地链接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众文化接受语境,成功地超越了个体的“怀旧”和历史线性叙述的局限,在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接合中实现了“去政治化的政治”。  相似文献   

18.
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在国外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国内的时间就更短。关于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兴起,目前国外学者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基于对教育科学化追求中的研究方法的反思。第二种看法强调,教育叙事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学科渗透与方法借鉴的结果。第三种观点强调,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必然性的方法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则希望叙事研究能够提供一条倾听教师声音、并从教师内部来理解其文化的途径。教育叙事有如下大体的分类:  相似文献   

19.
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并分析其历史建构的文化内涵,认为经过历代主流文学的塑造,“母亲”与受难、牺牲、无私、爱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转化规则,母亲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意义承载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种信息随着叙事的传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母亲的道德评价与要求。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作为先秦文献中记载祯祥变怪物之最甚者,它对光怪陆离的神祗神格的叙述,通过兽形形象的变形得以呈现,可谓登峰造极,将原始初民朴拙的综合生命观念及虔诚的原始图腾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变形叙事的一座高峰。纵览《山海经》,神祗神格的变形物象描摹可谓俯拾皆是,打造了无与伦比的变形神话叙事世界,其生成最大程度地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通过天神、地祗、神兽神格的形象叙述,创造了俶诡怪诞、瑰丽旖旎的变形世界。依据人类与兽类变形的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兽形形象变形叙事可凝炼为人兽嵌合型、兽兽嵌合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