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亮点之一,而南宋词人的爱国悲歌又是宋词的一个闪光点。当时,有近百位词人创作出四百六、七十首作品。这些作品描述了金兵元军南侵造成的巨大破坏,并谴责其野蛮罪行;同时又写出南宋人民抗敌北伐,收复中原的报国壮志,并呼唤再造中兴大业。这些作品还叙写了南宋人民怀念“中州盛日”,系心神州大地,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并且反对和议,斥责奸佞,鼓吹重用有真才实学的各类人材。他们忧国忧民,丹心不改。并试图探讨南宋衰亡的历史教训。它们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为唐五代、北宋词所罕见。对后世爱国者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新潮派”诗歌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新潮派”诗歌有何特征?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它是否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潮派”?诗人们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中国诗歌之“举大Xian者”?他们是否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对此,过去尚无一篇全面的评论文章。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潮派”诗歌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介。指出:“新潮派”诗歌正陷入泥沼之中,如不自拔;将无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体之忧”,即“有”之境;“一体之乐”,即“无”之境,两者构成了王阳明诗歌“有无之境”的心学色彩。王氏诗歌是明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5.
薛师石深受“永嘉四灵”影响,是南宋江湖诗派中的重要成员。薛师石家境宽裕,在温州会昌湖旁购地筑室,自称“瓜庐”。当时温州诗人常常在瓜庐雅集,浏览景物,创作诗歌,品评高下,薛师石是这种雅集诗社的主持者,参与者包括叶适、“永嘉四灵”等。他们以“作唐诗”相标榜,力求造句“惊人”。薛师石《瓜庐集》存诗112首,大都描写温州及其周边秀丽山水风光,诉说自己隐逸情怀,偶有关心现实之作。值得强调的是薛师石与“永嘉四灵”交往频繁,呈现在诗歌中的生活片段大致分为相聚之欢趣、送别之眷恋、别后之思念、去世之悲悼等四个方面。“永嘉四灵”“或仕或客”,多少为尘俗所累,且经济拮据,其诗歌具有一种清寒凄苦的风貌。薛师石不为生活琐事烦扰,悠闲自在,逍遥江湖,其诗歌“清而又清,淡而益淡”,因此显示出与“永嘉四灵”有所区别的风格,成为南宋江湖诗人中极高的标杆。  相似文献   

6.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中,艺术家们为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蓬勃发展,纠正“纯诗”的影响,使抗战诗歌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朗诵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这些探讨集中在“朗诵诗”的存在意义、“朗诵诗”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上。这种讨论促进了中国现代新诗艺术的口语化、散文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力主教育为“抗战”服务.1938年底、1939年初两次到香港,宣传抗战、创办中华业余学校,还结合抗战救亡写了不少诗歌。惜乎《中国现代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有关教育家陶行知的章节以及报刊上缅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只字没有提及;近读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小思)女士寄给我的她所著的《香港文纵》有《陶行知在香港》一篇,较详细地述说了陶先生在香港一段时间的文化教育活动.现撮要如下,以资更好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936年夏天,“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在  相似文献   

8.
一“永嘉四灵”,是指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等四位永嘉诗人。不仅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带一个“灵”字,而且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诗歌艺术风格也十分近似,成为南宋时一个有一定影响的诗派。文学流派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永嘉四灵”在南宋时期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诗人穆木天自称是“东北大野的儿子“.20年代,他执著于象征主义诗艺,魂萦梦绕的“东北“故园已然呈现出“异国薰香“.30年代,他诗风大变,高唱“流亡者之歌“,诗情让位于言说.其间,“东北人“的身份认定以及微妙的文化心理可窥一斑.抗战爆发后,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但“东北“情结日益湮没于抗战喧哗,潜伏于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0.
田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际诗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走向世界的战斗鼓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他的诗篇便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日本等国翻译出版,并且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评价。《给战斗者》被称为“一部抗战初期最优秀的诗作”,而长诗《赶车传》被赞誉是“一面诗的魔镜”。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南渡初年烽火岁月后,理学思想再次占据了学术论坛的重要地位,其学术观点和文学创作主张对南宋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经典”化的晚唐诗风和“陶、韦”诗风被逐渐打造为最符合理学家审美理念的,直承《诗经》的诗歌经典范式,而诗歌创作中的含蓄蕴籍和萧散冲淡便成为理学影响下南宋诗坛的两大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12.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GibranKhalilGibran,1883-1931)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语与英语写下多种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涛等,他几乎与印度现代伟大诗人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本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  相似文献   

13.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14.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他们才对“中华”二字如此情深:因为邂逅如新事业,他们才对“报国”之念充满信心。这是一个从加拿大回归的如新团队,他们是中国直销精英中的不凡者,他们为寻求自强之路而远行,他们又因富民之愿而回归。  相似文献   

15.
抗战期间,与大后方的学人相比,沦陷区一批保持民族气节、潜心向学的科学工作者,除生活困苦之外,还面临生命危险等更为严重的压力。秉志与刘咸、杨孝述等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在沦陷区上海克服各种困难维持中国科学社社务,继续发刊《科学》、《科学画报》,坚持明复图书馆的开放,提供了科学交流的平台,记载了科学进步的历程,保存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火种;千方百计坚持科学研究,并关注后辈学人的成长,为战后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深知科学在抗战中的作用,毅然走出书斋,以自己之所长,通过《科学》、《科学画报》、《申报》等媒介发表言论,宣扬科学抗战报国、抗战救国、抗战建国。他们的对敌斗争与抗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与真枪实弹的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沦陷区的谍报战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丽画卷,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畏强敌的崇高情怀与情操,是名副其实的另一种抗战。  相似文献   

16.
<正>曹操和其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其悲悯情怀。然因为他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家国忧患意识和个人生命忧虑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之异同。一、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家国忧患意识之同异作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亲历者,曹操和曹植的家国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消弭战乱、立志报国、平定天下、关  相似文献   

17.
荀况《成相篇》,乃中国说唱文学之始祖。《成相篇》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成相篇》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成相篇》中普遍运用“四字对偶句”.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成相篇》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响波及后代汉乐府诗歌、宋词、元曲以及民间说唱文学。《成相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以“乱”为核心,先叙致乱之因,后论拨乱之法。第二段由今日之“乱”而怀念往时之“治”。第三段乃《成相篇》之核心.提出君主治理国家、拨乱反正之方略,对大治社会进行描绘。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 ,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 ,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 ,研究甚少。他的汉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艺术造诣很高 ,卓然独立 ,自有风貌 ,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其中禹域咏史之作 ,亦不乏佳构 ,具有史料、思想、艺术等多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笔记小说”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有特色的文体。解放后,汪曾祺与孙犁都写过这种小说,也留下了一些名篇。但是,在数量上,与河南作家孙方友都无法相比。同时,他们也是属于一种“客串”——即偶尔为之,孙方友则是作为一种终生的追求,一种执着不懈的探索。从1985开始,孙方友历时30年,洋洋洒洒写下了756篇小说,形成了《陈州笔记》与《小镇人物》两个系列。他用心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笔记小说的王国,一个蔚然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苍桑句便工。”时代的动乱,国事的蜩螗,往往是成就诗人的契机。刘过便是一位在充满了苦难与屈辱、反抗与斗争的时代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所生活的南宋,正是国家处于“南共北,正分裂”的时代。为了拯救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广大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金人的野蛮劫掠。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把刘过卷入了风雷激荡的现实。时代风雨的洗礼,“负才不羁”、“恒以功业自期”的气度和才情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很自然地选择了抗战救国这一重大主题作为自己诗作的基本内容,并且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深刻地表达了这一内容,使他的诗达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