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研究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缺氧和硝化序批式MBBR系统(A2N-SBMBBR系统),在COD/TN平均值为2.98,单个运行周期为12 h的实验条件下,分析了单个代表性周期内反硝化除磷过程中三氮、TP和有机物的降解规律,并研究了A2N-SBMBBR系统单个代表性周期中DO、ORP和p H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A2N-SBMBBR系统中实现了反硝化除磷现象,脱氮、除磷效率分别达到77.86%和76.14%;COD主要在厌氧和硝化阶段去除,TN主要在硝化和缺氧阶段去除,在硝化序批式MBBR中出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在系统运行的缺氧阶段中,有一部分反硝化聚磷菌可以利用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吸磷反应;厌氧、缺氧阶段DO控制在0.2 mg·L-1以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在对BOD5和SS进行有效去除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脱氮除磷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本文简要论述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3.
常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在对BOD5和SS进行有效去除的同时,还应根据需要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脱氮除磷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本文简要论述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铜钱草为供试植物,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在铜、锌分别胁迫下,铜钱草净化水中氮磷的效果及其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0天的培养,低浓度的铜锌(0.5、1.0mg/L的铜、锌和1.5mg/L的铜)提高了植株净化氮、磷的效果.低浓度的铜、锌处理(尤其是1.0mg/L)促使植株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叶绿素а/β明显增加,且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丙二醛含量维持较低水平,说明植株叶绿体微结构完善、细胞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植株对氮、磷的净化;与对照组相比,2.0mg/L锌处理明显降低了铜钱草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主要缘于锌的胁迫通过降低叶绿素总量、叶绿素а/β值,且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导致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8.40μmol/gFW),使植株内环境出现氧化胁迫、生长受损所致.研究表明,铜钱草对铜、锌具有一定的耐受力,较低浓度的铜、锌有助于其对水体中的氮、磷的去除.  相似文献   

5.
活性污泥—藻类共生间歇法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氮,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污水氮、磷处理工艺。研究表明,用活性污泥-藻共生的间歇法有效地去除模拟城市污水中的氮、磷。采用人工富营养形式利用氮,可以取消惯常缺氧反硝化过程。活性污泥在系统中提供良好的絮凝作用,无需专门除藻措施。混合条件不影响藻类生长。藻类死亡后形成的有机物能被活性污泥利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污水氮、磷处理工艺.研究表明,用活性污泥一藻共生的间歇法有效地去除模拟城市污水中的氮、磷.采用人工富营养形式利用氮,可以取消惯常缺氧反硝化过程.活性污泥在系统中提供良好的絮凝作用,无需专门除藻措施.混合条件不影响藻类生长.藻类死亡后形成的有机物能被活性污泥利用。  相似文献   

7.
<正>垃圾渗滤液为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态氮导致水中的C/N严重失衡,使常规生化处理工艺对渗滤液的处理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实际工程中常用吹脱法去除渗滤液中的氨氮,但吹脱法存在尾气回收,"二次污染"的问题。化学沉淀法作为废水脱氮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故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以磷酸氨镁结晶法  相似文献   

8.
以三聚氰胺、磷酸三甲酚和聚磷酸铵为氮源和磷源,研究了磷和氮两种元素对天然多羟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的热降解成炭行为的影响;结合热重分析(TG)和极限氧指数(LOI)等对膨胀体系(淀粉/磷/氮/季戊四醇)中的成炭和阻燃效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磷和氮两种元素的存在有利于淀粉的热降解和成炭,而且磷、氮协同作用对淀粉的成炭贡献显著,以淀粉为碳源对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使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污泥热解-厌氧消化后上清液中的氮、磷元素,生成的沉淀采用热解方式脱氮,再回用于污泥热解上清液的处理,从而降低药耗成本,实现循环。实验结果表明,热解物料上清液中生成鸟粪石的最适反应时间为30 min,p H为9. 0,投药Mg/N/P比例(摩尔比)为1. 5∶1∶1;氮、磷回收率分别可达85. 6%及97. 3%。通过4 h、5oC·min~(-1)升温速率的煅烧过程,可脱除生成沉淀物中92. 2%的NH+4-N。在最适煅烧、处理条件下,外加少量药剂补充,鸟粪石可多次回用。根据计算,循环29次后无需另行投加药品。  相似文献   

10.
氢氧化镁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大部分磷尾矿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本文系统介绍了通过磷尾矿回收镁资源制取氢氧化镁的途径和方法,指出了磷尾矿回收利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FeSO4和KMnO4反应制备新生态铁氧化物去除水中的磷酸盐。结果表明:KMnO4与Fe-SO4的最佳投加摩尔比为0.33。KMnO4/Fe2 +工艺混凝对水中磷的去除效率随铁盐投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溶液pH值的增加而降低。相比较Fe2(SO4)3,KMnO4/Fe2 +工艺在溶液pH值6 ~9时可提高对水中磷的去除率,这种除磷效果的差别归因于传统铁盐与新生态铁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当溶液中存在钙离子或镁离子时,KMnO4/Fe2 +工艺在pH值4 ~9范围内均可提高水中磷的去除率,在溶液pH值7 ~9范围内其去除率增加显著,为KMnO/Fe2 +工艺除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离子注入技术对磷砷化镓进行了掺氮,给出了组分在0.175 ≤ x ≤ <0.8间氮能级随组分变化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污水处理中传统的A2/O工艺,该工艺具有在消减COD的同时有效脱氮除磷的优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对该工艺固有的一些弊端进行了分析,针对工艺中三类主要微生物: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竞争碳源、世代生长时间不同、食荷比要求不同的内在矛盾,列举了一些针对硝酸盐干扰释磷,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等的解决措施,并阐述了当前脱氮除磷工艺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生物脱氮是去除水中氨氮的一种较为经济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中氮的循环,利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联合作用,将水中氨氮转化为氮气以达到脱氮目的。目前,应用广泛的A/O、SBR、氧化沟等脱氮工艺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开发的,但这些脱氮工艺普遍存在氨氮负荷过高而引起的出水不达  相似文献   

15.
在氯离子存在条件下,采用电化学间接氧化法对低氨氮的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硝酸盐氮、有机氮和总有机碳(TOC)等其他污染物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盐氮的存在对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小,氨氮去除速率k在0.194~0.269 mg·L-1·min-1,氨氮的去除反应符合准零级动力学;有机氮的存在会降低氨氮的去除效率,当有机氮浓度大于5 mg·L-1时,氨氮的去除效率从61.1%降低到10%以下;初始TOC浓度的变化对氨氮去除的影响较小,电解90min后氨氮的去除效率都在55%以上。实际废水的电解实验证实,该方法可使出水氨氮优于国家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排放标准,表明该方法在低浓度氨氮废水的深度处理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冯伟 《河南科技》2007,(21):38-39
目前,对城市污水主要采取二级处理,而活性污泥法以其工艺相对成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而成为污水二级处理的主流工艺.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而且它主要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目的,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则微乎其微,经该法处理后的出水排入水体仍将造成富营养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鉴于氮在磷砷化镓中能形成等电子陷阱,人们曾希望向砷化镓掺氮并研究其有关特性,但均未获成功[1~3]。主要困难是,即使用离子注入技术向砷化镓注14N+,但退火后的结果表明,氮的特征峰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静态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水葫芦的生长及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实验表明:在20d内,水葫芦数量增加了97%,每增殖1g水葫芦可以去除氮、磷和CODcr分别为6.62mg、0.55mg和55.84mg.在实验期间,调查了三湘江漳州师范学院段水葫芦的分布情况,并对该河段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葫芦对该河段水质主要起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1.冬小麦的需肥特点. 冬小麦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在江南需要120~130天,黄河流域需要220~250天.冬小麦全生育期经历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至成熟几个时期.冬小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3千克,磷(P2O5)1千克和钾(K2O)3千克.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是有差别的,越冬前需要的养分不多,大量吸收养分是从返青后开始的.冬小麦在返青以前植株生长量较小,吸收氮、磷、钾的数量较少.返青以后,随着植株地上部的迅速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吸收养分数量随之显著增加,从拔节到开花这一阶段养分吸收率增长最快,对磷、钾的需求量较氮多,近2/3的磷、钾和1/3的氮是在这一时期吸收的.开花以后,麦株以很快的速度积累干物质,仍需吸收一定数量的氮素和少量的磷,钾素则停止吸收.  相似文献   

20.
<正>最早观察到某些混合液中出现过量磷去除现象的是印度的Srinath、Dilla(1959)和美国的Aiarcom(1961).图1显示出混合液静态样品在曝气状态下的吸磷特性,它是活性污泥中生物过量吸收磷的第一个历史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