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ELISA在梅毒检测中的价值作了评价,比较了TRUST和ELISA两种方法用ELISA法检测TRUST阳性标本83份,TRUST阴性标本1536份,结果出现梅毒-ELISA和TRUST不一致结果13份,用TPPA进行确认.13份确认结果显示,梅毒-ELISA与TPPA的符合率为83.3%,TRUST与TPPA的符合率为8.3%.梅毒-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9.9%,TRUS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9%、99.8%.梅毒-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都优于TRUST,与TPPA的符合率高,是用于梅毒检测和筛查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排除各种病因的头晕患者患有神经梅毒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排除了各种病因的头晕患者行输血3项检查显示:TPPA阳性,进而行TRUST(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查.结果患者输血3项提示:TPPA及TRUST(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考虑此患者为神经梅毒.结论临床如遇此类患者应进一步行脑脊液及血清VIA—ABS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湘潭市无偿献血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状况。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湘潭市共检测53969名献血者,采用ELISA检测献血者的抗-HIV和抗-TP,梅毒螺旋体还增加TRUST的检测,确定HIV和TP在湘潭市献血人群中的感染率。结果所有献血人员中没有检测到HIV感染,TP的感染率年平均为0.43%。ELISA与TRUST检测抗-TP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ELISA敏感性高于TRUST。结论湘潭市献血人员中未发现HIV感染者,但梅毒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提示本站应着重加强梅毒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雪洲 《甘肃科技》2023,(1):91-93
探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9年2月—2021年5月来医院进行TP-Ab检测的258例患者,采集其血清标本,均采用CLIA、酶联法(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对血清TP-Ab进行检测。以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金标准,对三种检测方法的检验效能予以比较。CLIA对TP-Ab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00%、99.43%、99.61%,ELISA分别为93.98%、98.29%、96.90%,TRUST分别为83.13%、86.86%、85.66%。CLIA、ELIS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较TRUST高(P均<0.05),CLIA灵敏度、准确度明显较ELISA高(P均<0.05);CLIA、ELISA和TPP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991、0.928),TRUST和TPP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81)。和ELISA、TRUST相比,CLIA检测TP-Ab的效能更高,且由于具有自动化、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故在TP-Ab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在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梅毒病例血清标本396份,分别采用CMI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对标本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蛋白质印迹法为金标准,比较CMIA和TPPA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计算得出本实验室梅毒特异性抗体S/CO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在396份血清样本中,以WB结果为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金标准,CMI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7.1%,阴性预测值为100%,与WB的总符合率为93.7%;TPPA的敏感度为96.4%,特异性为91.2%,阳性预测值为89.1%,阴性预测值为97.2%,与WB的总符合率为93.4%。ROC曲线分析得出梅毒特异性抗体S/CO比值为3.42时,CMIA的特异性达到98.57%,敏感度为97.71%,具有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CM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性,与TPPA比较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上梅毒特异性抗体大批量血清学检测的首选方法。当CMIA的S/CO≤1.0或≥3.42时,可直接报告结果,节约医疗成本;当CMIA的S/CO为1.00~3.42时,可加做WB确证试验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探究传染相关指标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高台县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516例,进行输血操作前对患者输血史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进行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查、丙肝病毒抗体(HCV抗体)检查、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抗体)检查和梅毒TRUST试验检查,记录并分析各项检查阳性率。516例患者传染指标检查结果中,82例患者为HBsAg阳性,54例患者为HCV抗体阳性,6例患者HIV抗体阳性,梅毒TRUST试验未存在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5.89%、10.47%、1.16%、0.00%。其中,82例HBsAg阳性患者中63例(76.83%)患者存在过往输血史,54例HCV抗体阳性患者全部有过往输血史(100.00%),6例HIV抗体阳性患者中4例存在过往输血史(66.67%)。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一部分在输血前传染相关指标已经显示为阳性,若其输血后发生感染,则不一定是由输血操作导致。因此在输血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应加强对输血操作及血液来源的监控,尽量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7.
了解庆阳市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情况和流行人群属性特征。研究近7年庆阳市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TP)抗体的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并对献血者归队意愿进行调查问卷。2012-2018年从126218人份献血者中筛查出TP抗体阳性样本1193人份,献血者TP抗体阳性率为9.45‰,TP抗体合并感染状况中TP抗体分别与HCV和HBsAg合并阳性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多。开展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为逐步完善献血者的归队机制,预防梅毒螺旋体经血传播的风险,提供血液筛查和防控策略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联合微生物培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的8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过血培养检测和(或)细菌培养的患者451例,采集其临床资料及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次试验共870例患者接受PCT检测,阳性率为40.00%(348/870),共350例患者接受血培养检测,阳性率为20.29%,远低于PCT检测。在PCT检测的各项参数上,其敏感度为77.46%,特异度为55.20%,阳性预测值为30.56%(55/180),阴性预测值为90.59%(154/170);共7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PCT阳性率为77.46%;共257例细菌培养阳性患者,PCT阳性率为52.92%;共84例真菌培养阳性患者,PCT阳性率为48.81%。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具有敏感度、特异度高的优点,操作便捷快速,可用作常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经传统培养方法诊断28例阳性,32例阴性,阳性率为46.7%;经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33例阳性,12例为可疑感染,阳性率为55.0%,2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1682名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HBsAg、抗 -HCV、抗 -HIV和梅毒抗体4项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并分析。结果 :输血前受血者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7 44 %。其中HI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呈上升之势 ,50岁以上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 ,上升尤为显著(P<0 01)。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有必要检测血液传染性指标 ,并将其列入患者输血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心磷脂的抗体,即反应素。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在体外用心磷脂(cardiolipin)作为抗原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的抗体。本品系采用VDRL抗原重悬于特制的甲苯胺红溶液中制成的TRUST试剂。能与血清或血浆中反应素发生红色的絮状凝集反应。本品以科学的配方,熟练的技术,高纯度的原材料,成熟的工艺制得的TRUST试剂,经初步检定已达到有关标准。是临床实验室梅毒初筛和疗效观察的必备试剂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集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800份,将时段不同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每组各400份.结果: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尿液伤口分泌物样本标本数为150例,阳性数为67例,阳性率为44.66%,血液培养标本数为110例,阳性数为27例,阳性率为24.54%.2015年2月~2016年2月的尿液伤口分泌物标本数为150例,阳性数为53例,阳性率为35.33%,血液培养标本数为110例,阳性数为13例,阳性率为11.81%.由此可见,两组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阳性率的对比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两组在大便标本上的检验可知,两组大便检验标本数均为60例,并且检出的阳性数为1例,阳性率为1.66%,两个时间段粪便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时间段的临床微生物标本进行阳性率检验,能够有效的辨别阳性率发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精准的冰病学信息,对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gA阳性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Hp阳性(~(13)C-呼气试验为阳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阳性的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及80例对照者(健康体检:~(13)C-呼气试验为阴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阴性)行血清CagA抗体检测.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2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DU)100例,胃溃疡(GU)108例.结果 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对照组为30%,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1.9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3.33,十二指肠溃疡组阳性率为68.00%,胃溃疡组阳性率为74.07%.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CagA阳性总检出率为66.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疾病Hp阳性感染者中CagA抗体阳性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两组胃炎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炎密切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简称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及血清标本、36例十二提肠溃疡患者 (对照组 )的胃窦粘膜组织及血清标本入本组研究。分别采用 PCR及血清学试验检测其 Hp感染状况 ,两项检测均为阳性者即确立为 Hp感染。结果 :(1) 4 3例胃癌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6 9.77% ;36例十二指肠溃疡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Hp阳性患者中 ,胃癌及对照组 cag A基因阳性分别为 2 4例、2 5例 ,阳性率分别为 80 .0 0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 ) 4 3例胃癌中 ,高中分化腺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6 2 .5 0 %及 70 .0 0 % ,低未分化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74.0 7%及 85 .0 0 % ,但两组 Hp及 cag A检出率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 Hp感染及 cag A+ 菌株感染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或必须因素。 (2 )胃癌的分化程度与 Hp及cag A+菌株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特征.对2013年-2014年度江苏省血液中心157,119名健康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 ELISA双试剂检测和HIV、HBV和HCV6-混样核酸检测,对HCV RNA阳性标本用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滴度情况;对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巢式PCR扩增核心区片段,根据测序结果分析基因型,分析HC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共检出347例抗-HCV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0.22%.经核酸检测,在抗-HCV阴性和单试剂阳性标本中均未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125例抗-HCV双试剂阳性标本中HCV RNA阳性标本46例,病毒血症阳性率为36.8%.巢式PCR扩增HCV RNA阳性标本并成功测序和分型36例.基因型分型为1a(2.6%)、1b(74.4%)、2a(10.2%)、3b(5.1%)、6a(5.1%)和6n(2.8%)4种基因型和6种基因亚型,未发现4型和5型.1型和2型在男性组中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型与2型患者平均年龄小于3型和6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HCV的感染与性别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没有相关性,但与年龄和职业具有相关性,感染的HCV基因型以1b为主,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年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CO2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57例;男256例,女345例,男∶女为0.74∶1;20~39岁高发,主要传染来源为非婚性接触;46例(7.65%)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251例(41.76%)因其他性病或疑有性病进行检查时确诊。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大于1∶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99%(127/174)、52.94%(90/170)和60.31%(155/257)。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l2个月后的RPR阴转率明显低于早期显性梅毒患者(P=0.044)。结论 应加强梅毒宣传力度,多渠道筛查以控制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对临床诊断或拟诊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患者的血液及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方法对临床拟诊断或拟诊HFRS患者198名(Ⅰ型为147例,Ⅱ型为51例)的血清、尿液标本进行RT-PCR方法抗体检测,并设置对照血清.结果紫外灯下,165例在237 bp处出现橙黄色带,阳性率为83.3%,对尿液进行检测,其结果均为阳性.标准病毒株、阳性对照血清为阳性.阴性对照、健康人血清、尿液标本均为阴性;免疫荧光抗体检测,血清抗体阳性173例,阳性率为87.2%.尿液阳性仅为116例,阳性率为58.4%.结论用RT-PCR方法检测HFRSV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等优点,方法简便,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在SARS病原学诊断中的特异性及其在干燥综合征(SS)、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的假阳性问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111例正常对照和46例SS、MCTD和RA患者血清中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在正常对照和SS、MCTD和RA患者中,应用ELISA测定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6%(4/111)和19.6%(9/46),经IFA检测,上述SARS-CoV抗体阳性者均为阴性。提示IFA诊断SARS的特异性为100%,ELISA诊断SARS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联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血清前S1(PreS1)抗原和乙肝e抗原(HBeAg)两项指标,判断其与HBV-DNA定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两步法)检测PreS1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一步法)检测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335例慢性HBV携带者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42.7%,HBeAg阳性率为36.4%,HBV-DNA阳性率为53.4%.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eAg阳性109例(60.9%);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HBeAg阴性143例(91.7%).在179例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89例(49.7%);在156例HBV-DNA阴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阴性102例(65.4%).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DNA阳性率为93.8%( 45/48);在PreS1和HBeAg双阴性的感染者中,HBV-DNA阳性率仅为22.0% (26/118).结论: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比Pre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高.PreS1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HBV的复制程度高,而双阴性的感染者复制程度较低.因此,PreS1抗原与HBeAg联合检测可用于预测HBV-DNA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结核抗体定量试验 (TBAb)和腺苷酸脱氨酶活性试验 (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斑点免疫金渗滤实验 (DIGFA)测结核抗体 ,化学比色法测ADA的含量 ,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TBAb阳性率 71.9% ,ADA阳性率 5 9.6 % ,两种方法任一阳性率为 89.5 %。结论 :TBAb和ADA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