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芭蕉叶挥发油,对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鉴定出29种成分.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测定了芭蕉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当挥发油浓度为0.3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2.2%;在乳化脂质体系中,当挥发油浓度为50μg/mL时,β-胡萝卜素漂白抑制率达到92.0%.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芭蕉叶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芭蕉叶挥发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物质.  相似文献   

2.
菊花作为药食同源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菊花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绿原酸、生物碱、多糖、氨基酸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菊花具有多种功效,如抗癌、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菌等,并对心血管、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有一定作用。菊花成分中的挥发油,证实能够对多种癌症有抵抗功效,对近几年菊花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β-榄香烯、小白菊内酯及菊花三萜烯二醇和三醇、α-甜没药萜醇、棕榈酸等的抗癌功效研究进行综述,以明确挥发油成分的抗癌潜力。  相似文献   

3.
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贵州产山蜡梅不同部位(器官)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蜡梅根、茎、叶、果皮的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鉴定各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从山蜡梅根、叶、茎和果皮中共分离鉴定了76个化合物,其中共有化合物8个,分别占各器官挥发油总量的43.08%,7.87%,57.55%,66.72%.根中挥发油以桉树脑、4-萜品烯、芳樟丙酸为主;叶中挥发油以榄香脑和β-桉叶油醇为主;茎中挥发油以龙脑、α-杜松醇、桉树脑为主;而果皮中挥发油则以石竹烯氧化物和葎草烯氧化物为主.贵州产山蜡梅果皮和茎的挥发油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与根、叶中挥发油组成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山蜡梅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中药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组成,探讨其潜在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鉴定。从白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36个化学成分,通过质谱数据库鉴定出其中匹配度高于90%的25个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是烯类成分(37. 84%)、醇类成分(4. 06%)、芳香醚类成分(2. 25%)和芳香烃类成分(2. 03%)。通过与文献报道比较,不同产地白鲜皮挥发油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抗菌活性可能与α-蒎烯、β-蒎烯、茴香脑、麝香草酚甲醚和榄香醇等成分有关。白鲜皮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以烯类成分类成分为主,研究结果为中药白鲜皮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贵州人工种植赤胫散与野生赤胫散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为赤胫散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测试赤胫散挥发油抑菌活性。结果: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调研,从贵州人工种植赤胫散中分离出50种成分,鉴定出18种,鏊定率为36%,从贵州野生赤胫散中分离出60种成分,鉴定出18种,鉴定率为30%。两种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和含量差异显著。抗菌活性研究表明贵州赤胫散挥发油无抑菌活性。结论:贵州赤胫散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棉子油酸,亚麻仁油酸,植醇,但其含量不完全相同,而且每种赤胫散辉发油都含有其特异组分。两种不同来源的赤胫散挥发油都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国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3):5639-5641,5653
为评价六种不同产地品种高粱面粉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了高粱面粉甲醇提取物的总酚含量、缩合单宁含量,以及还原能力;并分析了高粱面粉提取物抗氧化强弱与活性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情况。结果表明,高粱面粉甲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强弱与高粱的品种有关,并且与高粱提取物中总酚的含量相关,与缩合单宁的含量没有相关性。为筛选高抗氧化活性的高粱资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苦瓜挥发油,蒸馏物用乙醚萃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进行分析.GC-MS鉴定出25种活性成分,三维荧光光谱确证了苦瓜挥发油的荧光指纹性.提供了一种研究天然产物中挥发油成分的新方法,对于天然产物中挥发油的提取和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以柏树果壳(干壳)为原料,利用不同方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测得挥发油含量为2.5%~3.0%,鉴定出19~26种化学组分,主要成分为(1R)-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β-水芹烯、3-蒈烯,测得挥发油对5种供试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性,尤其对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柏树果壳(干壳)挥发油含有多种抑菌活性的成分,为柏树果壳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侧蒿全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测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侧蒿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其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侧蒿挥发油共鉴定出37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76.93%,其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桉树脑、樟脑、龙脑、萜品烯-4-醇、大根香叶烯D等.侧蒿挥发油对DPPH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效果弱于维生素C(Vc);侧蒿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 mg/mL、8.0 mg/mL、2.0 mg/mL.  相似文献   

10.
吕洪财  肖苏尧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3):5862-5864,5868
桉叶中多酚含量丰富,是一类具有开发价值的天然活性物质。对国内多个品种桉叶的多酚含量进行比较,为桉叶多酚的开发利用进行资源筛选。选择了四川、广西、湛江和广州的主要桉树品种,15种桉叶进行桉叶多酚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筛选,其中湛江广林9号、广林29号以及广西广林9号的桉叶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均高于其它品种,可作为桉叶多酚提取原料。另外对桉叶的干燥处理方法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阴干的桉叶多酚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  相似文献   

11.
对少林伤科复方圣愈汤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圣愈汤挥发油,运用气质联用(GC-MS)方法分析,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该复方挥发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圣愈汤挥发油提取不同时段圣愈汤挥发油成分与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圣愈汤挥发油化学成分对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较之BHT也均优于后者,圣愈汤挥发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蔬菜中合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总黄酮化合物是一大类对人体起到较大药理作用的物质,如护肤美容、抗衰老、抑茵、抗氧化等。迄今为止文献报道出大概五十种蔬菜中存在黄酮类成分。总结了其以主要活性成分芹菜素、木犀草素在不同种类蔬菜中的含量分布,为蔬菜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龙眼品种资源中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差异,选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资源圃的24个龙眼品种,分析其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物质的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四种不同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同龙眼品种果肉总酚、总黄酮含量与DPPH、ABTS、FRAP、ORAC四种不同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的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品种龙眼果肉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ORAC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50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24个不同品种的龙眼聚成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的三大群类。不同品种龙眼果肉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酚类物质是龙眼果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在龙眼果肉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结合态平均占总酚含量的17.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 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 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  相似文献   

15.
3个不同产地白术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术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3个不同产地采集的白术中分离提取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联用进行检测.从浙江、安徽和甘肃3个不同产地的白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4种化合物,其中21种为共有成分.3个不同样品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苍术酮,分别占总量的5807% (浙江)、5741% (安徽)和5749% (甘肃).此外,还检出三叶草烯、Berkheyaradulen、6,10,11,11-四甲基-三环[6300(2,3)]-1(7)-十一碳烯、马兜铃酮和异匙叶桉油烯醇等在白术研究中尚未报道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在线清除1,1-二甲苯-2-三硝基苯肼模式,实现牡丹花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与鉴定。采用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以乙腈-水(0.1%甲酸)为流动相,分别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对牡丹花进行分析。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与自由基溶液混合发生清除反应,采用飞行时间质谱进行成分的快速鉴定。结果表明,负离子模式下,通过飞行时间质谱获得的精准分子质量对照文献进行推测,从牡丹花中鉴定出15种成分,其中5种抗氧化成分。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天然产物复杂体系中抗氧化成分的快速定向筛选和鉴定,同时为牡丹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相似文献   

18.
柚子皮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乙醇浸提法,通过乙醇不同浓度,固液比,温度及时间等条件的正交实验,对柚皮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并筛选出最佳的提取方法,乙醇提取物的定性鉴定表明柚皮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醇类的芦丁。  相似文献   

19.
枇杷核挥发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枇杷核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以总还原力、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枇杷核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枇杷核挥发油中鉴定出2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69%,其中以苯甲醛和苯甲酸为主;25%枇杷核挥发油具有极好的抗氧化活性,各项指标均优于阳性对照,且抗氧化活性与样品体积呈显著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人工栽培鱼腥草和野生鱼腥草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其挥发油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出人工栽培鱼腥草挥发油中52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7.71%;野生鱼腥草挥发油中70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4.94%.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β-蒎烯、β-月桂烯、甲基正壬酮、桧烯、α-蒎烯、柠檬烯、癸酸乙酯、乙酸龙脑酯等.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鱼腥草和野生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的活性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