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含有氢键作用点的有机配体,通过水热方法得到了两个氢键网络。化合物[C6H4 (COOH)2 ]n 1为由强的分子间O-H…O氢键和π-π堆积控制的邻苯二甲酸有机网络,化合物[Ni(IN)2 (H2O)4 ] (IN=异烟酸)2具有由O-H…O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控制的新颖超分子层结构。对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用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单核锰配合物[MnCl2(4,2-L)2(H2O)2].2(4,2-L).2(H2O)(4,2-L=N-[(4-吡啶基)甲基]-2-吡啶胺),并且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热重、荧光、粉末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a=0.938 3(19)nm,b=1.056 1(2)nm,c=1.224 6(2)nm,α=90.997(3)°,β=96.304(3)°,γ=109.39(3)°,V=1.135 9(4)nm3,Z=1,R=0.058 9。Mn(II)位于反演中心,每个Mn(II)离子分别与2个配体中的氮原子、2个氯离子和2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标题配合物之间通过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同时该配合物在室温下于355 nm处表现出较强的紫色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个新的三元混配配合物[Ca(NO3)(Phen)2(H2O)2](NO3)(Phen=邻菲罗啉),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75804(15)nm,b=0·94977(19)nm,c=1·7642(4)nm,α=75·19(3)°,β=82·69(3)°,γ=87·02(3)°。V=1·2178(5)nm3,Z=2,Mr=560·54,Dc=1·529g/cm3,μ=0·321mm-1,F(000)=580,最终R=0·0678,wR=0·1611。在配阳离子[Ca(NO3)(Phen)2(H2O)2] 中,钙(II)原子与两个不同邻菲罗啉中的4个氮原子、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八配位扭曲的反四棱柱配位构型。相邻分子间氢键和邻菲罗啉环之间的π—π作用使得配合物构筑成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一个二维层状钙配位聚合物[Ca(HDHP)2(H2O)]n(H2DHP=4,6-二羟基嘧啶),并且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红外、荧光、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a=0.816 9(3)nm,b=1.756 1(4)nm,c=0.762 3(3)nm,β=91.25(3)°,V=1.093 3(4)nm3,Z=4,R=0.041 5。每个Ca(II)离子分别与四个不同HDHP-的1个氮原子、5个羟基氧原子及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七配位的五角双锥构型。配体HDHP-桥联相邻的Ca(II)离子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又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同时该配合物在室温下于459 nm处表现出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5.
利用2-羟基吡啶与氯乙酸在碱性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2-氧-1,2-二氢吡啶-1-乙酸,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光谱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化学式为C7H7NO3,其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0.74370(15)nm,b=0.9991(2)nm,c=0.9974(2)nm,β=110.23(3)°。V=0.6954(2)nm3,Z=4,Mr=153.14,最终R=0.0383,wR=0.0962。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固态是以酮式构型的非吡啶内盐形式存在,且由O-H…O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一维折叠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单核锰配合物[Mn2(C16H13O3)4(H2O)8]·2H2O(C16H13O3为酮洛芬阴离子),并且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PXRD、热重、荧光及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867 42(4)nm,b=0.897 47(3)nm,c=2.194 13(9)nm,α=92.207(3)°,β=99.615(4)°,γ=108.738(3)°,V=1.587 03(11)nm3,Z=4,R=0.044 9。Mn(II)位于反演中心,每个Mn(II)离子分别与两个配体中的羧基氧原子和四个水分子配位,形成了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标题配合物中,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共同作用下构筑了该化合物的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与酮洛芬配体的荧光相比,形成配合物后,发生了荧光的猝灭。  相似文献   

7.
利用溶液挥发法合成了一个全新的山奈酚-4,4'-联吡啶的药物共晶C_(15)H_(10)O_6·C_(10)H_8N_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21 33(6)nm,b=1.347 98(7)nm,c=1.483 78(8)nm,α=74.592(4)°,β=70.477(5)°,γ=71.524(4)°,V=2.148(19)nm3,F(000)=920,Z=4。该化合物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独特的"X"型带状非共价连接的三维超分子网状共晶结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人结肠癌Caco2细胞显示出较为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4,4'-二羟基偶氮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4'-二羟基偶氮苯与等摩尔的过渡金属盐(CuCl2·2H2O、HgCl2、Zn(NO3)2·6H2O)在碱性水溶液中反应合成,得到三个新的配合物:(-o-(◇)-N=N-(◇)-o-M-o-(◇)-N=N-(◇)-o)nM=Cu2 ,Hg2 ,Zn2 并对三个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测试.结果表明,三个配合物较原料的紫外吸收均有明显的吸收峰增多和最大吸收波长红移现象,并分别在530 nm、535 nm、550 nm处有发光现象,原因是三个配合物由于分子问作用力在空中形成了特殊排列方式的超分子,电子跃迁较原料更为容易.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合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无机杂化同多钼酸超分子化合物[H2L]2[β-Mo8 O26](L:N-(吡啶-3-甲基)吡啶-2-胺),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热重、粉末PXRD及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该化合物的组成及结构.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97330(8)nm,b=1...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氯化锰与4-氧-1(4H)-吡啶乙酸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Mn(H2O)6](4-OPA)2·2H2O(4-OPA-=4-氧-1(4H)-吡啶乙酸根),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光谱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为a=1.2561(3)nm,b=1.2949(3)nm,c=0.68547(14)nm,β=98.68(3)°。V=1.1022(4)nm3,Z=2,Mr=503.32,最终R=0.0319,wR=0.0827。Mn(Ⅱ)原子与六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八面体构型,4-氧-1(4H)-吡啶乙酸根作为抗衡阴离子,配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吸引和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个全新的羟基和羧基共同取代的磺酸镉配位化合物[Cd2(H2L)2(H2O)9]n(H4L=2,4-二羟基-5-羧基苯磺酸),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热重、单晶及粉末XRD等表征。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0.896 1(2)nm,b=1.225 2(3)nm,c=1.279 5(3)nm,α=87.61(3)°,β=81.97(3)°,γ=68.69(3)°,V=1.295 8(5)nm3,Z=1,R=0.057 7。其中,Cd1(Ⅱ)离子为七配位的扭曲的单帽三棱柱构型,其分别与H2L2-的羧基和磺酸基上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二聚体结构,而Cd2(Ⅱ)离子为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且只与六个水分子配位,通过氢键作用与配体相连,形成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另外,该配合物于室温下在390 nm处表现出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氯化锌和4-羟基吡啶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Zn(p-HPO)2Cl2(p-HPO=4-吡啶酮),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a=1.31839(19)nm,b=1.1238(3)nm,c=0.87379(18)nm,β=106.401(11)°。V=1.2419(5)nm3,Z=4,Mr=326.49,Dc=1.746g/cm3,μ=2.397mm-1,F(000)=656,最终R=0.0380,wR=0.0943。在该配合物中,4-羟基吡啶是以其共振化合物4-吡啶酮的形式参与配位,锌离子与两个4-吡啶酮配体中的氧原子和两个氯阴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构型,且由N-H…Cl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二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扩散方法合成了三个2,6-二甲基-3,5-二庚酮稀土配合物,即:Eu(dmh)_3(bpy)(1)、Sm(dmh)_3(bpy)(2)、Gd(dmh)_3(bpy)(3)。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化合物1~3具有单核结构,每个晶胞中有两个晶体学不等价分子。其中心稀土离子Ln~(3+)(Ln~(3+)=Eu~(3+)、Sm~(3+)、Gd~(3+))采取八配位模式,其中6个配位的氧原子来自于配体2,6-二甲基-3,5-二庚酮,另外2个配位氮原子来自于辅配体2,2’-联吡啶。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发射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配体到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计算分析证实,2,6-二甲基-3,5-二庚酮以及辅配体2,2’-联吡啶可以有效地敏化Eu~(3+)和Sm~(3+)稀土离子。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多金属氧酸盐[Fe(phen)3]2(PMo10V3ⅤVⅣO44).DMF,采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和XP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是由杂多阴离子(PMo10V3ⅤVⅣO44)4-,[Fe(phen)3]4+片段和DMF分子组成;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相互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413 41(4)nm,b=1.835 09(6)nm,c=1.967 63(7)nm,α=83.225 0(10)°,β=69.787 0(10)°,γ=87.021 0(10)°,V=4.755 4(3)nm3,Z=1,Rgt(F)=0.045 9,ωRref(F2)=0.107 9,S=1.016.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化学法制备了一种咪唑类化合物2-苯基-4,5-二(2-呋喃基)-1H-咪唑,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分析其晶体结构,通过考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化学发光光谱研究它的发光性质。在碱性介质中,2-苯基-4,5-二(2-呋喃基)-1H-咪唑可以与H_2O_2、K_3Fe(CN)_6反应,产生明显的化学发光现象。利用400~640 nm的系列滤光片考察2-苯基-4,5-二(2-呋喃基)-1H-咪唑/H_2O_2和2-苯基-4,5-二(2-呋喃基)-1H-咪唑/K_3Fe(CN)_6体系的化学发光光谱,探讨体系的发光机理。当把Cu~(2+)和没食子酸丙酯分别加入到相应的体系中时,可以促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生成,有效增强体系的化学发光。  相似文献   

16.
4-吡啶苯甲酰肼(1)与芳香醛缩合得到酰腙(2a~2h),而后2a~2h与丙酸酐环合,以良好的收率合成出2-芳基-3-N-丙酰基-5-(4-吡啶基)-1,3,4-口恶唑啉类衍生物(3a~3h),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对3a~3h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的抗菌试验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La(NO3)3·6H2 O,Eu(NO3)3·6H2 O和正丁胺等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La(OH)3:Eu3+纳米棒前驱体,进而退火制备La2 O3:Eu3+纳米棒,并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荧光光谱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棒呈现出多孔的棒状形貌,具有较高的结晶度.通过荧光光谱分析,La2 ...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Cd(HIDC)2·(H2O)2](H2IDC-=1H-咪唑-4,5二羧酸单阴离子),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TG和单晶X射线的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0.50417(10)nm,b=2.3068(5)nm,c=0.66773(13)nm,β=111.30(3)°。V=0.7235(3)nm3,Z=2,Mr=458.63,Dc=2.105g/cm3,μ=1.577mm-1,F(000)=452,最终R=0.0373,wR=0.1451。镉原子与两个不同配体H2IDC-中的咪唑上的氮原子、羧基氧原子以及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由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镉配合物[Cd2(1,4-BDC)(4-pytyp)(H2O)4]·(1,4-BDC)(1,4-BDC为对苯二甲酸;4-pytyp为4′-(4″-吡啶基)-2,2′∶6′,2″-联吡啶),并对该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92 3(2)nm,b=1.070 3(2)nm,c=1.292 5(3)nm,α=74.50(3)o,β=78.61(3)o,γ=69.18(3)o,是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的3D超分子结构.同时,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系列以2-芳基-5-(α -吡啶基)-1,3,4-噁二唑为中性配体的铕配合物,并对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 铕配合物在290~350 nm都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且在紫外光的激发下都能产生铕离子的特征光谱(613 nm);(2) 配合物薄膜的荧光激发光谱与配合物溶液的激发光谱相比,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光谱蓝移了60 nm左右,但均为铕离子的特征光谱.以铕配合物为客体,以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为主体,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5 cd/m2,在器件结构相同的条件下,配体结构对发光性能有较大的影响:Eu(DBM)3MeO-OXD和 Eu(DBM)3F-OXD相比,前者的光致发光强度比后者强,其电致发光的最大亮度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中性配体进行结构修饰,可以达到优化铕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