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国产葡萄酒产品中生物胺组成和含量的检测分析,了解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现状。采用GB/T 5009.208—2008方法,对国内市售的250个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含量范围分别为色胺0~32.78mg/L,苯乙胺0~48.20mg/L,腐胺0~46.60mg/L,尸胺0~9.38mg/L,组胺0~14.37mg/L,酪胺0~14.60mg/L,精胺0~12.73mg/L,亚精胺0~0.50mg/L;葡萄酒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和最低的生物胺分别为腐胺和精胺,检出率分别为88.4%和50.0%,组胺检出率为52.8%;98.8%的葡萄酒样品中组胺含量低于10mg/L,98.0%的葡萄酒样品中酪胺含量低于10mg/L。同其他种类葡萄酒相比,干红葡萄酒样品中生物胺含量相对较高,但与欧洲葡萄酒传统酿造国家的同类产品含量水平一致。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水平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有较好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可降低黄酒中生物胺含量的菌株,研究对黄酒发酵过程中的糖多孢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胺降解能力进行了探究。研究从黄酒麦曲和发酵醪中共分离鉴定得37株糖多孢菌,以菌株产生物胺和降生物胺能力为评价指标,筛选获得2株低产生物胺且具有较强降生物胺能力的糖多孢菌(F1902和F2014)。经对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2株菌分别为披发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hirsuta)和玫瑰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rosea)。将分离得到的2株糖多孢菌在含有生物胺的培养基中于37℃发酵5 d,发现,两株糖多孢菌对总生物胺降解率分别高达76.41%±0.82%和74.62%±0.84%。进一步对2株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降生物胺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乙醇浓度均会影响糖多孢菌的生长及降生物胺能力。其中,S.hirsuta F1902和S.rosea F2014降解生物胺的较适温度为30℃,较适pH值为7,在添加体积分数7%乙醇的环境下仍能发挥一定的生物胺降解能力。希望研究为利用糖多孢菌控制黄酒酿造过程中的生物胺含量和以黄酒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秋刀鱼(Cololabis saira)肉中生物胺产生菌的产胺特性,有效控制生物胺含量,采用改良的Niven's生物胺筛选培养基,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VITEK 2 Compact System,对秋刀鱼肉中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不同温度(4、25℃)条件下产胺菌的产胺能力及生物胺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从秋刀鱼肉中分离鉴定的14株产胺菌分别为摩氏摩根菌、产酸克雷伯菌、阿氏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植生拉乌尔菌、抗坏血酸克吕沃尔菌、粘质沙雷菌、日沟维肠杆菌、肠杆菌属、变性杆菌属、中间克吕沃尔菌、彭氏变形杆菌、拉氏普罗威登斯菌、蜂窝哈夫尼亚菌;在4℃条件下,所有产胺菌产胺能力均较弱(11.55~244.75 mg/L);在25℃条件下,产酸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的产组胺能力较强,分别为9 889.75,2 891.15 mg/L。结果提示,可通过抑制产酸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生长控制秋刀鱼肉中组胺等生物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对气调包装V(O2)∶V(CO2)∶V(N2)=35%∶35%∶30%生鲜牛肉在72kV条件下处理85s,4℃条件下贮藏10d,分析牛肉冷藏过程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属、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主要生物胺含量变化,研究CPCS处理对牛肉冷藏过程中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PCS会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牛肉中的菌落含量,贮藏10d菌落总数为5.76 lg(CFU/g)显著低于对照组7.46 lg(CFU/g),假单胞菌、热死索丝菌、乳酸菌微球菌和肠杆菌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73、2.01、1.68、1.37、0.46 lg(CFU/g)。挥发性盐基氮和硫代巴比妥酸值含量缓慢升高,仍在可接受范围;生物胺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精胺、组胺和亚精胺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2.74、0.85、0.05mg/kg,苯乙胺和腐胺含量在第10天达到最大值并且比对照组下降0.78和0.62mg/kg。因此,低温等离子体冷杀菌能有效抑制牛肉中菌落总数、主要腐败菌生长和生物胺形成,保持其良好的安全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牡蛎在腐败过程中产胺菌的种类及产胺特性,通过划线分离和16S rDNA分子鉴定菌株,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生物胺质量浓度,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鳃部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牡蛎鳃部分离纯化获得的16株菌,分别属于Shewanella、Oceanisphaera、Aeromonas、Marinomonas、Kocuria和Priestia菌属,其中Shewanella和Marinomonas菌属的菌株产胺能力较强.菌株产胺结果表明腐胺、色胺、β-苯乙胺和酪胺为牡蛎保藏过程中产胺菌株所产的主要生物胺,而亚精胺、精胺和组胺产量较低.研究结果将为牡蛎优势产胺菌的分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牡蛎保鲜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十六胺和溴乙磺酸钠为原料合成了十六胺乙基磺酸钠,用单因素优选法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优化反应条件为n(十六胺)∶n(溴乙磺酸钠)=1.0∶1.3,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7.0h,pH值9.0~10.0,产物质量收率89.64%,提纯后纯度93.25%,并对十六胺乙基磺酸钠的应用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西藏灵菇发酵奶为研究对象,以鲜牛奶和酸奶为对照物,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的过氧化氢酶、单胺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等生理指标,及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长寿命,初步探索其抗衰老作用,结果发现:西藏灵菇发酵奶可以提升小鼠血清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抑制小鼠血清中的单胺氧化酶活性和羟自由基水平,且与浓度呈正量效关系.西藏灵菇发酵奶还能使果蝇半数存活时间,平均寿命和平均最长寿命等指标增加,所有数据均证明西藏灵菇发酵奶确实具有一定的抗衰老能力.  相似文献   

8.
十二胺浮选黄锑矿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矿物实验,研究了十二胺(DDA)对黄锑矿的浮选行为.研究发现:pH值为2.0~8.0时,黄锑矿浮选回收率达到90%以上;pH值为8.0~10.0时,黄锑矿浮选回收率急剧降低;当pH值>10.0时,十二胺对黄锑矿几乎没有捕收作用.十二胺浮选溶液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十二胺阳离子(DDA+)是对黄锑矿产生捕收作用的主要成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黄锑矿晶体以及十二胺离子和分子的电子结构性质,考察了十二胺离子、十二胺分子和水分子在黄锑矿表面的吸附行为.三种吸附质在黄锑矿表面吸附能顺序为DDA>H2O>DDA+,十二胺离子可排开黄锑矿表面的水化膜,实现黄锑矿的疏水上浮,十二胺离子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形式吸附于黄锑矿表面.  相似文献   

9.
以野蔷薇为材料,提取内源多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腐胺、亚精胺、精胺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多胺提取过程中,样品用量0.2 g、冰浴浸提液300μL、苯甲酰化反应37℃,提取效率最高.HPLC检测参数:流动相为V(甲醇)∶V(水)(60∶40),进样量15μL,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保留时间15 min时,3种内源多胺可完全分离并定量测定,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测定加标回收率为87.17%~103.64%,表明该方法可靠.在野蔷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叶片培养3 h,内源多胺无明显变化,培养3 d后,多胺总量和腐胺含量显著增加,5 d后,亚精胺和精胺含量显著增加,亚精胺含量最高,精胺其次,腐胺含量极显著下降,同时多胺总量下降,说明在野蔷薇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启动阶段,腐胺向下游产物亚精胺和精胺发生了转化;在培养25 d的愈伤组织中,多胺总量显著下降,腐胺和精胺含量很低,说明在野蔷薇愈伤组织增殖阶段,可能精胺作用不大.该试验建立了内源多胺的2 mL提取体系,该方法降低了样品材料的用量,多胺提取过程更简便高效,并初步探索了野蔷薇...  相似文献   

10.
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早籼32号为材料,研究渗透胁迫下外源多胺对水稻幼苗多胺及多胺氧化酶(PA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中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呈上升趋势,外源Put明显促进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Put、Spd、Spm含量的上升,结合态PAO活性是游离态PAO的9.8~15.65倍.通过相关分析得出:Put、Spd、Spm含量与游离态PAO、结合态PAO活性及游离态PAO与结合态PAO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功能微生物控制杂菌污染,是黄酒生产中控制生物胺含量的有效途径。从黄酒麦曲中分离筛选出新菌种[北工商海洋杆菌(Pontibacter beigongshangensis)]和新菌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M25]。北工商海洋杆菌能够诱导戊糖片球菌产生细菌素,对黄酒中产生物胺的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 casei)、芽孢杆菌(Bacillus)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均具有抑制作用。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自身不产生物胺。添加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制备强化功能曲,利用强化功能曲酿造黄酒,可使黄酒中的生物胺含量降低29.8%,而对黄酒的风味物质影响不明显。因此,未来北工商海洋杆菌和戊糖片球菌可以作为降生物胺功能菌株应用在黄酒酿造中。  相似文献   

12.
从黄酒麦曲中分离筛选出菌株M28,经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该菌能够产生细菌素,对黄酒中产生物胺的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乳酪短杆菌(Brevibacterium casei)、芽孢杆菌(Bacillus)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具有抑制作用。菌株M28自生发酵不产生物胺,黄酒发酵过程中,添加强化M28菌株,可以显著降低黄酒中的生物胺的含量,而对黄酒的风味品质影响不明显,该菌株可作为降生物胺功能菌株在黄酒酿造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化学激发剂对大掺量CFB粉煤灰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氯盐类、硫酸盐类、碱类以及醇胺类外加剂,探究不同种类化学激发剂对 循环流化床(CFB)粉煤灰水泥的活化效果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机类外加剂均可激发CFB粉煤灰水泥活性,综合来看激发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氯盐类>硫酸盐类>碱类;醇胺类激发剂掺量较少,且有很好的活性激发效果,尤其对后期强度有着显著的提高;其中DEIPA最佳掺量为0.01%,3d抗压强度相比空白样提升2.4 MPa,28d强度提高7 MPa,达到最高值47.5 MPa。  相似文献   

14.
建立低盐即食虾皮中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方法.样品粉碎经三氯乙酸提取后,用丹磺酰氯衍生并用甲苯净化提取,然后采用乙腈和水梯度洗脱,254 nm紫外检测.结果表明,内标法的线性范围是0.0005~0.2 g/L,回收率为84% ~...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制有机胺脱除烟气中SO2的方法。通过对一系列有机胺类吸收剂对SO2吸收能力和吸收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自制有机胺对SO2有较高的吸收容量和吸收率,所以选其作为最佳吸收剂进行工艺研究。通过改变自制有机胺浓度、吸收剂的初始pH值、吸收温度和解吸温度,确定了自制有机胺吸收SO2的工艺参数:自制有机胺浓度为1.0mol/L,pH值为8,吸收温度为50℃,解吸温度和解吸时间分别为110℃和60min。  相似文献   

16.
发酵法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由肠膜状明串珠菌L.M-0326(Leuconostocmesenteriodes)发酵生产右旋糖酐的工艺过程及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其发酵过程中的粘度、pH值、果糖、右旋糖酐生成和分子量变化的研究及对发酵诱导物的考察,得到了右旋糖酐发酵工艺的相关工程曲线。结果表明:通过定向发酵技术可得到符合要求的不同分子量的右旋糖酐,避免了老工艺中酸水解工艺;控制发酵培养基pH值为8.0,可使产率最大;无机盐离子Mn2+和Ca2+能促进L.M菌的生长,其促进菌生长的程度大小依次为:Mn2++Ca2+>Mn2+>Ca2+。  相似文献   

17.
赤霉素的固态分批补料培养技术及其分离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菌种筛选来串珠镰孢AS.3,2960菌株;对影响赤霉素产率的固态分批补料发酵的7个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从而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为:在32℃下,按培养基初始pH值4.5,接种量20%的比例,在第3天添加13.2%的玉米淀粉,从第3通气,共培养6d;对固 发批补料发酵与传统的液态发酵产生赤霉素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固态分批补料培养技术为液态发酵的3-4.7倍;对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提取效果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以10%的乙醇,在pH2.5下提取效果最佳;进行了多级逆流浸提试验,赤霉素含量达到0.70g/kgDMB(发酵物)。  相似文献   

18.
由巴彦县亚麻有限公司沤麻池中分离选育得到一株果胶酶产生菌,命名为HDYM-02,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生化、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对菌株HDYM-02进行发酵条件的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为33℃,发酵氮源选用尿素,发酵液初始pH值为7.0,NaCl浓度为0.5%~0.7%时,菌株HDYM-02分解果胶能力较强;对发酵产还原糖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即发酵温度、尿素含量、发酵液初始pH值进行L9(33)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5℃,尿素浓度为0.5%,发酵初始pH值为6.5时,菌株HDYM-02分解果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果米双菌共酵制造苹果醋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苹果、大米为原料,探讨快速生产苹果醋的工艺.酒精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质量比为l∶1的苹果汁和大米糖化液的总糖浓度调整到13°Bx,加入0.15%(NH4)2SO4、0.15%KH2PO4、0.1%MgSO4,灭菌后25.5℃培养,酵母发酵最佳周期为100 h,可生产出酒精度为8.0%的酒精液.醋酸发酵的最佳关键技术条件:发酵初始酒精度为5.5%,接种量为7%(先接醋酸菌DT-2 4.2%,后接AD1为2.8%),培养温度28℃,摇瓶转速120 r/min,初始pH 5.5,发酵时间为6 d,苹果醋发酵过程中理想的加糖方式为分次加糖,产品质量和口感最佳.采用双菌共酵生产苹果醋,为苹果醋的生产提供更为广泛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醋的风味和营养.  相似文献   

20.
pH值对纤维素酶制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H值对纤维素酶制备有很大的影响。在纤维素酶生产中以玉米秸杆为底物,若不控制pH值,任其自由发展,虽然最终酶活较高,但产酶时间较长。若用缓冲液控制pH值,最终酶活虽不及不控制pH值的产酶过程,但是产酶时间大大缩短。在产酶过程中,较高pH值有利于纤维素酶酶系中的纤维素二糖酶的诱导,较低的pH值有利于纤维素酶酶系中的C1酶和CX酶的诱导。在发酵罐产酶过程中,宜采用分段控制pH值:第一阶段pH值控制在3.5~4.0之间,第二阶段pH值控制在4.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