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正0引言从地理概念上看,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知名湾区。可以说,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1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发展概况粤港澳大湾区终端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能源的  相似文献   

2.
<正>全球三大知名湾区旧金山湾、纽约湾和东京湾,依托良好的海湾资源推动着周边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作为建设海洋强省的浙江,近年来也将目光转向"湾区经济"。2017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大力发展湾区经济。杭州市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海洋经济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要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要促进地方文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和"支持弘扬岭南文化",这为大湾区传承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滨江新区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未来发展的核心城区,区域内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岭南特色鲜明,应根据当前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世界级湾区及先进地区的经验,积极挖掘保护和利用好区域内的地方文化资源,擦亮"珠三角文明始地"的"千年古村落"文化名片,构建"山水-人文-建筑"一体的文化自然体系,为人们留住"乡愁"留住"根".本项目研究能为大湾区建设和我国及其他国家区域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紧紧把握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主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对构建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大湾区三地的制度性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缺乏完善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原因,成为制约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瓶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加强理念、机制和主体方面协同,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而产业发展对新区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构建青岛西海岸新区产业网络发展的RAA模型,基于西海岸新区投入产出统计数据,分析新区产业网络发展与关联情况.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多地扮演的是影响其他产业的角色,即有着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该产业的成长对其他产业有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则更多地扮演的是受其他产业影响的角色,有着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针对西海岸新区各产业网络发展及关联情况,可以采取实施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型广东",其核心是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我省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这一历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两型产业".长株潭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和"生力军",当然也是发展"两型产业"不可或缺的"科技引擎".长株潭高校科技产业应发挥其强大的科技创新优势,进入"两型社会"建设的主阵地,采取与社会联动的"四级跳"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社会化"运作,整合社会资源辐射高新技术,指引传统产业"两型化"改造,引领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于整体部署和顶层规划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希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引入"中心-外围"(CP)模型理论并加以运用,分析了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四者互动的区域创新一体化,提出以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于这一思考,系统梳理成渝地区区位、产业经济、人口发展和高教资源现状,为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提供现实性基础。围绕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目标,依循对产业、人才、教育和城市4个链条式子目标的"正向"问题逻辑进行逐一分解,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区域一体化经验,明确4个子目标在一体化发展中的突破口:产业一体化重在分工互补,人才一体化重在开放流动,教育一体化重在互认共享,城市一体化重在创新集聚。根据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从高等教育集群这一"逆向"思路出发,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法与路径:一是以创新性、中心性和协同性的集群式思维为建设方法,这是建设之根本。二是以集群式操作为建设路径: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探索群地结对联动,促进要素因地流动;设立成渝高教新区,推动教育互认共享;联结双城集群网络,发展双核共驱创新。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15,(2):30-31
<正>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拼抢信息经济发展和杭州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坚持以"产城互促、三链融合"为引领,以"一镇四园"规划建设为重点,以"三大行动三大工程"为抓手,继续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实施百个重点项目,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个重要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快速发展,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在产业引领和区域扩散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主观上,区域决策主体对其中的规律并不十分清楚,结果造成产业定位方面的诸多矛盾。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揭示区域增长极和整体区域产业演化关系的科学规律,提出更加具有科学依据的“产业政策区域化,区域政策产业化”的实践建议,指导城市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经济发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对区域特色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产业是历史赋予河西的使命。同时分析了河西区的区域分布、产业布局和市区两级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与处理原则。最后,在河西区发展区域特色科技产业的战略规划章节,提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指出了"发展2+2产业,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规划‘一心五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载体功能升级、绿色生态园区建设的四大具体实施举措。  相似文献   

12.
区域品牌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公共品牌效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有着重要意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通过梳理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品牌的研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本文从区域品牌的内涵、形成机理、培育模式、培育策略等方面阐述了区域品牌的建设的意义、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交互耦合协调关系.该文选取山东省济南、青岛等8个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了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济南、青岛、烟台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日照和淄博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潍坊、泰安和枣庄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因此,济南、青岛和烟台应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日照和淄博地区应同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潍坊、泰安和枣庄等地区应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在缩小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客观科学地重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基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要求,构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信息熵权法及PROMETHEEⅡ测算法对环杭州湾和粤港澳两大湾区及其所辖18个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环杭州湾大湾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优于粤港澳大湾区;(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两级分化明显,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共享互赢湾区优势;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小,一体化发展轨迹明显,但缺乏强势有力的吸引及带动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共建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高地;(3)两大湾区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应摒弃只注重规模效应、投资驱动的产业成效评价模式,只有积极寻求产业结构调整、新业态培育、技术创新以及科技赋能等转型升级渠道,才能真正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战略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产业集群的定义,分析了产业集群战略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产业集群战略可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三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如何培育和发展县域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引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太原市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萧山区围绕"坚持三大主线,推进三化联动"总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继续走在省市前列。聚焦创新平台建设重谋划抓引领一是谋划风情科创走廊建设。"按照萧山区委全会提出打造"1+4+X"产业平台总要求和以"4286"为重点的"两带两廊"发展建设部署",以风情大道为轴线,沿线嵌入式布局了萧山海创园、信息港小镇、紫橙国际创新中心等产业发展载体,积极牵头打造风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概念、内涵及"点-轴"理论,结合典型流域开发经验模式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淮安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苏北地区及沿运河城镇轴等区域的中心城市评价模型.选取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运用中心指数测度淮安中心职能强度,结合SWOT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从地理位置、产业、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三中心一极一带"建设下淮安市的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杭州科技》2007,(1):54-55
总体思路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引进、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增长产业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名区、和谐城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也是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落实"互联网+"、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该文通过分析海峡两岸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福建如何借助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契机,引领两岸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推动海峡两岸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