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2016年,北京市的城镇化率从75.6%提高到了86.5%,但是环境污染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构建城镇化-社会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北京市城镇化与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表明:①城镇化与社会经济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明显的“U型”趋势;②北京市城镇化与社会经济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三者之间存在“门槛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促进西部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因子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相结合,测算了陕西南部安康、商洛、汉中三市2011—2015年城镇化质量、资源承载力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安康市为资源承载力超前发展型,汉中市为城镇化质量超前发展型,商洛市为二者交替发展型.通过分析陕南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与协调发展程度,寻求影响水源区城镇化质量与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水源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合理调控和提升以及推进水源区城镇化质量和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互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河南省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1)时序特征方面,2000-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耦合强度从0.498 4降至0.473 5,耦合状态基本处在颉颃阶段;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伴随着"十一五"、"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而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而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状态,作用强度经历了从中强度耦合的低等水平向中强度耦合的中等水平过渡.(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度和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异呈现较大的差异,个别等级呈倒置分布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虽与耦合度、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布有些许类似,但其主要受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竞争、合作关系影响.基于时空分异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两型"社会城市;控制环境污染,增强综合承载力;坚持城镇体系协同发展,促进城市群整合发展;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水平等结论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陕西省延川县为研究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19个指标,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和主观赋权重法相结合,在30 m×30 m栅格尺度上评价了延川县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3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延川县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弱势型"年份仍占居多数;2000—2018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整体水平偏低,中度失调和勉强协调占主导类型,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乌兰察布市生态安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变化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从产业协调、生态协调、社会协调和城乡协调4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测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聚类分析法以及Arcgis软件,研究2011年和2016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水平和空间格局划分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并未有明显改变;威海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最高,聊城市、菏泽市新型城镇化协调性得分较低;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排名变化中,德州市上升较快,滨州市下降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不平衡发展问题,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研究福州市(仓山区、台江区和鼓楼区除外)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交互耦合程度.然后,通过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永泰县和闽清县未来5 a的耦合协调发展轨迹,实现从定量研究到动态仿真的转变.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7年福州市国土开发强度呈“倒U形”发展,高值地区主要分布于福州市的中部、南部和东南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012-2017年福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有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和晋安区,增幅最高达59%.研究期内,福州市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其中晋安区耦合协调度提升最快,增幅达22.12%;但资源环境水平总体滞后于国土开发建设水平,且相对发展状态波动最大的为闽清县和永泰县.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 a闽清县和永泰县耦合协调演化进程明显加快,两系统趋于衰退.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经济与生态三者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愈发突出.为了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经济和生态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以河南省为例,建立了人口、经济与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关联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各市间子系统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2)2006-2018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和生态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上升趋势,省内差异不断扩大;(3)河南省人口、经济和生态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不具有维持原状的稳定性,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降低趋势,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转变;(4)河南省人口、经济和生态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冷热点在空间上呈现“西热东冷”的空间特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郑州、焦作、洛阳和平顶山4市.  相似文献   

9.
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两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6年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耦合协调度值由0.386 4上升到0.943 7,实现了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从2003年的轻度失调到2006年的勉强协调再到2016年的优质协调的转变;为进一步深化两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下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政府部门主导的多部门相互合作与监测,以产带城,提高旅游城镇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0.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并选取大同市为案例地,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及阶段划分标准,将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划分为3个阶段:探索失调阶段、过渡发展阶段、创新上升阶段;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探索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大同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占多数;大同市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11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从静态角度看,大同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4、0.983 4、0.789 2、0.987 5、0.968 3;从动态角度看,大同市各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可以反映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地区各城市1999-2016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和GIS技术分别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性情况。研究显示:成渝城市群平均城镇化率由1999年底的18. 50%上升为2016年底的49. 90%,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围绕成都、重庆呈辐射态势发展; 2008年以后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大于0. 50,城镇化水平因发展迅速而脱离整体协调性水平;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向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平市绿色化与城镇化水平及其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南平市绿色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2017年均达到峰值;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且绿色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处于颉颃阶段,正往磨合阶段迈进;绿色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变化曲线呈现出皮尔曲线特征,先后经历低协调阶段、中协调阶段和高协调阶段;森林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绿色化指标、人口城镇化率和城市经济占比等城镇化指标与耦合度及协调度的关联度较高,对绿色化与城镇化耦合系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1) 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 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 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ArcGIS软件,以河北省为例,对研究区2007-2016年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 2007-2016年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2)从时间上看,2007-2008年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2009-2014年呈现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2015-2016年达到极度耦合的协调发展状态;3)从空间上看,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为由低度耦合协调向中度耦合协调到极度耦合协调发展的状态.最后,根据河北省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创新驱动、城镇化发展和民生等方面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艾比湖流域城镇与水土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并深化研究,以艾比湖流域各县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并评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间点的城镇化水平、土地资源效益和水资源效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三者的耦合状况及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2005-2015年艾比湖流域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整体不高,水资源效益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其他二者的发展速度,其中独山子区发展最好,温泉县较低;各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和水土资源效益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类型差异较大,各城镇的耦合度类型从主要集中在拮抗阶段到磨合阶段,协调发展度类型由勉强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秦巴山区以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探究秦巴山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地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位于秦巴山区的重庆市城口县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3个子系统构建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TOPSIS模型对城口县2007—2018年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2007—2018年,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自然资源子承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子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子承载力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对城口县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子承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子承载力,最后是社会经济子承载力。【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秦巴山区其他县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