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推出了一款“助走器”,为老年人解除了后顾之忧。这种“助走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腰带的装置。使用者只需将这个装置绑在腰部和膝盖附近,装置开启后,就能帮助使用者减轻自身重量对腰和腿的压力,并能让他们的步伐比平时更大。由于这个“助走器”的自重只有2.8kg,因此十分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病人使用。根据介绍,这款“助走器”将先投入医院进行试用,确定装置安全性后再投向市场。  相似文献   

2.
科技传真     
木星极地观测到超音速带电风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最近首次观测到肆虐在木星极地的超音速风。超音速风的正式名称为“极光电喷流”,它由带电的离子组成,在木星电磁场作用下,这些带电离子加速运动形成了带电风。狂风像赛车在环行赛道上飞驰一样,围绕木星极地高速运动,其风速可达每小时数千千米。 过去,科学家们一直困惑,木星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9,(2):47-47
1月23日。世界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在日本发射升空——其主要使命是从太空观测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食盐的功过     
最近,在欧美、日本等国,掀起了一股抗盐“风”。在日本时常能看到号召人们吃低盐食物的招贴画。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等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到处张贴着“先生,少吃盐”、“食盐有碍健康”的标语广告。报刊上纷纷发表诸如“食物里少放盐”、“食盐是高血压病人的大敌”的文章或评论。劝人们少吃盐的书籍成了畅销书。在饭馆就餐时常听到这样一些话:“伙计,我的饭菜里少  相似文献   

5.
人工肌肉     
现在,除了自然繁殖,人类还不能人工仿制生物肌肉。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已成为可能。 小试锋芒 2003年,日本研制的MUSES-C探测器将到达4660“海神”近地小行星采集样品,并对人工肌肉进行首次太空试验。 科学家们预想,小行星上的尘土将积聚在探测器的观察窗上。因而,计划在观察窗的每侧安装两个小消扫装置。每个装置重不到18毫克,  相似文献   

6.
独占鳌头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最近宣布:将在今后三年内建立一个国际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个工程将把“松下”公司在英国、法国、美国和西德的所有实验室和分公司都联系起来。这种计算机系统在日本也是首创。在这个网络下,“松下”将以正、反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美国人的“噩梦”来自其他星球,因为他们自信在地球上的军事力量已无人能敌:日本人的“噩梦”则来源于“沉没”,日本人将自己的国家称为“日本丸”,“丸”指的是船,因此,“沉没”这个词最能触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8.
1993年中山站南极“臭氧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向东 《科学通报》1995,40(6):533-533
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an根据地面观测资料发现南极“臭氧洞”后,卫星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果.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他们各自的南极站都加强了臭氧的观测研究.在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1993年)期间,我们在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用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建立了地面臭氧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采用国际标准仪器开展臭氧研究工作.本文利用1993年中山站观测的结果,NOAA-11的TOVS的臭氧总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9.
动态点击     
黄蜂可测炸弹近期,美国乔治亚大学和农业部一项联合研究指出,一种名叫“黄蜂猎犬”的新型生物探测装置现已研制成功。“黄蜂猎犬”装置很简单,是将“训练有素”的黄蜂放在一个杯子大小的容器内,当黄蜂嗅到特殊气味时,它们会聚集在气味出口处“,黄蜂猎犬”根据黄蜂的反应会发出警报或可视信号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同时“,黄蜂猎犬”中带有一个与电脑连接的微型摄像头,可将侧沟茧蜂的活动情况记录下来。“黄蜂猎犬”的灵敏性要胜于警犬,而造价却比“电子鼻”等精密化学探测装置还要便宜。今后“黄蜂猎犬”还将应用于寻找藏匿爆炸物、植物病毒、…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东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成功地得到了世界上最强的磁场。据信这对原子聚变装置中超导材料的开发非常有用。这个大学中正从事超导材料研究的金属材料研究所的仪器测定结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测定结果相符,这个磁场的磁束密度为30.4特斯拉。据这所大学的研究人员透露,他们曾一度成功地把这个磁场的磁束密度提高到30.7特斯拉,他们相信这已达到规则型“强”磁场的最高等级。日本用于原子聚变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在强磁场中获得等离子体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原子  相似文献   

11.
随着观测宇宙的天窗不断地被拓宽,宇宙将不断地露出其“庐山真面貌”。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06年以来,在针刀界吹出了一缕缕崭新的科学之风,务实之风,研究探讨之风。这是当前“小针刀,大气候”的基本“气候”,  相似文献   

13.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2年9月4日报道,中国将引进一个安装在浮空器(亦称飞艇)上的海洋巡逻雷达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美洲豹”浮空器、一部装在浮空器吊舱内的“海龙”雷达以及稳定装置和无线通信设备组成。该浮空器长60.7米,体积为11809立方米,能够悬停在3000米的高空,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左右,可以连续25天不间断地提供观测数据。飞艇是一种装有推进装置、控制系统并可操纵的轻于空气的载人飞行器。飞艇早在18世纪就已经问世,是飞行器家族中的老前辈。早期的飞艇主要用于侦察、巡逻、对地轰炸和运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14.
谷风即焚风     
《诗经》中的“谷风”,解释很多。有的解作“暴风”(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1981年版),有的释为“山谷吹来的风”(高亨《诗经今注》1980年版作“山谷中的风”)。传统的说法,谷风是东风。《尔雅·释天》明确写道:“东风谓之谷风。”《气象学辞典》也袭此说。还有说谷风是“生长之风”的(见《诗三家义集疏》)。这些说  相似文献   

15.
飞越器外观:大小约等于一辆福特“开拓者”汽车体质量:约380kg装置:装有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和高稳定性的指示控制系统。一个固定的太阳帆板及小的镍氢电池、高增益天线、碎片防护装置、高分辨率成像仪和中分辨率成像仪,34m波长的X波段无线电与地球和撞击器保持通信。本领:传输数据。当撞击器撞上彗星的小段时间内,由于探测器记录数据急速增加,其信号将向地面各个重叠天线传输。探测器上的初始数据将立刻被传输至地面,随后的数据将在一个星期内传输完毕。观测记录撞击过程。在7月4日彗星被撞击的24h前“深度撞击”释放撞击器。之后,飞越器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人类登上月球的20周年。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正式开始着手开发前所未有的“自由”宇宙基地。在人类长期滞留宇宙空间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日本读卖新闻社于今年7月30日在日本召开了题为“人类与宇宙开发的意义”的讨论会。会议认为“宇宙基地不但将成为人类进行火星探测的重要基地,而且也将成为开发宇宙空间的国际性合作舞台。”会议期间,该报的记者采访了几位从事宇宙开发的精英,他们  相似文献   

17.
武汉上空中层顶附近大气环流的流星雷达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建刚  万卫星  宁百齐  刘立波 《科学通报》2003,48(10):1102-1106
利用2002年2~9月流星雷达的观测, 分析了武汉上空中层顶附近大气环流的特征. 在80 ~ 100 km高度范围内, 冬季纬向环流以西风为主, 在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转变的过程中, 3月到5月上旬中层顶附近出现纬向东风环流, 但在观测高度内, 5月中旬以后纬向环流基本上为西风. 经向环流主要吹向赤道, 峰值随时间向下移动, 7月份峰值达21 ms-1. 将每月的平均风与HWM93模式进行比较, 观测得到的北风的值、西风的最大值以及西风转向高度等都明显与HWM93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铁肥料效应”的验证一直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 Bishop等在2001年4月观测到中亚沙尘越过北太平洋PAPA地区引起了该区海洋生物大幅增长的事实, 为“铁假说”的成立提供了自然状态下最有力的沙尘-海洋过程生物环境效应证据. 我们通过分析2001年4月中亚大陆强沙尘暴源区的中国大陆、沙尘远程传输区的韩国、日本及更遥远的美国的地面同步PM10观测资料以及同期在北太平洋地区海洋表层进行的有机碳和叶绿素观测资料, 结合气象诊断和TOMS卫星气溶胶指标的分析, 从大陆沙尘过程分析表明沙尘浓度由源地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 估算这场强沙尘暴过程可以为北太平洋PAPA地区带去3.1~5.8 μg/m3的风成Fe, 导致了Bishop海洋实验过程中观测到了海洋生物的急剧增长, 从而从大陆沙尘过程方面为“铁假说”在自然状态下的成立补充了更详细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由植物自己演奏的森林交响乐于去年I1月5日在日本神户港湾人工岛奇贝克大厅“正式演出”。这次演出的主持人是35岁的神户市园艺振兴基金会职员铜金司。这位主办者在园艺工作中发现,植物细胞膜和叶子表面有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弱的电位变化。他将人脑波测量装置进行改装后用来测量叶子表面两点间的电位差,并用电子计算机分析电压变化的频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的进展得助于观测工具的发展。为了揭示更深刻的宇宙之谜,人类必须建造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0世纪巨型望远镜的庞大身躯已经远胜于恐龙,21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则将兴建在它们的新“家”月球上。 天文观测的三次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天文观测经历了3次伟大变革。第一次是从肉眼观测发展到光学望远镜观测。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