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讨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材料选择及术后随访观察。回顾性分析武威肿瘤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26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材料选择、术后随访分析。2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支架辅助下介入栓塞5例,双微管技术介入栓塞3例。其中出现弹簧圈部分逃逸血管腔内使用支架1例,术中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空气栓塞患者住院治疗后痊愈。26例患者3月后复查选择性病变血管造影及3D-DSA,介入治疗后动瘤体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效果显著,减少了开颅夹闭动脉所致颅内感染、夹闭不完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4.
李毓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441-444
目的:介绍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4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可脱性弹簧躅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本组48例中无死亡病例,完全栓塞39例,不完全栓塞8例,未行治疗1例.结论: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效果确实,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37例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单纯的可脱性弹簧圈(GDC/EDC)或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技术进行瘤内栓塞。结果:37例均获成功栓塞,其中动脉瘤完全填塞28例,填塞90%以上9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一年后复查未见复发。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瘤体大于7mm可出现神经压迫症状,根据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非急性期外科治疗采用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蒂的治疗方式,但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很多医疗机构已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作为首选治疗方式。这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急性期的效果仍存在争议。现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颅内动脉瘤非极性期外科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DSA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36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28例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分别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等不同的治疗方案.结论: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手术夹闭和切除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例脑AVM患者 ,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后 ,采用Magic - 1 8F ,1,5F或MP 1 2F微导管系与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剂 ,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6例栓塞后行γ -刀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疗效满意。栓塞达 70 %以上 8例 ,70 %以下 12例。 1例发生短暂的血管痉挛 ,无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随访 ,全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aSAH患者152例,Hunter-hess分级在Ⅰ~Ⅳ级,发病5 d内进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术后通过TCD检测CVS严重程度。结果:发生CVS 69例,其中术前发生21例,术中发生13例,术后发生35例,CVS患者经处理后大部分缓解,但仍有6例发生脑梗塞,1例因大面积小脑梗死而死亡。结论:aSAH并发CVS仍是常见并发症,应重视aSAH合并脑血管痉挛的早期预测和治疗,才能彻底改善脑血管痉挛(CVS)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文佩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1(9):67-69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栓塞术的全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血管病人的麻醉管理,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6患者麻醉过程中循环平稳,3例Hunt-Hess 3~4级患者保留气管导管送ICU,11例患者术毕10分钟内自主呼吸恢复满意且呼之睁眼,顺利拔管;2例喉罩通气患者术毕即刻拔除喉罩。13例拔管(喉罩)患者均于15 min内定向力恢复。结论:完善的麻醉前评估和准备,使用短效的麻醉药物,Hunt-Hess 1~2级患者采用喉罩通气,可满足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快速、平稳苏醒,早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防范措施.方法:应用介入栓塞的方法对10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治疗.结果:痊愈91例,好转7例(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术后门诊随访60例,入院造影随访10例,其中5例复发.随访时间6月~3年.随访期间无再出血病例.结论:介入栓塞手术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患者7例,夹闭动脉瘤10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出院时或术后1~3月复诊评定疗效.5例痊愈(工作和生活能力正常),1例部分偏瘫和语言稍有笨拙,1例死亡为术前和术后严重脑血管痉挛致脑缺血死亡.结论:显微外科经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夹闭动脉瘤颈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因它既不阻断载瘤动脉,又完全彻底消除了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外科治疗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35例脑动脉瘤患者实施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术中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认真做好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手术器械、手术显微镜的性能和用法及术中默契的配合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夹闭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宝龙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6):756-759
目的探讨差异蛋白(TM9SF1,AZU1)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血管壁组织,术中取同一患者头皮断裂(2 mm)的颞浅动脉(STA)作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分析TM9SF1,AZU1在STA和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的含量和表达差异.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含量较STA组织分别增加5.5,7.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STA组织中TM9SF1,AZU1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颅内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和AZU1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动脉瘤血管壁组织中TM9SF1,AZU1染色分级明显高于STA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9SF1,AZU1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定常流动情况下,对金属裸支架植入脑动脉瘤后的模型进行血液流动的模拟,探讨支架网孔率参数影响脑动脉瘤治疗的血液动力学因素.用建立真实的三维动脉瘤模型,植入网孔率分别为82%、73%、64%的三种支架;并进行计算,得到有支架和无支架动脉瘤腔内血流速度、血管内压强与壁面切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动脉瘤内血液速度与壁面切应力随着网孔率的降低而变小.植入支架后的三个模型瘤内压强与没有支架的动脉瘤内压强相差不大.说明低网孔率支架能有效隔离颅内动脉瘤,降低血液在瘤内的流动,从而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靶血管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指出做好全面的术前宣教以及栓塞后肢体伤口的护理,将有利于肿瘤切除手术的顺利进行.术中出血量的减少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所形成的永久性扩张,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定量蛋白质组学,作为新近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研究手段,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及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法筛选动脉瘤壁差异表达蛋白质,为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帮助。本文综述了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以及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前注意要点.方法:回顾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例资料.结果:10例患者带膜支架腔内隔绝破口封堵均一次成功.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适应于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注意手术时机及胸腹主动脉部成角及内径影响带膜支架的置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