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沿线是地震、干旱、洪水等灾害的高发区域,防灾减灾需求强烈,但关于该区域的防灾减灾数据和信息服务能力相对滞后。面向防灾减灾知识服务需求,阐述了知识服务的起源和知识服务系统的主要特征,构建了以全球灾害元数据库、防灾减灾知识网络和知识服务系统门户为核心的防灾减灾知识服务框架,建立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并分析了灾害元数据标准、灾害数据产品、灾害知识应用、灾害案例共享等基础应用。重点介绍了目前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典型应用,包括孕灾环境基础数据知识服务应用、耕地干旱水平时空展示专题知识应用、蒙古国孕灾环境土地覆盖全要素数据服务知识应用、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历史灾害知识应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草地产草量知识应用。从基于知识组织的灾害数据管理、基于数据共享的灾害资源导航、数据驱动的灾害信息产品、人工智能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面向应急的快速灾害制图和社交媒体灾害数据挖掘6个方面进行了知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强调科技减灾,落实科技减灾产业化思想,大力推进并注入减灾中的科技含量。文章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以确保西部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各环节,充分考虑防灾减灾关系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  相似文献   

3.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从而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建设民政地理信息系统可充分展现民政工作成果、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打造信息服务辅助决策平台,为社会提供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经教育部于2007年5月评审通过,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2007年6月和2007年8月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并获通过,2007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西部地区的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校的科研基础,形成4个主要的特色研究方向:1)土木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2)黄土与湿陷性黄土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3)结构健康诊断及检测加固;4)空间大跨度与轻钢结构抗震及减震控制。  相似文献   

5.
防灾减灾人才培养是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目标,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防灾科技学院始终把握目标定位特色,以培养防震减灾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特色吸引整合行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初步构建了防灾减灾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健全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等有效措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提出了新的需求.聚焦我国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和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三大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综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成就.在综合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上,全面回顾了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全球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建设的主要进展.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制机制上,从重大事件和活动中的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智能化水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和标准化、蓝天保卫战中的先导联动作用和机制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主要成绩.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上,从新时代我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顶层设计、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治理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4个方面介绍我国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业务、研究和理念上对我国未来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进行了相应的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磁对地球科学研究及防灾减灾、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影响与需求出发,简要介绍了地磁学、地磁测量仪器与传感器以及地磁在导航、空间天气、大气科学、日地关系等相关学科中应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传感器与基础材料、地磁测量理论与技术、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与地球系统关系、地磁理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设想,以及地磁和空间微物理场多要素一体化探测系统与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及应用系统开发的设想,提出了推动地磁科学研究及产品与应用系统开发的几点建议,展示了地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地观测发展起来的"3S"技术,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西部地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西部地区交通安全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交通资源的快速查询、检索、统计与综合管理,科学地进行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改造和技术分析,实时动态监测灾情的发生与发展状况,准确地预报灾害事故和评估灾害损失,合理地选择防灾减灾措施及抢险救灾方案。本文对建立西部地区交通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幸福汕头的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提出地震预警台网建设的主要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创新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对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等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和治理矿山开采地区几种常见地质灾害,提高对地质灾害数据的掌握,文中在对矿区地质灾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技术空间数据引擎、Geodatabase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重点叙述了矿区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过程,最后从两个数据库的连接等方面,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汇总、加工、校验和入库,从而完成了数据库的建立。结果表明:该数据库一旦建立,可满足矿区地质灾害管理一体化的需要,可以为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区划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在防灾规划中的应用莫定基础,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广东地区新农村建设防灾减灾规划存在的问题,以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为蓝本,从广东农村村庄选址和常发性灾害防灾减灾规划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对位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地区的4个农村防灾减灾规划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表明,被调研农村在选址规划和常发性灾害防灾减灾方面普遍存在缺陷,经济发展落后、村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不高和缺少统一规划是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防灾减灾规划建议,对广东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是当前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下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整合提升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的现状,指出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问题体现为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明显,减灾资源协调问题突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预案适用性和实用性弱且居民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薄弱,城乡社区减灾中领导力不足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协作的问题则突出体现在协作意识、内容、制度、机制等方面.本研究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应急管理部切实开展提升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回应与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成县地理、河流概况和成县历史山洪灾害等方面的阐述,简要分析了成县目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成县目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旨在为该地区减灾防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信作为一项新媒体,其即时性、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很好地契合了现代气象服务发展的新理念,运用其开展气象服务进一步拓宽公众气象服务的领域和渠道,本研究利用腾讯微信开发环境建设了海西气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移动客户端对海西地区气象信息的浏览和互动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零距离便捷掌上气象服务新模式,有利于不断深化公共气象服务,大力发展智慧气象,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在防灾减灾、气象知识普及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农村在防灾减灾体系中一直处于灾害频发却抗灾无力的状态。在社区参与已成为世界各国灾害管理重点的大背景下,西部农村社区参与防灾减灾的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和探讨。文章主要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视角,考察参与社区防灾减灾的多元主体,即村民、村委会和乡镇政府,分析影响其参与的因素,探讨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对西部农村防灾减灾的影响,以期从根本上推动其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正本项目数据库—平台建设从设计到实施,采用了国内先进技术。整个平台设计采用大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用于高山峡谷高原扶贫区的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涉及地域规模,其数字化、可视化、动态化、模型化、网络化采用现代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成手段,以及采用空间-非空间动态演示用于辅助决策管理的方法全国领先,四川首创。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水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水稻产量灾损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辽宁省12个地市1971—2010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历年平均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产量灾损风险指数、抗灾指数等指标对全省粮食产量灾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抚顺、铁岭及锦州地区属于水稻生产高风险区,鞍山、辽阳、营口和盘锦属于水稻生产低风险区,其余地区为中风险区。分析评估结果,结合全省水稻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从防灾减灾和灾后补救角度提出强化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强化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提高灾后补救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全面快速地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权属等基本情况,为耕地后备资源的统计、分析、发布等提供快捷方便的计算机信息化平台,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和水平。本文以韶关市为例,对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