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开创豪放旷达词风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豪放旷达的词风为历代所称颂,为什么苏轼能打破词自产生以来一直延续的婉约缠绵的传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呢?文章从词本身发展的规律,苏轼所生活的社会时代和他的个性与修养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轼词在风格上有多种多样的创新,但其主要风格是什么?本文就旷达的概念、苏轼的思想性格、词作的数量三方面论述了东坡词的主要风格应是旷达,并结合词作指出了旷达风格的具体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作"密州三曲"。文章通过剖析苏轼密州三曲的特色,指出了苏词超然、旷达的艺术风格和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以及苏轼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对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千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爱苏轼、钟情东坡文化?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实际上,苏轼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其"真"——率直可爱的"真"人性,普世博爱的"真"人情,乐观旷达的"真"人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苏轼理所当然是一个充满现代气质的文化大师,理所当然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或许,这才是东坡文化历久弥新、彪炳史册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三教在宋代呈现出合流的新特征,使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他们能对人生采取一种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表现在对世态炎凉、仕途升降看得很透,尤其是面对官场失意往往能出之以乐观和超旷。宋人的旷达建立在对人生处境冷静反观的基础上,其内涵包括对无奈的突破、对痛苦的超越以及寻求心灵的自适。旷达的处世态度是宋人普遍的选择。这种态度反映在词作上,产生了不少清旷之作,苏轼词是其中的典型。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别,对旷达内化的层次不同,他们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物荆轲,携一匕首人不测之强秦,无疑是个勇士,得到尚武之人的赞赏尚不足为怪,获得千古文人的推崇与青睐则值得探究.在<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中,"书"、"剑"、"酒"及"侠之大者"四个文化要素与荆轲形象有着紧密联系,后世文人正是在荆轲身上寻找到了与此四要素相关的文化认同,从而引发共鸣,咏歌不止.  相似文献   

7.
<基姆>作为经典作品,一度因为意识形态的强烈倾向性解读而风光大减.本文意在借助对他者概念的重新解读,剖析基姆等人形象的当下意蕴.并进一步结合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语境,挖掘<基姆>的当代文化启示:对话、交流、共赢.  相似文献   

8.
“夜游”对于苏轼来说,似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于苏轼一生的诗、词、赋、文等不同文类之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这位千古文豪坎坷经历的诗意解脱,而且还可以感悟他的作品千古旷达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史记>对先泰历史人物的心理时有细微的描述,其中有些是<史记>时先秦史籍中相关人物的"哭泣"或作正面的增容,或作侧面的增补,使<史记>中部分先秦人物形象较先秦史籍中的相应形象更加鲜活丰满的同时,也传达了纠结纷繁的世情.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与历史事实中的唐玄奘的形象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形象在过去的评价历来不高,评论者大都把他一笔带过.唐僧形象是值得重新探究的,他具有双层象征意义:从个体形象而言,唐僧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僧侣,是中国古代历代取经者的形象代表;从整体意义而言,唐僧是佛教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处境的一种象征.唐僧形象寄寓了作者很深厚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言梦词抒写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怀,是他积极旷达、物我两忘与自由审美的寄寓与超拔的人生观.他所言"世事一场大梦"是智者对苦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对"《易经 》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的思维模式在几千年内影响着中华文明,在传统文化里,的确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至今在某些领域内仍然保持它的影响力(如在中医理论,甚至在中医的治疗中,都有相当的影响).<易经>思维模式,不仅是<易经>本身,还要看到在<易经>的影响下,有一大批注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直到现在,国内外都保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包括不少自然辩证法研究者,都对<易经>保持着持续不衰的兴趣,也许可以称之为"<易经>文化",或又称为"<易经>现象".  相似文献   

13.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像稽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有过一定的心理定式诱导作用,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也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老庄思想对《浮生六记》的作者及其爱人和林语堂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定式作用的个案,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成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是远近闻名的"幽默大师",他的名字总是和"幽默"相连.他是第一个把幽默引入中国的人,在其创办的<论语>和<人间世>中,他大力提倡幽默和性灵文学.他不仅创作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而且还把幽默上升为理论.他的幽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胜温画卷>的作者张胜温应该是一位汉族画家.<画卷>第103开为<南诏历代国王礼佛图>,画面为南诏全部13位国王礼佛的场景,每位国王和王后的头上都有标志着身份的直行正书文字加框题榜,题榜中题写着各位国王和王后的帝王号或名字.其中6位国王的形象,来自<南诏图传>.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且最完整的关于南诏历代国王名号的资料,因年久剥泐,部分文字巳很难辨认,笔者对此进行了辨证、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观<她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中的两位寻找自我的黑人妇女形象珍妮和西丽亚,探讨她们如何通过"言语"来实现自我救赎,进而分析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这两位非洲女作家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宽仁、长厚、谦卑、柔顺的仁君.这一形象特征的构建与中国古代小说书写社会人生的创作模式、善善恶恶的审美特质、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与接收密切相关.同时,这一形象在乱世中求生存自保的策略、作为弱者求发展的手段以及时隐时现的图王之志无疑对其仁德的品性起到了消解作用.刘备仁君形象构建与消解的辨证过程使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更具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女性"的背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嘉莉妹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文学史上,嘉莉妹妹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嘉莉的"堕落"采取了"暧昧"甚至是矛盾的立场,当代评论界也从最初的极端扼杀转变成后来的毁誉参半的态度,随后则有人认为嘉莉妹妹代表了美国社会中的"新女性".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尝试重新解读嘉莉妹妹的"新女性"形象,指出该小说没有超越文化的社会根源,嘉莉始终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的.同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德莱塞女性观的内在矛盾性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